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伴》这篇课文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也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一开始认为整篇课文应该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上起课来才发觉并非想象中的简单。这是一篇叙事的课文,而且是发生在几个孩子之间的事。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但是蕴含的东西却很多。
这篇课文看起来简单,可是越仔细琢磨却越觉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课文的重点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课。其次,课文中的几个人物的定位把握不准。一开始认为只有安东是真正的小伙伴,维加和安娜虽然只是口头上的询问,甚至是指责。对他们两个人是贬义的。但后来仔细想想,这也是对玛莎的关心。如果简单地贬责,对于他们来说不公平。同时,在生活中,这样的关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又觉得在教学课文时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上出语文味。上出语文味就要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还是要关注语言文字,通过读、思、品、议去感悟语言文字,去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在教学中应该传达给孩子“这几个小伙伴从不同的方面关心帮助自己的伙伴”这样一个信息。然后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于是我以“三个小伙伴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这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孩子在读中感受三个小伙伴对玛莎的关心。并且通过比较知道维加和安娜是通过“问、说”的形式表示对玛莎的关心,而安东是通过行动来表示对玛莎的关心。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是关心,都值得肯定。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体会到安东的帮助对于玛莎来说是最需要的。这样让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课文中的道理。这样也给文中的几个小伙伴准确的定位。
但回顾课堂发现,这节课给孩子们说的时间多了,读的时间反倒是少了。本来想要“以读代讲”的,目的没有达到。孩子们这节课读书的时间太少了。本来应该有个分角色朗读,让孩子们感受小伙伴的心情,却没有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