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8:0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讨语感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悟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终生拥有的,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一个人读、听的基本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读、听能力高低的标准。   
语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它。从美学的角度谈,它是人们从读物和言语中获得美感的手段。人们可通过语感获得美感。从写作的角度谈,它是作者提高作品社会效果的技巧。作者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笔下的语言文字更容易让读者获得鲜明的语感。从修辞学的角度谈,它是研究各种修辞法时常涉及的一个问题。有些修辞法,如“通感”,就与语感直接有关。   
从语言学或语言学中的语音学的角度谈,它也有其特定的内容。古往今来,有很多谈美学、文学、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创作学、戏剧学、语文教学等等的著述直接谈及或间接涉及这个问题。   
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语感敏锐者能感受语言之精妙, 洞见语言之精髓, 在听、读时,能迅速地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   
一、语感的产生   
语感产生于文章的语言文字和读者阅读它时的相互作用中。首先是文章的语言文字要写的易于激发读者的语感。如同样是写春天的语言文字,如果这样写,“春天来了,气候发生了变化,树木在生长,风不像冬天的风那么大,那么冷”,就没有朱自清《春》里的那些语言文字能激发起读者的语感。其次,语感的产生,还有赖于有语言感觉能力的读者。文章里有易于激发读者语感的语言文字,但如果读者不是“知音者”,对这些语言文字“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语感还是不能被激发出来。要有较强的语言感觉能力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修养。一是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一词,按词典作“柔软细长”解,缺乏语感,也难运用。但如果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仙子的飘带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的语感。文章里语言文字所反映的生活,人们不可能都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但间接的生活体验也能帮助增强语感。如有久离故乡初次返里的生活体验,读到《回延安》中“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的诗句时,也会产生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生活体验是阅读时产生语感的基础,多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分析、体验生活,把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成为一个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才是提高语言的感受力的根本。二是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素养,文化知识的素养。读陆游《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诗句,如果对诸葛亮和陆游的生平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对“名世”、“堪”、“伯仲”等词语的本意、引申义不甚了了,就很难对这两句诗产生强烈的语感。三是要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善于在阅读时抓住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和词语,使能对所读的语言文字产生鲜明的语感。有时,表现力最强的句子、词语没捕捉到,整个语段的语感就出不来。上述三个方面的修养(生活体验的修养,语言文化的修养,阅读的修养),都必须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注意培养,这些是培养语感的根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8:07:39 | 只看该作者
 
 二、语言文学教学要重视语感教学  
 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言素质的核心因素。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加强语言课的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哲学、伦理学、美学都是人学,语言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人学”,语言文学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就在语感上头,把语言文学教学和其他人文学科区分开来的是语感。正如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的区别分别在色彩感、线条感和乐感上一样。语言文学课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个性的成长发展。语感是一种感觉,具有个人性,感觉不能灌输、粘贴、转让。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的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读者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读者心目中的“这一个”哈姆雷特就有助于读者本人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培根所说,“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   
语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语言)的准确、敏锐、强烈的感觉、感受、感知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的“感觉”,指的是把读到的作为第二信息系统的语言文字里关于场景、情景的描写,转化为就象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从第一信息系统那里直接接收到的一样,就是观其文就能如闻其声,睹其形与色,嗅其味,触其物等等,即得到的不只是由词语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些概念,而是“由语到感”,转化为对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形象的感觉,就象读电影剧本时在脑子里“过电影”一样。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的“感受”,指的是在上述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感情活动,受到由语言文字作信息传递而感到的形象、场景、情景的感染,心情激动,感情亢奋,从而受到熏陶。   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则又是进一步在理性上领悟其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了。这种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感知的是否正确、敏锐、强烈,就是一个人语感能力高低的标志。  
