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 18:50:10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东西南北》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之后,进一步学习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东、南、西、北”和“上、下”这些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词汇,严格地讲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并不属于数学研究的范围,而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为此,本节课我充分发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通过游戏和活动情境,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数学生活化、活动化两个显著特点。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首先我将本课内容和思品课上的内容相结合引入,通过生活中识别方向的几个方法:北极星、太阳从东面升起、太阳从西面落山、树的年轮等引出指南针的介绍及用法,并恰如其分的揭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较好的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的课程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还考虑到应该怎样结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选择、重组和再创造,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因此我适当的调整了一下教材内容,首先利用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地图,让学生找地图中的共同点:方向标,然后让学生观察方向标,自己寻找方向标的特点并且根据方向标的特点找寻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已有或已了解的知识很快的找到了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认识平面图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想取得对数学问题的透彻理解,必须运用“再创造”的方法参与学习。方法由学生自主发现,学生收获的不只是问题的结论。在本环节设计对教材进行加工,增加了“老师的家”内容,在回答中发现问题:同样是老师的家为什么表示的位置却不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自主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从无规则到有规则到运用规则的知识形成过程,获得了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参照物下方位表示也会有变化,从而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考虑到将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室里用方位词说说组与组之间的关系,以及引入活泼有趣的寻找宝藏游戏,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感悟、辨认方向。练习设计既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由于这节课是我们数学组项目活动中的一项活动,因此在大家对我的课堂进行“诊断”,在课后讨论以及观察分析后,对这堂课的反思分析就更加深刻。
这节课由学生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引入并且引入四个方向非常自然,但是之前有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学生并不熟悉一一让学生自己说就浪费太多时间。然后在生活化的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用方位词描述位置,有些需要重点认识与应用的力度太小,例如方向标的认识与应用就应先加强识记,我在教学中偏重于应用,因此学生在实际运用时会出现有误或不熟练。
另外发现老师对我的课堂行走路线的描述和学生回答频率也发现了些问题:(1)行走路线比较单一,虽然和操作电脑课件的过程会有些冲突,但也说明了在借班教学中我有些紧张、局促。(2)从学生回答频率统计表上也显现了教学中的不足,大约有十几个学生没有回答问题,有5人被提问4次,这说明在这节课中还是有那么小部分学生被我忽略了,因此提醒我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面向全体学生、多关注那些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常常鼓励他们,把不同的问题层次留给不同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还发现了我平时教学中就存在的问题:学生活动或回答问题的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个别回答的形式出现的频率较多,比较喜欢一问一答的形式。这其实是我的课堂中的弱点,因为现在的课堂再像过去那样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学生来说就会失去自主探索探究的机会。
通过这次的“课堂诊断”能够“医好”我的“病”,希望今后的课堂带给学生寻觅数学知识的源泉,这样的数学,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学生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是我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