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儋州市东坡中学 周嘉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
观察桌上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用药匙取一小颗粒高锰酸钾观看、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一)(1)将高锰酸钾小颗粒研细,再取小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置观察。(2)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倒出一半在另一烧杯中,加水稀释、观察。(3)重复(2)的操作,再稀释、观察。(4)再继续下去。
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整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把你们的想法说一说。
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观察到微粒的存在呢?借助高科技手段,人们看到了构成物质的微粒。
观看屏幕上展示在硅的晶面上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及形成的各种图形
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既然物质是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指导实验并说明酚酞遇到氨水会变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