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24|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小朋友自身设计的延伸活动
安徽省蚌埠市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 郭莉莉
案例背景
来园活动时,我看到豆豆小朋友拿着许多小卡片在发给小朋友,是什么呢?我正要过去看看,她一转身来到了我跟前说:“老师,这是我的名片,我昨天和妈妈一起做的,送给你,上面有我家的电话号码,这样你就可以给我打电话了。”哦,这是一个多么有心的小朋友啊!我当即褒扬了她,并许诺也要送一张我做的名片给她。晨间活动中,小朋友拿着豆豆送的名片互相欣赏着,欣欣小朋友说:“豆豆真聪明!”辰辰小朋友说:“这真是一个好方法。我今天也回家做名片,明天发给你们。”“好啊,我也要做,天天说。……我欣喜的发现一个由小朋友自身设计的延伸活动诞生了,这来源于前几天的一次教育活动《设计名片》。在以后的几天中,我一直在关注小朋友对此活动的兴趣和动态……
案例描述
制作名片──延伸活动之一
在美工区我和时添加了制作名片所需要的卡片纸,天天来到这儿开始制作名片了,他用剪刀剪下了一个半圆型,然后开始装饰了,豆豆看见了说:“名片是长方形的。”天天说:“我觉得半圆型的好看”很快他做好了一张,可能是受了他的启发,一张张各种各样形状的名片在小朋友稚嫩的小手中做出来了。有树叶形状的、心型的还有五指形状的名片……天天拿着他的“杰作”问我:“老师,看我做的树叶名片。”啊,好漂亮!”“老师,你也和我们一起做名片吧!”好啊,没问题!”我回应着他们并也加入到其中。许多小朋友一边做一边说我回家还要接着做。小朋友在家制作名片我们也做了调查统计:有95%的幼儿回家和家长商量了想做名片送给小朋友的想法,在和家长的交谈中得知小朋友的需求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认可。小雪妈妈说:“我和小朋友忙了一晚上,买了彩纸,帮她裁好,她就开始做了,我看小朋友很投入,我也帮她一起做”豆豆妈妈也说:“这也是很好的亲子活动,和小朋友一起做手工。”……的确,家长的支持也为小朋友参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赠送名片──延伸活动之二
在以后的几天中,我发现赠送名片在班里悄悄流行起来。来园活动、自由活动,离园活动时都可见小朋友在互赠名片,我也收到了小朋友们赠送的名片,我也一一赠送给了他们并告诉小朋友,这上面有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我们可以经常通电话!小朋友颇感兴奋说:“太好了,我有老师的电话了!” 就这样我和小朋友们一起体验和分享着赠送与收获的喜悦。赠送名片还在进行着,可小朋友们收到了太多的名片,他们又遇到了烦恼,有的小朋友把收到的名片放在口袋里,弄皱了;有的小朋友想看看朋友的名片,可太多了,一不小心就掉的满地都是。
名片展览会──延伸活动之三
在了解了小朋友的烦恼时,我在想怎么帮他们解决看的难题呢?当我的目光投到主题墙上时,我想到了一个方法,我对小朋友们说:“你们的名片做的多好啊,真有创意,可我们这么多名片要是能放在一起欣赏该多好啊!”这时,我关注着小朋友的反应,龙龙小朋友说:“老师,我们把名片安排到创意墙上吧!”“这样我们就不用一张一张翻了”!“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来开个名片展览会,好不好?”小朋友欢呼雀跃,就这样,“名片展览会”胜利开展了!”小朋友想看名片时就会三三两两来到创意墙这儿看看,互相评价着、欣赏着,其乐融融。
电话情缘──延伸活动之四
名片上的电话号码为小朋友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通电话成了小朋友们又一大趣事。辰辰来园时笑眯眯的对开开说:“昨天晚上我给你打电话让你看动画片,你看了吗?”“我看了,很好玩。”豆豆也兴奋的说:“我给婴幼儿也打电话了,我妈妈和他的妈妈还通了电话,我们两家约好星期天去玩。”我也时常接到小朋友的电话,有问候的、有思念的、有聊天的,还有是小朋友家长问小朋友在园情况的等等,每逢周末,我的电话格外多,和小朋友们通电话是快乐的,有童趣、有真诚,看来电话情缘拉近了老师与小朋友、小朋友与小朋友,还有家庭之间的情谊。这份情意来自于小小的一张名片提供的信息哦!
