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好乡镇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提高课堂实效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5 17:0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好乡镇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提高课堂实效论文
                                     乐东县黄流中学     吴井漫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永无止境的追求和目标,当前存在众多制约初中英语教学水平提升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从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存在严重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出发。分析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 : 中学英语: 衔接问题: 策略: 实效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的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有效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然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费时低效的状况。我们的老师常常抱怨:花了那么多时间,下了那么多功夫,学生成绩却如此差。此情形何以得到改善和改变。我认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从入门抓起,而入门的首要环节在于做好初中英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一、概念的界定
    “衔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阐述成“事物结合在一起”而我国1996年《有关目前高中数学和英语两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衔接处理意见的通知》是首次出现用“衔接”。这个词用来表示两个时期的彼此连接。
二、乡镇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难原因剖析
1. 教材内容衔接
小学阶段使用的英语教材大部分是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知识的内容浅显易懂。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让学生感知语法的形式,注重机械性的记忆教学。这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基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简单感知就可以达到老师的要求。而初中英语则从以前的机械记忆转变为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进入中学后学习内容过多,知识量大,教学任务繁重。英语课程标准中学唱英语歌曲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逐渐减少甚至没有了。要求小学生对英语的“间接兴趣”转变为对英语的“直接兴趣”,即把对游戏,歌曲,表演等活动的兴趣转变到对英语知识本身。除此之外,学生必须理解语言材料,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以上这些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必须要成长,一旦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吻合,学生就不适应初中英语阶段的学习。英语的教与英语的学就会相脱离。
2.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衔接
由于小学英语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英语学习方法。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主动,在学习方法上都为学生安排好,告诉学生哪部分要做笔记,哪部分要反复阅读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自主,自觉学习英语的习惯,进入初中后平时仍然不注意。阅读教材和理解课文,不思考,不记忆,不归纳,不总结,自学能力不强。而初中英语更注重对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归纳总结,更强调将听,说,读,写糅合在一起,综合操练。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显然不合时宜。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往往会继续沿用小学时养成的学习习惯,此时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准确的引导,势必大大影响学生初中阶段英语学习成效,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5 17:04:26 | 只看该作者

3.学生情感,心理的衔接
语言的学习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相比较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尤为重要。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心理上的转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更加感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对英语难免有陌生感,还可能会有自卑心理。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满足,而中学生的则不容易满足,中学生的学习要求远比小学生高。如果中学英语教师忽视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下降。
4. 评价方式衔接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织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习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英语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成绩的最后评定中基本上采用等级制或只写评语而不记分数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但很难了解学生真实的语言水平,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也是负面的。而初中教师在进行期终评价时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卷面成绩,在英语的最后评定中采用的是百分制。这种终结性评价模式能在较短时间内,对较大部分范围的学生形成可以比较的评价标准。但以分数为学生习得情况的唯一评判依据常常会误导学生,忽略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走进新课程》提出,“评价要关注过程,实现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即从“结果”转向“过程”的关注。
三、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衔接问题
小学和中学英语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时期,初中英语在小学英语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和扩展。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是提高初中英语课堂实效的关键所在。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中小学(主要是指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英语教学有机衔接。在初一阶段,也就是教学衔接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重担主要在初一英语教师的肩上,初一的英语教学衔接好了,初二,初三的英语教学也不再是问题),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1. 把握教学特点,学生学情,因材施教
熟悉小学教材特点,查找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小学教材和中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调整和编排,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了解学生现有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改变教学侧重点,给予基础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加强与小学教师的交流,了解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保留小学英语课的活跃气氛。尽量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多做游戏,猜谜,唱歌等活动,寓教于趣,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创设情景,学以致用。
2. 发展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刘儒德(2005)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各种英语学习策略,其中包括元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等。鲁子问(2008)提出策略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教师对策略内容和使用的直接讲解,策略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渗透到各项语言技能培养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策略应用训练,学习者对策略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能评估自己和策略使用情况,并作出恰当调整,这实质上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小学阶段和中学一年级应该以引导学生体验为主,讲解学习策略为辅。到了初一,教师可以将基本的学习策略细化归类和加以运用,让学生在不完全抛弃小学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发展新的策略来服务于自己的学习。
简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较为被动的学习,依赖性强。进入初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讲和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等等。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人们力求知识,探索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固有的知识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构建新的知识系统。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的教学模式违背构建主义理论,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衔接教学要在了解学生实际的前提下,以学生为认识主体。
4.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的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师生间有良好的情感互动,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采取的方法就有可能见效,才能真正出现灵动,有效的课堂。其次,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索,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结语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才是教师“教”的目的。搞好乡镇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是教师的“教”更有效,通过不断“教”的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累英语知识和语感,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15 17:04:30 | 只看该作者
参考文献:
[1]韩辉红. 实施中小学英语衔接的探讨与实践[J]. 新课程研究.2009(1).
[2]左慧芳.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与对策[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9).
[3]欧阳芬. 谭立义.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儒.《学生的学习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4: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