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彭 怡 王 磊 孙永霞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0~3岁儿童的早期教养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不要让小朋友输到起跑线上”,“开端重要”,“良好的早期教育对小朋友一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等观念深入家长之心。同时,0~3岁儿童的早期教养问题也得到了行政部门的重视,如上海市教委在2003年《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通知中指出:“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的教养工作,为0~3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可见,早期教育已经延伸到了3岁以前,重视0~3岁婴幼儿的教养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目前,我国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主要采取的仍是家庭散养的方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标明0~3岁的婴幼儿身心尚不幼稚,思维和活动独立性弱,完全依赖于照料者。家长对小朋友需要的和时满足对小朋友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极其重大。另外,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揭示了婴幼儿生长的各级生态系统中由婴幼儿和家庭教养者所构成的微观系统对其发展作用最大。由此,0~3岁婴幼儿的教养以家庭教养为主,是可行的。
在供认0—3岁婴幼儿教养以家庭教养为主的合理性基础上,我们不由会问:家庭内部,谁是小朋友的最佳教养者?我们认为,廓清这个问题,有利于婴幼儿得到最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教养。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目前0—3岁婴幼儿的教养责任主要是由谁在承担?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家庭成员做了些什么?目前尚在发展中的早期教育机构发挥了什么作用?弄清这些问题便于我们深入了解0—3岁婴幼儿教养的现状,厘清家长的困惑,为进一步对家出息行早教指导,提高育儿水平提供了参考。
二.相关研究简述
经文献检索发现,现有关家长早期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用实验法研究家长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力或者行为发展的效用。二是抽样调查家长的教育水平,职业状况等生态因素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影响。三是调查家长早期教育知识技能状况。四是研究早期教育中的家长教育问题。五是对早期教养中,隔代教养利弊的研讨。
本研究研讨“谁是小朋友的最佳教养者”这一问题,更具体一点就是探索小朋友的家长还是(外)祖家长是最佳教养者。虽然已有的有关隔代教养的研究(基本用思辨的方法)已经从理论上论证了隔代教养的利和弊:隔代教养利在老人教育经验丰富,有丰富的个人经历,会给小朋友树立好的典范;老人比年轻人有时间,对小朋友更耐心,和小朋友相处得更好;隔代教养能解决年轻家长教养小朋友和工作之间的抵触。隔代教养不利之处在于老人过于娇惯和放纵小朋友,不利于小朋友性格、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老人动作缓慢,思维愚钝,让小朋友的做事方式、思维方式趋向缓慢;老人文化水平有限,只养不教,阻滞小朋友的智能开发①。但是尚未发现有关两代家长早期教养利弊的质的研究。本研究把话语权交给正深刻体验着早期教养过程的家长们,通过出现家长们的“早教叙事”揭示老辈和年轻家长早期教养的真实体验和观点。让家长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反思得到“谁是0—3岁婴幼儿的最佳教养者”的答案。
在《汉语大词典》中,教养的意思是“教育培养”②。在本研究中,0—3岁婴幼儿的“教养”包括“养育”和“教育”,前者主要是生活方面的,包括身体养护、饮食睡眠等;后者主要指对小朋友的常识、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等的教育。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一)研究方法
若想从家长自身叙事的角度展开研究,又想获取尽可能真实而鲜活的资料,最好莫过于质的研究方法。因此本研究就遵循了质的研究中对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的描述,分析,意义解释的路径,“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③。为了对家长担当教养者角色的现状和内心活动深入挖掘,我们采用了开放式访谈法。
(二)资料收集
1.访谈问题
依据访谈宗旨,实施前我们设计了四个基本问题,实施时根据对象的回答和当时的情境加入了一些追问:
(1)在家里,谁主要带小朋友?为什么?
(2)小朋友主要由老辈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3)您认为小朋友由谁带更好?为什么?
(4)你们是如何解决工作和教养小朋友之间的抵触?