案例分析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小朋友更好的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在前段时间我们开展大班美工活动《设计名片》,在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富有创意,那么,小朋友在此次活动后的最初反应是想让别的小朋友也能够得到自身的一张名片,开始这是一个小朋友的反应,当这种反应得到许多幼儿的回应和认可时我感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活动,来源于小朋友们自身的发现,一个由小朋友自身设计的延伸活动由此拉开了帷幕。接下来他们开始赠送名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快乐,但同时又遇到了烦恼,那就是想欣赏到每个小朋友的名片,可由于数量太多,看的时候总是拿不下出现掉名片的现象,在此环节中,我注意到了小朋友的困难,引导他们想方法,当幼儿积累了新的经验时,问题迎刃而解了,之后,出现的又一延伸活动通电话,可以说是我预料到的,因为这真正发挥了名片自身的作用,一系列的延伸活动使小朋友获得了必要的生长经验,也体现了小朋友的发明性和智慧,看来幼儿的行为已经将已有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这也充沛反映大班幼儿社会化知识在不时扩展和增加。其实小朋友们天天在发现着,而且都是很珍贵的发现,但需要我们去鼓励、去鼓舞。对小朋友来说,这些发现都具有重要价值,它们标明了小朋友的好奇心、观察力,表示着他们的心灵在考虑。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案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收获。
一、课程应追逐小朋友
教育新理念提倡课程应追逐小朋友。在这一活动中,我发现了小朋友的发现,感悟着小朋友的感悟,幼儿与教师在活动中是一种平等、合作、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多次介入其中,参与幼儿的活动、倾听幼儿的谈话、了解幼儿的需要,体验互动的快乐,并在幼儿遇到困难时采用了间接支持的战略,在幼儿一次次获取新的经验时,我为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力叫好的同时也感到生发的课程比教师预设的课程更能够激发小朋友的探究欲。的确,生发的课程来自于幼儿的观察与发现,是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经验、需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生的活动。而此时作为教师给予小朋友的就是积极的“回应”,从幼儿生成的活动中捕获有价值的信息,采取支持、鼓励的方式引导他们探索、挑战与尝试,这是尤为重要的。
二、儿童可以教儿童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指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这个幼儿自身设计的延伸活动中,就能够充沛验证陈老先生的观点。制作名片──赠送名片──名片展览会──电话情缘无不体现着一种激励型战略,那就是“向同伴学习、从同伴这里获取有益的信息”小朋友们在和同伴之间的交流中不时发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时的进行新的探索。在幼儿和同伴之间积极的交流中我采取了坚持缄默的战略,因为师幼之间的交流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有所不同,幼儿间由于相互的年龄相同以和平等的地位关系容易使他们毫无拘束的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既随意又坚持自身一份独立,而且幼儿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是相互间最能理解的语言。可见,幼儿间的互动交流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三、教育活动要注重延伸
这是一个幼儿自身设计的延伸活动,其教育的价值和内涵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种胜利的经验,我要感谢小朋友。但作为一种案例的反思我在审视着自身的教育行为,作为教育者我有时更多的注重于教育活动的自身,而忽视了延伸活动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向小朋友学习的机会,我感到教育活动之后的延伸活动同样是有价值的、可持续性的。作为胜利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教育智慧、技巧,不只要捕获小朋友的发现,关注小朋友的需要,还应该为小朋友提供发现的契机,选用适宜的指导方法战略,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观念,真正成为幼儿生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我和隆隆交朋友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和属幼儿园 方景融
俗话说:“人如其名”,可隆隆给我的第一印象却不是这样。雷雨天出生的他,一脸的腼腆和害羞,恬静得像个女小朋友。也许,正是由于人与名这样的不协调,让我这个新加入的老师对他充溢了好奇,更发生了和他交个朋友的愿望。
如此温暖的一寸阳光
开学已有一周,隆隆早晨入园仍牵着妈妈的手,不肯松开,一边咕哝着一边用怯生生的目光看着我这个新来的老师。于是,我主动迎上去,伸出手对隆隆说:“来,方老师和隆隆一起去玩,让妈妈早点上班去。”隆隆妈妈也和和说:“好,隆隆听话。”隆隆踌躇着伸出手,终于,我们的手牵在了一起。看到隆隆这样的表示,我心里真的挺开心。隆隆妈妈离开后,我忍不住摸摸隆隆的脑袋,搂住他说:“隆隆真懂事,老师喜欢你。”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自身不经意的一句话,竟让隆隆第二天大变样!
第二天,隆隆一早就来了。隆隆妈妈说他昨天一天都很开心,回家还说:“老师褒扬我了,老师说喜欢我!” 也就是从那时起,隆隆早晨入园不再依恋妈妈,还会主动向老师问好。人们常说小朋友是花朵,试问,哪个花朵不渴望阳光的呵护?也许,正是我这个“太阳”主动向隆隆洒下“阳光”,虽说只是微微的“一寸阳光”也让隆隆这朵“害羞的花朵”感到温暖和幸福。太阳和花朵交朋友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温暖。
藏在恬静后面的秘密
很快,我和隆隆成为了朋友。他会主动牵我的手,主动对我微笑。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目光的交流,还会相互说些悄悄话。但是,和隆隆相处久了,发觉隆隆即使很开心也不会大声说笑,很多时候都是用动作和眼神表达自身的心意。起初,我以为是我们之间还不够熟悉,或是隆隆个性内向、害羞。渐渐的,我发觉隆隆说话发声有些含糊不清。我试着鼓励他多说话,大声说话,找寻其中的原因。终于,我的怀疑在隆隆妈妈那里得到了验证:隆隆舌系带过短,舌头都不能伸出口腔外。因此,导致说话费劲,发音有困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隆隆怕说话、不愿主动说话,更不会当着很多人的面大声说话,渐渐形成恬静、寡言的个性。
在我的建议下,隆隆妈妈改变了原定的等隆隆上了小学再动手术的想法,决定尽快为隆隆联系医生,让隆隆早日和其它小朋友一样轻松、流畅地说话。
朋友也会自身长大的
日子过得很快,现在的隆隆和刚开学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说话声音高了;笑容更多了;连奔跑时都像小鹿一样快乐、充溢朝气……特别是和同伴一起玩耍时,他不再孤独、不再唯唯诺诺、不再无助地看老师的脸了,他会主动和朋友一起游戏,主动在集体面前发言……可我,总是习惯性地多看看他、留意他的举动。好几次,我看见他和“小调皮”乐乐在一起玩闹。乐乐用手搂着他的脖子,两个人扭做一团。再看看隆隆的表情,说不清是开心还是反感,我心里自然多了个问号,担心隆隆会吃亏。
于是,有一次,他俩又在你推我搡的时候,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俩人一见我发了话,立即“规矩”了。乐乐嬉笑着说:“没干什么。”就走开了。我拉住隆隆,小心地问:“乐乐是你的好朋友吗?”隆隆点点头,我又问:“乐乐和你玩,你高兴吗?”显然,我的问法让隆隆有点不明白,我又问:“需要我帮助吗?”隆隆的表情更糊涂了,半天才说了一句:“我和乐乐是好朋友。”
这次看似糊里糊涂的对话,让隆隆有些莫名其妙,却让“自作多情”的我多少有些“明白”了:朋友不是一成不变的,朋友也会自身长大。隆隆不再是原先害羞、胆怯的隆隆,他已经开始学着自身交朋友、自身处置和朋友间的关系,没有长大的恰恰是我这个大朋友。
总之,和隆隆交朋友的过程是令人愉快的。与其说是我协助了隆隆,不如说是隆隆和我相互给予了关怀和鼓励,朋友的意义莫过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胆小”小朋友的成因和其教育
江苏省无锡市妇联实验托幼中心 赵莹莹
摘要 在如今社会,科技发达,小朋友的视野开阔了,但人与人之间和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交往却越来越少。可喜的是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原因,并与学校老师时刻坚持联系,一起探究如何让小朋友大胆与他人交往,如:协助小朋友消除对陌生的恐惧、建立足够的信心、丰富幼儿经验、鼓励幼儿激发信心、从行为中了解小朋友的心声等。
在老师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发现家长十分关注自身小朋友是否愿意与同伴交往,是否能够大胆地与他人交往。他们经常无意地流露出对小朋友的看法。
“我家晨晨在家里很大胆的,声音响得像只小喇叭,可是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就很细声细气的,胆小得不得了!”
