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老师读书笔记 为孩子找到成长之门的“金钥匙”——有感于《“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07:3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下这行题目之前,我的脑海呈现出这样的场景:有一扇叫做成长的大门紧闭,一个瘦瘦小小的孩子站在门口无所适从,他想跨过那扇金色大门瞧个究竟,然而,他不知道如何开启这扇门,这时,孩子的师长就在旁边,钥匙就挂在离这扇门不远的窗户旁。

敢问,假如你就是站在孩子身边的师长,你会怎么做?我想到了三种答案:一是直接取下钥匙交到孩子手里,二是告诉孩子钥匙在哪里,三是帮孩子找到成长之门的钥匙。

想必略微懂点教育的人首先会排除第一种答案:直接取下钥匙交到孩子手里。细细思考,这不是一扇普通的门,这是成长之门,谁都不能替代孩子的成长,所以打开这扇门的主人只能靠孩子自己。那么直接取下钥匙交到孩子手里,孩子就能顺利打开这扇门吗?因为孩子轻松得来钥匙,没有经过思考与行动,所以在开启这扇门的时候必然十分费力,有可能因为没有之前经验积累而导致无法开启这扇门。第二种答案是:告诉孩子钥匙在哪里,显然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这次能找到钥匙,那么下次钥匙还会在这个位置吗?第三种答案是:帮助孩子寻找,既没有剥夺孩子的思考权,也没有剥夺其行动权,但关键在于这个“帮”字,如何“帮”就是问题的关键,就涉及到了下文中讲到的教育问题。

  

今天读了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的《“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感触良多,不禁想起了我在教育工作中的所观所感。我们常常会谈及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每天做着的事情,却也最讲不清楚的。但作为教师或者家长而言,往往会被“教育”一次所困,以至于在孩子教育上会产生教育的捆绑行为,什么是教育的捆绑行为?就如孙瑞雪笔中的那位美术老师,美术课上发现孩子们把鱼儿画到了天上,便告诉孩子画画先要画一条地平线,结果孩子们每次画画都要画一条连自己都不能理解的“地平线”;那位母亲,声称为了孩子卫生与健康考虑,不顾孩子的乞求、痛苦、尴尬,执意要帮孩子剥完红薯皮;还有那些家长们,为了餐桌和孩子衣服不被弄脏,一勺勺喂孩子吃饭,从而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幕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午休过后,我给孩子们发水果,今天的水果是橘子,发水果前就告诉孩子吃完橘子后要把橘子皮放在桌子中间的大盘子里,不要把橘子皮丢在地上或扔在桌子上。不一会儿,我便发现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把桌子皮掰成细小的一块块,并且弄得满桌都是,我有些不高兴,走近正要提醒时发现,桌子上那两条摆着尾巴的金鱼!原来,孩子在正用橘子皮进行艺术创作,一块块细小的金色橘皮,在孩子手中摇身一变,通过简单的图形拼接,便让橘皮组成的小金鱼畅游于蓝色桌子为背景的海洋。真是不可思议的创作,我们常常为孩子提供各种美术材料启发孩子灵感,却忘了孩子本具有主动、独立创作的天赋。很庆幸我没有干扰孩子的创作,假如一开始我便阻止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肯定会快速的把橘皮收起,有可能以后便不会用果皮进行再创造。这件事来带的启发是,不要轻易阻止孩子的行为,想让孩子自由成长,摆脱“教”的影子,首先要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失去自由就必然是被奴役的状态。

文中提到这样一段话:“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围着自己的独立会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对这个人来说他就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独立,没有了独立,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蒙台梭利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这种自由便是思想上、意志上独立的品质,有了这种做人的权利与品质,才不会受奴役。

我身边接触到很多老师,尤其是一些有子女的老师们常说一句话:“老师总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为何老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我一直不解,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位老师送自己的孩子上幼儿园,孩子走到班级门口换衣架准备脱掉外罩时,先是自然地脱掉一只袖子,当准备脱掉另一只袖子时,这位老师便不由分地连忙帮孩子脱掉另一只,然后挂在衣架上。这不是冬季,衣服自然不会很厚,这位老师帮孩子脱掉衣服的行为其实是无意识的,这就是老师和家长的区别吧,作为老师,我们时常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作为家长那些多余的帮忙就会频繁发生。不用想,下次这位老师的孩子脱完一致袖子后便会理所当然的举起另一只,等待家长的帮助。“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和“医生看不好自己的病”是一个道理,因为知道有些药的副作用,所以在服用时会不自觉地减量,以至于最后没办法给自己开药。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有些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时的表现反差很大,在家是一个固执蛮横的小皇帝,到了幼儿园就变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宝宝。“老师,我的话他不听,你一说他就特别上心”家长总爱借老师之口教育孩子,虽然不知道家长的这句话是否有夸张成分,但“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却让我有既欣慰又恐慌。欣慰的是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是极高的,让孩子们信赖与敬重,恐慌的是孩子们若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完全依赖而没有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便是毁了孩子。过分地信服老师,一方面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由思考的空间受限,另一方面说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并未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答辩质疑的空间。这让我突然想到高中政治老师常对我们讲的一句话:“你们可以相信我,但是不要迷信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们,永远要保持一个独立思考的态度、怀疑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回归到最开始抛出的问题,帮孩子找到成长之门的“金钥匙”,应以充分的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适宜地支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找到那个适其发展的途径,相信那把“金钥匙”永远会握在孩子自己手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07:31:49 | 只看该作者
二七区实验幼儿园  文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5: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