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评价”是郑州市教研室卢臻老师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理论中的一部分;也是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通过“课堂评价”的设置能够检测学生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检测老师的教学效果,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
作为一名上岗不到两年的新教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两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来谈谈关于“课堂评价”的那些事儿。
一、评价标准应该由学生来定,教师修正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让学生怎么做,学生就要怎么做。学生完全是跟着老师的思想走。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表现也是按照事先老师设想中的状况去表现,那也就更不用说教学评价的制定了。传统的语文课堂很少制定课堂评价,或者是以家庭作业的布置去代替课堂评价。即使出现了一些类似课堂评价的形似出现,那也肯定是教师制定标准。
但是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和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涌现,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已经成为全体教育界同仁们的共识。那种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同时也是低效的。既然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那么我想课堂评价的标准由学生来定也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常常不敢在课堂上放手给学生是因为对学生有一种不信任感。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我在语文课上的例子。那是八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按照学校的规定,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都是要讲《课程纲要》的。我也像平时那样中规中矩的准备了课件,准备在课堂上一读了之。但是老天爷好像是和我开玩笑,那一天我去教室上课的时候教室里的多媒体突然打不开了,偏偏在这个时候校长和书记又带着一个教研室的人过来听课。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上下去。我想总不能一节课都是我在上面读事先准备好的课程纲要吧。于是我就想,课程纲要也不一定都是老师像学生介绍这一本书要学什么。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浏览目录,翻看书本内容,小组讨论的方式自己了解这一本书的内容。并且发现这一本书与上一本书的不同区别;最后自己找到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法。
那一节课,我先向学生总结了上学期他们的语文考试情况,对他们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做了一番肯定,同时又对个别有显著进步的同学进行了鼓励。然后,我就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自己看目录,通过小组讨论上台展示交流,让他们自己说出这一本书都讲述了那些东西。再次,让他们讨论出这一本书与上一本书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自己说出了文言文的内容大大地增加,还有就是说明文的内容单独列了两个单元,再有就是名著导读增加了一篇等等。最后,我让学生针对这些不同谈一谈我们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要运用那些学习方法。结果同学们讨论之后,起来说的都很好。这一节我认为要比事先准备的那样要上得成功。孩子们不仅说得都非常好,并且他们也真是说出了老师想说的内容。所以,要相信我们的孩子,因为最终是他们在学习。也许他们要比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
二、评价的内容由教学目标而来,形式可以是以写为主的多样化
一节课结束了,老师要制定一个评价来检测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那么如何评价我想就是针对这一节课老师教授的内容。那么老师教授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的,因此我想最终评价制定的依据就是教学目标。学生评价的情况也就是他的目标达成状况。
至于评价的形式,现在提倡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但是我目前还都是以写为主。因为最终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我认为写的多了,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考试的时候学生自然也会在试卷上完成的很好。那么好的成绩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附属品了。
我所说的以写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指的就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来制定。例如在讲《信客》的时候我最后给学生的评价任务是:给信客写墓志铭。墓志铭是要求短小精悍的,因此有的同学写了四句小诗,有的学生模仿着《陋室铭》写了“墓志铭”。再比如说学习《藤野先生》那一课时,我让学生代替鲁迅学生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这样锻炼了学生的书信写作能力。在学习纪伯伦的《组歌》时,我给学生的评价任务是,给学校的文学社写一首散文诗投稿,那么这就锻炼了学生的模仿写作能力。因此,虽然都是写,但是写的内容与形式不一样,锻炼的能力点也就不一样。
三、评价制定合理,标准明确,形式新颖符合实际才能使评价发挥最大作用
这一节课评价什么,老师一定要根据自己讲授的内容来制定,也就是所谓的“教—学—评一体化”制定的评价不应该太容易,也不要太难。总之要确保让大部分的学生有话可说。评价的标准,要让学生制定。学生制定的标准,会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要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说话和写作,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