“我们奇奇也很胆小的,家里假如来了一个客人,不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从来不肯叫一声‘叔叔、阿姨好!’可是他在老师面前声音响亮极了!”……
家长对小朋友的关注很仔细,根据幼儿平时具体的表示,和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幼儿表示的原因,研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确!小朋友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别”。通过对不同小朋友的不同情况观察后发现,在家长眼中的幼儿表示出来的“胆怯”是不同的,那么协助小朋友“大胆表示”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一、陌生的恐惧
幼儿对陌生的恐惧不只包括陌生的人和群体,还包括陌生的事情、陌生的玩具等。
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小朋友刚入幼儿园时,是家长最感到不安和心疼的时候。有90%的小朋友在入园时都哭了一段时间,他们有的只需要短短一、二日,有的则需要二、三个月。一方面,幼儿对家长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他们舍不得和自身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分开。另一方面,幼儿对幼儿园不熟悉,对老师不熟悉,对同伴还是不熟悉,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心理恐惧。所以他们就用哭闹表示自身的害怕陌生或者不满家长离开的心情。当小朋友对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和同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就到了恬静观察等待的阶段,这时候他们会用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事情,看老师是否像妈妈一样在乎自身,看小朋友会不会让自身受到伤害。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小朋友对幼儿园、老师、同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同,但还没有从心里把幼儿园当作“自身的”。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建议家长朋友协助小朋友熟悉幼儿园环境,和老师和同伴成为一个好伙伴,了解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他,知道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开心地做游戏,将小朋友与幼儿园的距离拉近,最终把幼儿园当成自身另外一个家。
二、信心缺乏
“有没有信心在大家面前扮演一首歌曲?”
“能!”
积极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信心。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老师会经常留出一些问题让小朋友解决,或者发明一些让幼儿表示自身的机会,如:“今天你愿意当一名能干的播音员,为大家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吗?”当老师邀请幼儿时,一些小朋友会下意识地进行躲避老师鼓励的目光,有的小朋友虽然在老师的再三鼓励下愿意站在了集体面前,可是却不愿意开口,或者直接以“我不会!”来作为回答。
那么,他们真的是不会吗?
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小朋友不只有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学习的能力。”
这说明小朋友能够做一些事情,只是要留一些时间给幼儿准备一下。小朋友会想 “我还没有准备好呢!”但是又不敢说出来,爸爸妈妈老师们,看到这样的情况可别急啊,给小朋友足够的时间做准备吧。例如:我们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快乐晨谈”活动,每周提前让家长知道晨谈的内容、主题,在与家长一起准备后,小朋友了解自身将要表示什么,所以在表示时候信心满满的,他们表示的欲望就越来越强了,不只愿意扮演,他们还在竞赛,看看谁扮演得好呢!
三、失望的认同
请您回忆一下,您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
(一)当小朋友不愿意和客人打招呼的时候:
“哎呀!你真是一个胆小鬼!”
“我原本就是胆小的啊!”……
(二)当看见一种新型的大型玩具时:
“这么胆小,你肯定不敢爬上去!”
“我就是不敢啊!”……
当你听到他们这样的回答是不是有了另一种想法呢?小朋友在潜移默化中渐渐认同他人的观点,既然你说我“胆小”,那我就“胆小”的。
内向胆怯的小朋友虽然看起来不善于与人交往,但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是很感兴趣的,他们用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观察是“互动”的,在你观察小朋友行为的同时,小朋友也在观察你的反应。日复一日,家长根据自身平日的观察结果,很容易给小朋友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小朋友是一个内向的小朋友”,并在生活中对着小朋友无意识地重复这样的话语:“这小朋友就是胆小!”“我的小朋友他的胆子很小的!”等。这样的话语让小朋友觉得自身就“是一个胆小的小朋友”,所以他接受这样的实际,并时刻告诉自身“我是胆小的”,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用这样的心理来抚慰自身,或者躲避事情。
我们要让小朋友接受实际的同时,我们要告诉他“胆小”并非是不好的,我们要耐心协助他克服羞怯的心理。我们需要告诉小朋友的是:
“胆小”也可以很聪明!
“胆小”也是很爱学习的!
“胆小”并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
“胆小”不是一辈子的事情!
“胆小”只是对一件事情的一种反应而已!
“胆小”的小朋友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胆小”的小朋友也可以胜利!