 语言文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对这个问题,许多语文教学的专家、老前辈早已有所论述。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与夏丏尊先生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一书就谈到语感的培养与训练问题。夏丏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   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文艺作品“如果对于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字典词典”,“不过字典词典的解释,无非取比照的或是说明的办法,究竟和原词不会十分贴合”,要了解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旨趣,还得靠读者的语感。   
剧作家曹禺在一次与语文老师谈《雷雨》的座谈会上,谈到语文教学时,也特别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他说,光知道字、词、词组没有用,要在句和句,段和段的关系中看哪些词用得好,用得美,要学会欣赏它的美,字、词、句的意义变化很多,在适当的地方才能显出它的美,阅读就是要体味出它的美,这就要有较强的语言的感觉能力。李海林先生指出:“语感及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界最近20 年来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它标志着20 世纪语文教学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21 世纪语文教学的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8:07:41 | 只看该作者
 
三、语感能力的培养措施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努力做到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具体训练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进行多读、朗读训练来激发学生产生语感。指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象边思考寻味。如读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   最后两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读到“朵”字时,脑里未必就有“花朵”、“烟花”、“焰火”般的流星形象,可能只有天上如宝石般的一般星星的形象,或者口中只有“朵”的声音,脑里毫无形象,这样,语感就不够准确和强烈,或者毫无语感。只有理解含义后伴随着想象和思考的读,才能获得语感。要对学生多进行这种读的训练。  
 二是要训练学生学会边读边记忆产生语感。把后面读到的词同前面的语句联系起来,在整篇、整章、整个语段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味一字、一词、一语、一句的意义、情味和旨趣。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三部分写听到柔石被害,身中十弹时,有“原来如此!”这么一个独立段的独立句,这是一个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句子,有强烈的语言感染力,对易动感情的人来说,读到这里是会泪眼盈眶的。但有些学生读到这里心里却没有掀起多少感情的波浪。为什么?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读一段忘一段,读一句忘一句,读到这里,就只留下孤立的一句,而这一句孤立起来内容就很单薄,感情也没那么浓烈,因此不能产生强烈的语感。如果一直读下去,记忆下去,从前面的叙述描写中了解了柔石的正直、善良、勤勉、有为,了解鲁迅和他的深厚的友谊,了解他被捕后如何还天真地希望能出来继续再搞文学,鲁迅又如何极为他担心又渴望他能万幸脱险,把这些叙述描写的内容和情感一点一点地积储着,这样,读到这不幸的消息,而且是身中十弹时,这“原来如此!”的短短一句,就会象打开你的情感的闸门一样,什么“愤慨”、“激怒”、“同情”、“惋惜”、“伤痛”、“悲凉”的情感的潮水就都会一涌而出,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三是训练学生善于发现一篇中,一个语段中表现力最强的句子、词语,从这些词、句中去获得语感。如冰心《小橘灯》中:“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段话中引着加着重号的词、句就是最容易激发语感的,阅读时抓住这些词、句,语感就容易出来了。  
 四是启发学生体味文中语言文字的韵味、情味、旨趣来培养语感。汉语言文字除在其表达的意义上和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一样尤有其韵味、情味、旨趣外,还在形和音上有其特别的韵味、情味好旨趣,如成语“汹涌澎湃”四个字都是水旁,令人一眼看去就有大水漫天的感觉,而“澎湃”二字的音域广阔,也给人以大水奔涌的声音感。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韵味、情味和旨趣,有时学生虽有所发现,但还是未能很好吟味、咀嚼出来,这就要教师经常给予启发。如孙犁《荷花淀》中,写到水生回家告诉妻子说县委决定成立人民武装“地区队”,他第一个报了名时,有这么一句“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一句很有情味的话,它似嗔实爱,自然而含蓄的表达出妻子对丈夫行动的关心、支持、赞扬。这句话的情味,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不一定能够很好的体会出。这就要教师启发,说明这是恩爱夫妻间的话。同是这句话,如果出自水生的男战友之口,就没有这种细腻的含蓄的情味了。经过启发,学生会对语言文字的情味体会的更深刻些。有时,还要启发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学会在想象中置身于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之中,甚至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角色里,这样,获得的语感就会更真切而强烈了。  
 总之,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是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无论是对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的形成,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加强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要重视各种基本训练,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6: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