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3-26 12:24:1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思考】
回想刚开学的那段时间,孩子们各自为营,彼此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孩子们分散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很少有“扎堆”游戏的现象。这也是由于孩子们对环境的陌生而使得他们产生一种“安全距离”,一旦超越这个界限,他们就会产生危机感,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和了解后,孩子们放松了“戒备”,并在同伴身上获得一起游戏的快乐,此时他们感受到一起玩耍的乐趣,于是开始萌发交往的意识。而我也发现现在孩子都进教室后,总要“闲逛”好几圈,这不仅是对环境的关注,也是对同伴的关注。那么如何能让孩子更多地产生互动,用自己的方式和同伴交往呢?
1、环境的调整。
角色游戏区是最受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喜欢的一个区域,于是我将娃娃家用橱柜隔断,将一个原本完全敞开的区域分成三个半封闭的活动区域,这样孩子既能在相邻的三个区域里走动,又能在一个相对小的环境中尝试共处。区域空间缩小后,孩子们明显有了变化,扎堆的现象多了,互动自然也更多了。孩子们因兴趣投合而结伴游戏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2、教师角色的转变。
精精正戴着他的蓝色领带扮演爸爸角色,多多走过去,伸手去抓精精的蓝领带,精精将蓝领带护在身后,于是两人对视了片刻,多多拿起一条红领带,送到了精精面前:“这条好看,你戴这条。”精精犹豫了片刻,将红领带戴了起来,两人各自带着“好看”的领带。
在成人的眼里,可能会觉得精精有点委屈,可是孩子们并没有这种感受,在他们的心中没有公平,只有喜欢。在这段交往中,多多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去抢蓝领带,而是用另一条领带来分散精精的注意力,这促成了双方友好相处的结果。孩子交往能力各有强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属于他们的社会交往,成人不必过多地干预和作出所谓的价值判断。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老师以旁观者而非指挥者或评判者的身份出现,这将更有利于孩子建构自己的交往方式,提升交往能力。
【结束语】
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享受交往的快乐,这也许就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最好起点。
查桥中心幼儿园 陈小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