……
四、经验缺乏
经常带小朋友外出的家长会发现,有的小朋友看见有小朋友在游戏愿意马上加入其中,但有些小朋友在家长的百般催促下还是不愿意,或者哭泣着勉强地去游戏。
这时候我们可得先想一想:
“我的小朋友玩过这样的游戏吗?”
“婴幼儿认识这些小朋友吗”。
听一听小朋友的心声吧:
“我没有玩过呀,我就不敢了。”
原来是因为小朋友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表示出来“胆小”啊。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陌生的游戏方式对小朋友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我们无妨将看到的新游戏在家中先练习一下,或者陪着小朋友一起游戏,当小朋友熟悉了游戏的方法,结识了新朋友,这样就能和小朋友玩得更有信心了。
五、鼓励幼儿激发信心
当幼儿胆小的时候,需要我们积极鼓励激发幼儿的信心,不要让“失望”的种子在小朋友的心里生根发芽。
一次,在美术活动中,小朋友积极地展示自身的美术作品,其中有位小朋友拿着自身画藏藏掖掖,就是不愿意展示出来。
我轻声询问道:“把你的画给我看一下吧!”他低着头说:“不看了吧,我的画不好看!”“真的不好看吗?我看看吧!就看一眼!”他有些不情愿地说:“好吧!”
他的作品是一幅线条画,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色彩画,但是线条勾勒地很漂亮。
我立刻惊讶地说:“真漂亮!还和小朋友有不一样的地方呢!真棒!”“呵呵……”他开心地告诉同伴,“老师说我的画很漂亮!”
经过不懈的鼓励与褒扬,终于有一次当他画完的时候,主动地对我说:“老师,你来看看我画的画,好看吗?”
积极鼓励小朋友,让他们对自身有信心,不要让“失望”的种子在小朋友的心理发芽开花,协助小朋友改变失望的想法。幼儿的自信源于鼓励与认同。
六、读懂小朋友的“语言”,倾听他们的心声
人经常这样想:内向的小朋友是不擅长与他人交流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没有方法与他们交流了呢?
小朋友不愿意开口,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和他人交流,也许他们用其他的方式在和我们交流。这时候请多观察小朋友的“肢体语言”吧!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看看他们渴望的眼神,看看他们走向你的脚步吧!小朋友经常用敏锐的眼光观察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需要从小朋友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心声,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小朋友说出他们的心理话,让小朋友知道你能够理解他。
我们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分析:从《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说起
──对小班美术教育活动的考虑
浙江省绍兴县福全镇秋瑾幼儿园 吴旭红
一、背景
小班幼儿年龄小,美术活动很难开展。往往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大通,结果小朋友们两三分钟就说画好了,或者说“老师,我不会画!”如何在小班开展好美术活动,让小朋友们喜欢上美术课呢?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的这个活动。通过小朋友们喜欢的、熟悉的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游戏,让小朋友们在惊险紧张的游戏中,完成教学目标。
二、叙事与分析
《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是我在小班开展的一次艺术活动。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练习画竖线,以和在游戏中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情感。
活动一开始,老师扮演兔妈妈和小朋友们扮演的兔婴幼儿们一起随着音乐欢快地跳舞。突然,随着沉闷、缓慢的音乐响起,大灰狼走到了小兔子们的家。嘴里不停地说:“我的肚子饿极了,小兔的肉好香呀!”然后,兔妈妈(老师)对小朋友们说:“别害怕!”并不时地对大灰狼进行反击,大灰狼逃走。
分析:欢快的音乐与沉闷的音乐相继出现,让小朋友们一下子就感觉到危险的到来,同时兔妈妈带领小朋友们进行反击,告诉他们“别害怕”,鼓励小朋友们不怕强敌等,都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方式。
兔妈妈(老师)对小朋友们说:“大灰狼就住在和近,实在是太危险了,我们怎么办?”引起幼儿的讨论。最后大家商量:“我们把家用‘篱笆’围起来!”这时,老师教小朋友插“篱笆”:要从上而下,插得直直的。小朋友们都很乐意画。这让小朋友们初步练习了画竖线。
分析:大灰狼的来到引发了“如何维护家园”的讨论,进而得出要用插“篱笆”来使“家”牢固起来,符合小朋友们的意愿,并进行了第一次插“篱笆”(画竖线)的练习,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学主题上,小朋友们也很乐意去做。
第二次,大灰狼又来了,它边走边说:“哇,插上了这么多篱笆,看看有没有地方可以钻进去。”听了大灰狼的话,兔妈妈(老师)鼓励小朋友们别怕,赶快补插“篱笆”。小朋友们再次练习画竖线。告诉小朋友们“篱笆”要从上往下,插得长一些,密一些,巩固竖线的练习。大灰狼进不去,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分析:大灰狼的一番话让小朋友们赶紧检查“篱笆”插得是否密实,很自然地进行第二次练习画“竖线”。这样的设计,让小朋友们时刻都有新鲜感。
大灰狼走了,兔妈妈(老师)说:“大灰狼肯定还要来,我们再检查一下哪里的‘篱笆’插得不够密,不够长,我们要把家造得牢固一些。”在兔妈妈(老师)的建议下,小朋友们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篱笆”,补插了一些“篱笆”。当大灰狼再次走来时,它哪里也不能进去,只好灰溜溜地走了。最后,大家随着音乐一起欢庆胜利。
分析:兔妈妈建议小朋友们再次检查“篱笆”,是否够密够长,小朋友们第三次进行竖线练习。大灰狼无机可乘,灰溜溜地走了,小朋友们庆祝胜利。整个过程小朋友们从紧张到轻松,体验到了不畏强大,团结起来,机智斗敌的快乐情感。
三、问题与考虑
《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个艺术活动,我选择了在室外水泥地上作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小朋友们在没有约束的空旷的场地上,任意地发挥。在整个活动中,因为融入了游戏,小朋友们的情绪一直处于高涨和兴奋状态。他们不厌其烦地、非常乐意地根据情节的需要画又长又直的竖线。通过这个美术活动,我对游戏、语言、音乐、作画工具与美术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考虑。
