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都在研究的路上-读《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7:0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都在研究的路上-读《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有感
在这个百花吐艳、春意盎然的下午,我们课题组一行七人,在主持人唐道师的带领下,我们又第三次相聚在一起,共同交流关于课题《小学语文读促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有关理论学习。
会上唐教研针对我们上次的读书笔记做了小结,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听了唐教研的一席话,让我一夕间明白了许多。是呀,按课题《小学语文读促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要求,在课堂中探索的前提得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得从我们手中的理论学习书中寻找更多有力于我们采纳的理论作为支撑,再结合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实践,这课题的研究才能有所收获。
心动不如行动,会议回来后,我很快就投入到理论的学习寻找中。找着找着,一本尚成荣老师撰写的《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立马映入眼帘。书中共有六各大章节,每章节都还有好些小的章节组成,细细的品读,书中没有华丽的词作,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举用许多最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解读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促解、读中感悟、以读促写,从而达到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虽然对于它,没能一字一句去赏析,可很多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尚老师的解读字字珠玑,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尚老师认为“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涉及到三个概念。一是语言,二是精神,三是同构共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成——言语作品,语文课,应为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这是一个揭示语文能力和学科本质的比较科学的理念。语言和精神主要在感悟和运用中同构共生,言语实践则是两者同构共生的根本途径。语文课要让学生有强烈的言语需要,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身心,要让学生充满期待和好奇,充满梦幻和想象,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书中有一段话,给我的启发更大,“正确评价小学生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能读、会写、读与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读可以助写,写能够促读,读是写之始,写是读之成。正如朱作仁教授“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结合尚老师的案例解读和朱作仁教授的话,的确,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教材,去感受文章的独特,只有用心灵去感受了,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就比如上《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我认为不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人物分析上,这是老生常谈,而是要将重点放在情节安排和气氛渲染上,这样才有其独特性,会让学生更加的感兴趣。那么如何通过教材让学生玩味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呢?课堂上我认为应该引领学生从文字的独特性领悟到内容的独特性,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堂对话,充分地去读书,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提出自己的质疑。如果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思考得透彻,感悟自然就越来越丰富。学生对文本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读与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方能与文本进行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蜜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与教师、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对话中超越,才能在对话中成长,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性感受。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品味与对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就能充分的激起对语文的兴趣,有写作的欲望。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也就回归到朱作仁教授的“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尚老师的解读博大精深,我所能理解的只能是冰山一角,前方的路依然很漫长,对于语文的探求也是永无止境,用屈原的话说就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也将在这条路上继续的探索下去,为了语文教学,为了我们这个团队的课题研究,更为了学生们。我坚信,有了这些理论的支撑与专家们的引领,相信我们的研究与实践之路会越来越明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4: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