2.访谈对象和记录方式
为方便取样,研究者首先选取了南京某幼儿园亲子班的家长和带小朋友在南京师大大草坪活动而小朋友未参与亲子班的家长(小朋友年龄均在3岁之前),其中以亲子班的家长居多。接着研究者有目的地选取了18个家长作为访谈对象,其中老辈家长9个,5男4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GF1—GF5,GM1—GM4。年轻家长9个,5男4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F1—F5,M1—M4。另外,家长的选取也考虑到了婴幼儿的年龄差异,1~2岁和2~3岁两个年龄段均有家长参与访谈。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框架:
http://www.zztxjy.cn/attachment.php?aid=3824&k=1dc2a43cf79992408dce6d4bd2d966be&t=1270028501&noupdate=yes
1.年轻家长忙于工作或深造,老辈家长主要承担教养责任,这种现象很普遍。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对于3岁以前的幼儿主要采取的仍是保守的家庭散养的方式。在家庭内部,小朋友的教养责任主要是由谁在承担呢?访谈中两代家长的回答相当一致:“老人承担了主要的教养责任”。尽管没有量化统计数据证明这种说法,但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和我们在大草坪的观察——除了周末外,老人和小朋友的身影居多,我们确信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
年轻家长或是忙于工作竞升,或是忙于学业深造,他们把大局部精力和时间放在个人发展和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上,因此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由于当前人才的流动性较强,其中还不乏双方或一方在外地工作长时间不回家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老辈家长和小朋友相处的时间最长,“他(孙子)从早上睁眼睛到晚上闭眼睛,都是和我在一起”(GF3),吃饭,睡觉,玩耍,学习都形影不离。GM4的话比较有代表性:“当然是我们带小朋友嘛!她爸妈忙得很,哪有时间!她生下来,就一直由我们带着,周末她爸妈有空了就接回自身家带。
“他们那么忙,就只有我们俩 (爷爷奶奶)带,我们退休了,也没有其他事,也有时间。”GF2的话反映了老人对年轻人不能照看小朋友的体谅:“现在小朋友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来照顾,现在参与每一项工作都竞聘上岗,干不好就下岗,所以还是首先要把工作干好啊。”
年轻家长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工作和事业上,而把教养小朋友的责任交给老的一辈去承担,其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经济水平的提升去给子女发明更好的条件。“小朋友的消费不得了”,“经济条件要跟得上”,两代家长都认为大城市中小朋友的消费较高,必需有好的经济条件支持。小朋友的消费名目基本分为生活消费和教育消费两种,生活消费包括衣食住行消费和医药保健消费;教育消费包括儿童图书,音像,玩教具消费和早教中心学费。F4的话反映了年轻家长的心态:“平时工作忙不在家,就让爷爷奶奶带小朋友了,总要工作挣钱啊,没有经济基础怎么给小朋友提供好的条件呢?”F1也有同感:“小朋友一个月花费说不清(不好说)。”
“吃的,穿的。我们有条件,旧的他不穿,衣服要买名牌,上一堂早教课来回打车,还有课堂费用,你算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小朋友的消费不得了,所以经济上跟不上,满足不了小朋友的需求啊。”GF5提到:“现在花这么多钱,上什么‘花蕾班’、‘小博士班’(亲子班)。不要说吃东西,就是在××早教中心的时候,像钙片、初乳素,补充铁、锌,一天大概就30多块钱。讲到底,说好听点小朋友家长现在在外面还是为了赚钱,不赚钱的话,以后小朋友的教育费都不得了。”
2.老辈家长“含饴弄孙”,但在小朋友的教育上自知不能胜任。
在中国多数老辈家长一辈子历经了养育了儿子又养孙子的过程。老一辈把照看小朋友当作一种乐趣,累并快乐着,孙子孙女让自身的生活特别空虚。GF3谈到了教养小朋友的感受:“我们是带大了自身的小朋友,又来带自身的孙子!现在退休了没什么事,感到是一种乐趣。虽然带小朋友有些累,但有个小朋友在身边很空虚。光是我们老两口儿可不好过。”
老辈家长认为教养小朋友要尽心尽力,不能随便对待,饱含了对下一代的责任和爱心。