四、游戏与美术活动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小朋友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小朋友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是小朋友的天性,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他们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在游戏,对于小朋友的美术活动也是一种表示、宣泄自身情绪情感的一种游戏。只有当小朋友们愉快的或宣泄的情绪在画纸上留下对他们个人来说有意义的痕迹时,游戏的同化思维特征也会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演绎。如教师每次说“今天我们来画画”“照老师这样画”的指令,幼儿会感到索然无味。即使是教幼儿画简单的线条也应游戏化“让我们一起烧面条”“一起开火车呀”,还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角色游戏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小朋友不只能玩他们喜欢玩的娃娃家游戏,而且在游戏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整个作画过程,他们会感到非常的轻松和自在。使小朋友的注意和兴趣高效、有机的结合在活动中。
同样地,当老师要让小朋友们学习画竖线时,假如教师说:“今天我们来画竖线,要从上往下,画得直”,小朋友们会毫无兴趣。可是当老师设计了“大灰狼要来吃小兔子,我们该怎么办”这样一个情境时,小朋友们很紧张,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脑子想的就是如何可以不让大灰狼进来,怎样维护小兔子?他们积极地讨论,最后决定用“篱笆”把家围起来。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小朋友们的天空与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竖线想象成“篱笆”,并乐意不停地画呀画。“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身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老师只有让小朋友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陶醉在自身的世界里,才干自由地飞翔。
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教学。一开始,教师只是让小朋友们练习画一些竖线,从上而下;随着游戏的深入,又要求小朋友们画的直线要密而直;最后,让小朋友们再次检查“篱笆”的情况,对于插得疏的地方,要求补插。一遍又一遍地画,意在巩固,但这种重复的劳动,小朋友们却丝毫没有一点厌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游戏的魅力,也是他们的生活。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手段,他们往往喜欢借助于绘画这种形式来宣泄自身的情感。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必需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才会充溢生机,发生互动,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对于他们来说,美术活动和游戏是紧密相联、相互依存的。
五、美术活动与作画工具
幼儿作画工具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假如只使用一种工具来描绘几何图形或涂抹色块,那样幼儿失去的将是一种兴趣、一种自我表示与所表示事物之间的建立关系的机会、长期地更严重的将失去就是尝试自我表示的勇气。所以我们给予小朋友作画的资料应该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如:拓印板、棉签、水粉、油画棒、滴管等。小班幼儿年龄小,手指灵活性差,在作画工具的选择上,应该多考虑一些易于操作的、容易出彩的作画工具,小朋友就会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这样小朋友就愿意去参与。
在《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我选用了粉笔为工具。这也是我精心设计的。因为选用粉笔作为绘画工具,在户外进行,小朋友们对“家”的体验会更直观、形象。试想,假如,我同样用这个故事,在小朋友们的画纸上画上许多小兔子作为他们的家,让他们在小兔家周围画上“篱笆”,那感觉一定会不一样的。小朋友们一定不会有如此急迫的心情和切身的感受的。他们在表示情感时一定会受到局限,无法充沛发挥,因此,适当的作画工具选择对整个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六、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个活动,就是一个集音乐、语言、美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活动,欢快的音乐与沉闷的音乐进行对比,让小朋友们从高兴、兴奋的状态一下子跌入紧张的气氛当中。音乐的出现,可以让小朋友们的感觉更直观、更形象。接下去的几次兔妈妈和大灰狼的语言,让小朋友们既感觉到紧张,又发生一种战胜大灰狼、捍卫家园的强烈情感,很自然、很乐意地加入到重复的劳动中去。小朋友的创作过程完全是他们表达自身的知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他们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径,非常适合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情感需要,假如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很难达到如此效果。《纲要》中对幼儿在艺术领域的总目标是:能大胆积极有兴趣的参与活动。《纲要》将小朋友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在《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个活动中,我着重让幼儿体验了快乐、紧张、兴奋的不同情感。
综上所述,在小班开展艺术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可以用游戏方式或是设定故事情境、或是以他们熟悉的人或事为内容;选择一种合适的作画工具,恰当地将音乐、语言、科学等合理地融入进去,形成一个为小朋友们喜欢的美术活动。我想,只要我们在美术教育时掌握这样一个原则:适合的,才是好的。多动脑筋,广开思路,小班的艺术活动一定会多姿多彩,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让同学享受生命的价值
──由一则案例谈生成性教学观下的生命观
重庆市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张地容
案例:某园某位幼儿老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她所担任教学的班级,所有的小朋友看到她就热情地打招呼,听到小朋友的“温暧的话语”,她不亦乐乎,而正在此时,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用枪打死你”,她当时震惊了一下,心想“小朋友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我该怎么做既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刹时,课堂热闹非凡。她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在生成性教学观的指导下,采用师生对话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教师与同学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老师:请问你为什么要用枪打死老师呢?
同学:因为‘枪’可以把人打死。
老师:那为什么要用枪打老师呢。
同学:(犹豫一会儿)不知道。
老师:请问你在那里得知枪可以打死人呢?
