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双性化视角浅谈幼儿性别公平教育幼师论文
公平教育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残酷激烈的竞争,要想成为成功的应对者,必须果断、善决、坚强,而又友爱细致、体贴,并善于协作攻关。人们不能再囿于单性化束缚,而应具有双性化人格。顺应时代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幼儿双性化人格,开展幼儿双性化性别教育,将成为公平教育的题中之意。打破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促进幼儿教育公平,为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 双性化人格概述
双性化人格,《简明不列颠全书》对它解释为“它是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性,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做不同表现【1】。” 通俗的讲,双性化人格其实是一种兼具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人格类型,即要男性刚中带柔,女性柔中带刚。
美国代表性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在1974年设计了第一个双性化心理量表,其中它将人的性度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经众多国内外学者验证:双性化与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人格相比是一种最佳性别角色模式,也最顺应时代需求。在寻求教育公平的中国,它能让幼儿更好的在社会化中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完善其人格,充分发展其潜能。
二、 我国幼儿性别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幼儿性别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迎来了春天。幼儿教育虽未纳义务教育,可不让每个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平等的享受自己权利的机会,是社会、家庭、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幼儿各方面教育逐步兴起。1996年,胡江霞明确提出因性施教,并强调因性施教要结合双性化性别模式,各学者也纷纷提出“双性化”教育模式。可是反观幼儿的性别教育,仍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1、幼儿性别教育女性化
当代中国幼儿园里,几乎都是女教师,男教师寥若星辰。致使幼儿幼儿性度出现偏差:男孩女性化,其男性特点过弱,女孩女性化过强,性度单一,缺乏必要的男性特点。男女儿童都显得有点温文尔雅、喜静、依赖、胆小、缺乏冒险、勇敢、探索精神和自信心【2】。
2、幼儿性别教育仍存在传统性别刻板印象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性别教育仍在很大部分上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幼儿性别教育往往只是建立在介绍生理差异,渗透传统性观念的基础上。它只是要求幼儿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认识男孩和女孩在体貌的不同;教育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男孩该怎么做,女孩该怎么做;男孩该玩汽车、手枪,女孩该玩娃娃;男孩就该坚强、独立、勇敢,女孩就该温柔、文静。这些无疑是将男女性别过分僵化,在强调性别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性别的共性,违背了幼儿共同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