GF1谈到:“教育小朋友也不辛苦,这是我们老一辈的责任啊。他家长把钱补贴给我们,我们还都花在小孙子身上了,为了下一代嘛。要尽心尽力,一心扑到他身上就行了,这是老人对下一代的爱,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假如你想扣钱,想吃穿都好,还想出去游玩,那就不行了。有的老人觉得退休金很少,自身还顾不好,怎么管小朋友啊,这样就不对了。”从这些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含饴弄孙”的良好保守。
当前大多数的家长都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老辈家长也是如此。“小朋友小,要对他智力开发、思想开发,不开发就晚了,小朋友就愚钝。从农村和城市的小朋友比较,农村小朋友就不如城市小朋友,至少初期不如城市小朋友, 以前我们农村的小朋友开始就愚钝,通过教育才赶上来。农村和城市的3岁小朋友在一起,肯定是城市小朋友各方面的表示都会好一点。”(GF2)但是,老辈家长觉得自身缺乏知识,并不能胜任教育小朋友的责任,尤其小朋友越大对其教育越是心有余而力缺乏”。GM4说出了很多老人的想法:“我们现在对小朋友也说不上教育,真正要教育就是要送到学校,还有他们(年轻家长)自身来教。我们的那些知识都淘汰了,现在只是带(小朋友),教就得由他们自身来教了。现在我们还能够带,以后上小学了,他们就要自身带了,那时我们(知识和能力)也不够用了!”另外问到是否请了家庭保姆带小朋友时,老人认为保姆能照看好小朋友的平安、膳食营养等就不错了, 他们不懂智力开发等早期教育。GM2带着不满情绪:“我们也找了保姆,主要是洗衣服、烧饭。小朋友都是我们带,保姆带时只要不摔就好。保姆不如我们带得好, 那么尽心,在开发智力方面也不会。我有段时间回老家,两个月小朋友就瘦掉了,一天三顿都吃不好啊!”
3.年轻家长对老辈教养忧心忡忡。
年轻家长一方面感谢老人的付出,认为老人教养小朋友是尽心尽力。但是不少年轻家长也认为老人过分爱小朋友就变成了溺爱,担心对小朋友的生长很不利。M3担忧地说:“今年冬天的时候,他(小朋友)早上刚刚起来就要吃西瓜,问奶奶要可是哪有啊,他就硬要吃,得不到就打他奶奶。这样子奶奶也不说他,就任由他打。我让奶奶不要惯他,什么事都由他这样不行的,但爷爷奶奶都舍不得说他。哎,隔代教育终究不太好啊。其实就算他奶奶说什么他都不会理的,他自身感觉到奶奶在溺爱他,所以就不理睬。”M1认识到了自身和老人在教养小朋友上的不同方式:“我和小朋友奶奶在(对待小朋友的)情感上不一样,老人对小朋友的毛病能将就,我们年轻人碰到小朋友不好的行为习惯,就让他反复纠正。可小朋友在家被奶奶惯养多了,都不好管,脾气也变坏了。”
4.两代家长一起认为,小朋友的最佳教养者是小朋友的家长。
两代家长一致认为小朋友的家长是小朋友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老辈家长认为在小朋友早期阶段,最好由其家长亲自照看小朋友生活并开展早期教育,家长对小朋友发展的影响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年轻家长仅仅在节假日接触小朋友,偶尔简短的而非长时间连续的教育效果不大。
GF2不假思索地说:“小朋友还小,肯定是由家长带小朋友比较好,对小朋友有直接的影响。”GF1说的比较具体:“家长教养小朋友还是很好的。但家长工作忙,在家一个小时就教育一个小时,这样只是在与小朋友见面时教育一两下效果不大,没有长时间连续的接触就不行,要天天在一起才行。”
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年轻家长都表示他们其实很想多陪伴和教育小朋友。F5的话代表了大局部年轻人想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心声:“其实像我们这个年龄,现在除了工作就是家庭、小朋友,小朋友培养得怎么样,是我们最大的事情。”
我们认为年轻家长自身教养小朋友的动力除了作为亲代固有的教养天性和认识到亲代教养对培养小朋友的重要意义之外,还包括其他两种动力:一是教养过程中亲子双方的“非情感性互益”,即家长和小朋友双方的知识、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进步。从M2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亲子教养的非情感性互益:“自从有了小朋友以后,我们开始注意养成好习惯,比如讲话注意了,东西整理不乱丢,这对我们也是学习。包括知识,对我们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因为她问的很多东西我们也不知道。还有就是我们在教育小朋友上也会总结经验,其实与其说教育他的过程,不如说是自身也在教育小朋友上学习的过程。看到自身和小朋友一起进步,觉得很胜利,很幸福。”
二是随同教养的重要社会情感——良好“亲子情感性互益”,即家长从教养中获得了亲子情感,这种情感是由亲子一起激发,建构,生长和分享的,他们想通过积极的教养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