|
刚刚拿到学校发的《推进有灵魂的教学》这本书时,我就忍不住翻看了起来。一篇篇短小精悍,或是理论研讨教学之道,或是结合实例分析教法,或是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或是剖析社会现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深刻又生动,不知不觉让我沉醉其中,也让我讶异:我的身边也有这么多类似的活生生的事例,为什么我没有把它记录下来?为什么事后不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怎么办?
里面的很多观点、看法都让我有所触动,但我觉得整本书给我传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学会放手。就像书中袁鸿飞老师的《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所说的那样“我们真的心太软,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所有问题都自己讲,可惜学生却无法给我们满分”。我们总是牵着学生走,把所有的一切都像保姆一样包揽了:字词的拼音、解释写出来,课文的分析讲出来,习题答案说出来。于是老师越来越累,学生越来越“懒”,懒得思考,懒得回答,因为他们清楚老师一定会按捺不住替他们回答,而我们为了赶课程进度,为了省时省力,也默认了这样的状态。
表面看起来就是这样,但其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呢?是不放心,是不信任,不放手。不相信学生的知识储备,不相信学生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不相信学生能力。即便是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仅仅披着“生本课堂”的外衣。就像代旭峰老师的《孩子,今天被小组合作了吗》中所分析的:“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应该表现为:学生能在讨论中自由地发表见解,同时自觉地听取别人的想法,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学生状态是自由的,安全的”。而实际上是这样吗?小组的组建是否合理呢?小组学习的时机是否恰当呢?小组成员是否有充足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呢?老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呢?活动后的评价是否全面呢?这些都是绕不开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一一解答,小组活动就不能真正地开展,就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就不算放手。
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把信任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思考空间还给学生,把质疑机会留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真正的放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