同学:电视上。
……
大多数小朋友开始议论纷纷,谈论自身在哪里看到枪的:枪为什么能杀死人:枪用来打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该教师根据小朋友对“枪”的兴趣,与幼儿一起制作并实施了‘枪’的主题网络图。最后引导小朋友制作玩具枪,画‘枪’等活动
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预成性教学而言的,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与同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一起建构的教学过程。此案例中,教师没有固守预设的教学计划,而是根据同学的想法、兴趣、需要建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与同学一起生成教与学的目标,同时选择同学喜爱的教学方法,让师生在“有教有学”的课堂教学中,体验并享受到生命的价值。在生成性教学观下,生命观有了新的诠释。
(一)关注生命的价值
叶澜指出:“基础教育是对其生命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在生命的生长过程中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因此,基础教育对培养同学的生命意识,享受其生命的价值有着奠基的作用。同学作为生命的主体,是在生命的生长过程中主动地积极地接受教育,目的是为了充沛地享受生命的价值。在生成性教学观下,个体生命的价值回归到了教育的重心。开始了“以儿童的生命为中心”的教育。案例中,该教师并没有因为幼儿的“中伤”而压制幼儿,而是通过对话和头脑风暴法与幼儿一起分析、研讨有关“枪”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生成性教学对幼儿生命的尊重、呵护、培育、唤醒、顺应和发展。
(二)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
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多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完整的生命不但要求同学获得知识、智力、智慧等认知因素,而且包括情感、意志等因素,所以教育不只应该促进同学认知的自由发展,而且应该促进同学的情感、意志等的自由发展,使同学在其生长过程中有富余的“精神食粮”。案例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制作并实施关于‘枪’的网络图,在此过程中,运用了师生的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和身体方面的技能。因此,个体的生命不是局部发展的,而是以综合的方式整体发展的。
(三)关注生命的动态生成
人的生命不是预定模式的展开,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观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以完整的生命体验、参与教同学活的过程,是师生创立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学生长过程。它注重生命生成的动态性与过程性。案例中,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其生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时地生成。
(四)关注生命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生命不只是完整的而且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绝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个体。在生成性教学观下,教师尊重每一个个体,尊重每一个同学的观点、想法。同时生命具有多样性。生命的个体形式是具体的、独特的、丰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喜好,即生命具有多样性,这也是生命生成性的必定结果。在生成性教学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能容纳同学的不同想法、不同兴趣、不同观点,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让同学在多元“生命”形态下提升其生命质量,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享受生命的价值。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因为某幼儿的“异样”而“打发”他或不予于注意,与此相反,教师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与幼儿一起分享、建构新旧经验,让师生在充溢生命活力的教学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大班语言活动
──争辩会《谁赢谁输》
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国治街99号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 郭莉莉
活动名称
语言:争辩会《谁赢谁输》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大胆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表述自身的观点,学习用“假如……就会……”的句式进行争辩。(认知目标)
2.通过争辩,培养幼儿专心倾听的好习惯,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竞争和合作意识。(情感目标)
活动准备
1.进一步熟悉“龟兔两次赛跑”的故事,了解龟兔的特性,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准备(如:争辩、观点、反驳等)(知识准备)
2.小兔子、小乌龟手偶各一个;红绿牌与幼儿相等,计分球若干。(资料准备)
活动过程
一、再现情景,引入主题
1.出示课件并提问
(1)小兔子、小乌龟两次赛跑的结果如何?
(2)小兔子、小乌龟举行第三次赛跑,谁赢谁输?
2.交待争辩会的组织与进程
(1)说明由正方,反方才干争辩,要求争辩时,要学习运用句式。
(2)幼儿拿牌分正、反方入座,讨论片刻。
二、宣布规则,激发情绪
1.主持人请哪一方发言,其他的小朋友注意听,准备补充发言。
2.争辩时,正方要用“我认为,假如……就会……”的句式提出观点,反方要用“我反对,假如……就会……”的句式进行反驳。
3.发言的小朋友声音要响亮,让大家都能够听明白。
4.要求正、反方的小朋友都要积极发言,发言多的一方加分,最后得分最多的一方取胜。
三、展开争辩,你言我语
1.启发幼儿大胆根据自身的观点展开争辩。
2.引导幼儿围绕问题逐步展开。
3.提示幼儿运用用学习的句式进行争辩。
4.正、反方各选出一名主辩手,完整讲述本方的观点。
5.通过情境扮演进一步表述自身的观点。
6.评分决出取胜的一方。
四、争辩效果,一起分享
一起分享争辩过程的快乐,分享自信胜利的快乐,分享竞争合作的快乐。
说课
一、活动来源
我班幼儿已经熟悉故事《龟兔赛跑》,知道龟兔两次赛跑的结果,第一次是小兔因骄傲而输了;第二次小兔吸取了教训,获胜了。小朋友们对龟兔以后的发展仍然很有兴趣,而且有许多不同的想法,针对大班幼儿喜欢争辩的特点,我设计开展了这个主题争辩会,以此给幼儿提供大胆表达自身见解的机会,使幼儿将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加以汇总和提炼。
二、目标的设定
根据这次活动的主题争辩会和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
1.培养幼儿大胆地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表述自身的观点。学习用“假如……就会……”的句式进行争辩。(认知目标)学习用这样的句子有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争辩,培养幼儿专心倾听的好习惯,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能力目标)《纲要》语言目标中特别提出“恬静倾听他人发言”,因此,我在此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这也是需要长期坚持培养的目标。
3.通过活动,初步培养幼儿的竞争、合作意识。(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幼儿分为正方与反方,他们已经有了小组意识的概念,
三、活动准备
1.进一步熟悉故事“龟兔两次赛跑”的情况,了解龟兔的特性,并进行相关知识准的准备(如:争辩、观点、反驳等)(知识准备)我们在组织活动之前幼儿已了解争辩的知识,组织幼儿看浅显易懂的争辩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准备。
2.小兔子、小乌龟手偶各一个;红绿牌与幼儿相等,计分球若干。(物质准备)
四、活动过程
在再现情景,引入主题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龟兔两次赛跑的结果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重新激发对这一系列故事的兴趣。并再次提出问题龟兔要举行第三次赛跑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发明力。幼儿很感兴趣,纷纷表达自身的看法。之后交代争辩会的组织与进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明确本次争辩的争辩会的具体过程,争辩环节,驳环节,以和大家都能参与的自由争辩环节和最后的总结呈词。无不是依照争辩会的程序来开展的,这也有助于幼儿正确了解争辩会。
在宣布规则,激发情绪的环节中我将规则念给小朋友听,这其中渗透着倾听习惯以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展开争辩,你言我语的环节,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争辩发展幼儿归类和比较的能力,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发明的时间。使每位幼儿都能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在讨论商量中相互补充。由于有了“正方、反方”的概念,幼儿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明显增强,各方之间互不服输,使活动进行的非常激烈。大家你追我赶,争取多得分。我班的幼儿有极高的扮演欲,而且想象大胆,充溢自信,因此我在之后的情境扮演中更多的提供了支持、鼓励的战略,让幼儿自由发挥,有目的的扮演,主要是使每队的小朋友的观点更加清晰与明确。
争辩效果,一起分享这个环节中教师提供的是一种激励战略。鼓励幼儿大胆地在众人面前表达个人见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我想,通过这样的争辩会,幼儿获得了在众人面前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对于他们的自信心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一起分享争辩过程的快乐,分享自信胜利的快乐,分享竞争合作的快乐也是活动的又一个高潮。
五、重点难点分析
这次活动学习的重点是通过争辩,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幼儿完整讲述,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因此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然后再考虑自身的回答;活动的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学习用“我认为,假如……就会……”的句式来讲述自身的观点。因为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表达自身的观点是都是简单直接的,很少会运用这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来说话,因此势必会对他们的表达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这样的训练也是必需的,因此我将在活动中进行重点强调,当小朋友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会褒扬他说的正确;假如小朋友说的时候忘记或不会使用这样的句子,我会在复述时用上“假如……就会……”的句子,用来引导幼儿学习。在反驳环节的时候,我也会强调幼儿使用“我反对,假如……就会……”的句式来讲述自身的观点。学习用这样的句子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次活动的意义一是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活动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想法,缺乏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如何协助小班幼儿度过适应期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中心幼儿园 徐晶
  摘要 小班新入园幼儿在与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中,必需学习新的人际交往,形成有关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遵守集体生活必需的初步的规则规范,这一过程成为小班新入园幼儿的适应过程,也形成了其社会化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段适应过程中,幼儿经常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现象,比方哭、恐惧、紧张、缄默、恋物、喂食困难、拒食、食欲下降、入睡困难、惊醒说梦话、遗尿等。发生这些不适应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对家长的高度依恋;环境变化,破坏了幼儿原有生活中的生态平衡;心理防御机制以和家园对入园适应上的不同认识和引导方式等。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小朋友、预入园、延时分离、创设丰富的环境、开展有趣的活动等方式来协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关键词 小班幼儿 适应期
小班新入园幼儿入园后,会出现一段适应期,如何协助小班的幼儿度过这段适应期,是老师和家长一起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小班幼儿的不适应现象
  
  1.整天哭 这常表示在入园后1~2天,幼儿看到的是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而且不论他怎么寻找、呼唤,亲人也不出现。这时,他会感到恐惧,整天哭。
  2.一阵一阵地哭 这表示在入园后2~3天,这时幼儿基本上接纳了老师和小朋友,对环境也不再陌生、紧张,只是在外界干扰,如:有家长来接小朋友,或听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回家等带有刺激的词,勾起他想家的情绪时哭一阵,不愿意午睡时哭一阵。
  3.偶尔哭 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能参与游戏、吃饭、喝水、睡觉等基本活动。但听到或看到别的幼儿哭时,也会跟着哭几声。
  4.早晚接送时哭 多数幼儿经过前面几个阶段,情绪基本稳定了,只是早来园、晚离园时会哭。
  5.恐惧、紧张、缄默 这类幼儿通常表示为一言不发,做任何事情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了什么过失。
  6.恋物 这类幼儿通常会从家中带一件喜欢的物品(通常是玩具),一直拿着不愿意放手,假如老师要求他放下,他会用哭闹来反抗。
  7.喂食困难、拒食 这类幼儿经常表示特别激动,并拒绝吃任何东西。当老师把食物靠近他们时,他们常用吃过了,或回家吃等理由逃避,假如老师态度坚决,他们便会以哭泣、跳脚等来表示他们的不满,以和他们极度想回家的心情。
  8.食欲下降 这类幼儿常表示为在家吃得很多,但到了幼儿园就会吃的很少,没胃口吃,晚上一回家就会吃很多的东西。
  9.入睡困难 有些幼儿在家每天都有午睡习惯,但在幼儿园,每天入睡都很困难。
  10.惊醒、说梦话 这类幼儿通常愿意入睡,但经常会大声地说如:“我不要上幼儿园”“妈妈什么时候来接?”等,有时还会被自身惊醒。
  11.遗尿 有不少幼儿上幼儿园以后,午睡时经常尿床,有的甚至在游戏、活动时尿在身上。
  二、发生的原因
  1.对家长的高度依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从出生起,便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家长或其它直接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了幼儿平安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曾有研究标明,在不同的情景中,依恋对象对幼儿的意义不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幼儿一旦与自身的亲人分离,便会从心理上感到不平安,从而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急、不安、哭闹、恐惧等各种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的症状,并且幼儿对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分离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2.环境变化,破坏了幼儿原有生活中的生态平衡
  幼儿初入园,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幼儿来说,家庭是他可以依赖的、平安的、自由的第一生活环境。在家庭生活这一生态环境中,幼儿逐渐形成了自身特定的地位,有其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基本上坚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但入园后,环境变化,幼儿原有的这种生态平衡就被打破了。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伴,一切对于小朋友来说都是陌生的,与自身原有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时,幼儿心理平安的天平被打破,使幼儿发生紧张感、不适感,从而出现哭闹等情绪焦虑反应。
  3.心理防御机制
入园前,幼儿的一切生活都是由家长负责,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差,来到幼儿园后,他们开始真正接触社会,也开始学习独立,幼儿必需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比方自身吃饭、穿衣、如厕等,这是一种挑战。面对压力,幼儿担心能否胜任,他需要成人,特别是母亲的支持和同情,以宣泄自身的消极情绪。
  4.家园对入园适应上的不同认识和引导方式
  (1)家长、教师对入园适应障碍的认识
家长、教师都十分重视幼儿入园适应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力争协助小朋友顺利度过适应关。但在对具体入园适应障碍分析上,二者看法不同:教师认为,让新入园幼儿学习新的人际交往和学习初步的自我料理是克服幼儿入园适应困难的首选方式;而家长们认为集体生活中要求幼儿遵守基本规则对幼儿入园适应影响占首位,他们以切身体会感受到规则要求对小朋友形成的压力,小朋友入园抵触强烈是因为“幼儿园不自由”“规定一定要和小朋友一起午睡”。
  (2)在入园适应引导方面
幼儿园在小朋友未正式入园之前就着手入园适应的准备工作:开放活动、亲子活动、“哥哥姐姐带我一起玩”活动……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减缓适应坡度;在幼儿入园初期就以良好的环境条件(有趣的物质环境,丰富生动的活动环境,亲切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等)来吸引幼儿,转移或减缓焦虑情绪,让幼儿喜欢新环境。大局部家长在幼儿未入园以前,就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入园初就鼓励或强制幼儿坚持来园,并自始至终关心幼儿入园适应情况。
相对而言,幼儿园进行入园适应引导的筹划和实施,是积极主动的,对激发新入园幼儿在最初萌发“爱上幼儿园”的积极情绪是有正面影响作用的;从其受益对象范围来看,往往是群体性的,而非针对每一个体幼儿。相对个体差别的引导措施比较,体现在对个体情况了解有限,应对措施往往零星、随机、被动。从家园配合的现状来看,大局部家长十分重视自身小朋友的入园适应问题,并尽力配合幼儿园做好自身小朋友适应引导工作,虽然最终影响正负皆有,但在个体引导方面却弥补或超越了幼儿园进行的入园适应引导工作。
  三、如何协助小班幼儿度过适应期
  1.熟悉小朋友
暑假对每个小朋友家访,向家长发放问卷表,了解小朋友的个性喜好,同时多和小朋友接触,叫小朋友的小名,牵牵他们的手,通过身体接触使小朋友发生对老师的好感,还可以送一件小礼物以缩短距离。在小朋友入园前进行家访,可以通过走进幼儿家庭,走近幼儿,与幼儿建立初步的感情。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教养态度以和幼儿在家中的表示,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幼儿入园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家出息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老师,了解幼儿园的教育。
  2.预入园
预入园,即在幼儿正式入园前,由家长与小朋友一起上幼儿园。家访时,我们可以向小朋友和家长发出热情地邀请,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向往。预入园那几天,可布置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参与。如:和妈妈一起做小草裙;让爸爸驮着做小乌龟;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手指游戏等等。丰富有趣的亲子游戏会让幼儿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快乐,使幼儿感性地认识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获得美好的第一印象,在心理上制造一种深刻的“首次效应”。小朋友与家长一起熟悉幼儿园环境,参与幼儿园活动,在心理上会感到平安、放松。预入园为幼儿早日适应幼儿园新环境提供了“心理平安基地”。
  3.延时分离
以往在幼儿早晨入园时,为了防止小朋友哭闹不休,经常会催促家长马上离开,或者是趁小朋友不注意时悄悄离去,但这种“强迫分离法”却往往适得其反,不只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幼儿的分离焦虑,从而给自身的工作也平添了不少的麻烦。如何才干防止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可以在家长与幼儿间运用“延时分离法”。入园后允许家长和小朋友在一起游戏,相处一段时间后,再自然地互相道别,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排解和疏导幼儿不愉快的情绪,减轻幼儿对入园的恐惧,维护幼儿的身心健康。
  4.创设丰富的环境
陈鹤琴先生早在1951年所作的《如何使幼稚生适应新环境》这一演讲中就提出,教师要解决幼稚生的入园适应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设置丰富的教育环境……以便转移小小朋友的心情,使他从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当中消失对环境的陌生感。”创设一个丰富的环境,重要的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喜好、乃至不同性别来创设。我们可以投放一些与家庭生活相关联的、让幼儿感受到既熟悉又亲切的、情感有所寄托的一些玩具,如:娃娃家的锅、碗、瓢、盆、勺子、炉子、蔬菜、娃娃等玩具;幼儿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溺爱的电动汽车、玩具熊、布娃娃等玩具;以和能让幼儿爬爬、跳跳的运动器材等等,这样的环境可以大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消除幼儿的焦虑。
  5.开展有趣的活动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小朋友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因为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最能吸引幼儿、留住幼儿,尤其要以幼儿园同龄幼儿集中的优势,让幼儿感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例如,为了满足幼儿喜欢户外活动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玩大型玩具(娃娃城、滑梯、迷宫等),组织幼儿玩沙土等;我们还可以开设活动区,在活动时老师参与活动,并且到各个活动区内照顾组织好小朋友。这样小朋友们会完全放松地去活动,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带他们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充任角色,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有无限的乐趣。当幼儿在活动中有一丁点儿进步时,教师要和时以肯定和褒扬,让幼儿愉快度过每一天。
参考文献
  [1] 刘艳.采用“系统脱敏”技术,协助新生稳定情绪.早期教育.2002.6
  [2] 陈艳丝.巧辨哭声,合理引导.早期教育.2002.6
  [3] 朱冰.让小朋友快乐入园.200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2: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