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9 18:53:00
|
只看该作者
在公开教学中,教师因准备缺乏或临场发挥不好,或者老师由于紧张在课堂中讲错或说错的现象有可能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冷静对待,注意处置方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那些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保证在讲课时不出一点过失。关键在于出现失误之后如何处置,能否适时应变,加以弥补。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时,会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老师话一说完或者板书刚写完,老师就已经意识到自身说错了或写错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只需要马上跟一句:“对不起,老师说错了”或“对不起,老师写错了”,然后马上重说一边或者把板书改过来就行了;第二种情况是老师说错了或者板书写错了,自身没有意识到,但同学们发现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褒扬同学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说错了你们一下子就听出来了!那你们帮老师改一改,我应该怎么说就可以了。”或“你们真了不起,老师写错了你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那你们帮老师改一改,我应该怎么写就可以了。”同学们一听说老师需要自身帮助,那劲头就来了。这种将错就错的处置方法,巧妙地将失误变成教学机遇。也许此时老师的“装糊涂”会使自身的同学更聪明;第三种情况是老师说错了或者板书写错了,当时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当教学进入到下面某个环节时,老师突然意识到自身讲错了或写错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不要慌,要找一个适当的机会进行弥补,可以跟同学这样说“刚才老师在讲到某个地方时,我是这样说的,现在你们听一听这样说对吗?”或“刚才我们在学习某个知识时,老师是这样写的,现在你们看一看这样写对吗?”;第四种情况是,老师说错了或者板书写错了,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意识到,但听课的老师们发现了。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下面的听课老师会有反应,也许会场会有一阵小的骚动。此时老师要有警觉,想一想:自身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或哪个地方写错了?说不定台下的老师们会暗示你出错的地方。
课堂上同学提出了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六)
课堂之所以是充溢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同学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置,把同学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备课不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终究是事前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
在学习了丈量知识以后,一位教师安排同学回家丈量自身的腰围。第二天汇报时,有个同学突然发问:“老师,您的腰围是多少?”同学们顿时一阵哄笑,他们笑得那么开心是因为这位老师比较胖。但是这位老师很坦然,虽然不是她事先设想的教学内容,但她还是笑着说:“你们先估计一下!”
这时一个小朋友提问了:“老师,你先说你怀孕没有?假如人怀孕的话,腰围就会比平常人多出几十厘米。”
老师笑着摇摇头:“没有。不过说明你平时挺爱观察,喜欢想问题。”
同学们估了一阵子,老师又说:“估得准不准还得动手量一量才知道。但今天只有直尺,没有卷尺,怎么办?”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小朋友们又开动了脑筋。
生1跑上讲台,拿着米尺,小心谨慎地围着这位老师的的腰绕了一圈,一看,83厘米。
生2的方法是:“我想用一根长长的纸条,对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就可以当卷尺用了。”
自身制作一根软尺,想的真绝。
生3:我可以拿一根绳子,围着你的腰绕一圈,再量一量这根绳子就可以了。
这已经是这位老师心目中理想的答案了,正准备结束这个插曲时,这位老师发现一个同学还在一个劲地举手示意,于是老师决定给他一次发言的机会。
生4:我只要把老师的皮带取下来量一量就知道了,这方法挺简单的。
生5接着说:我一拃有10厘米长,看看你腰围有几拃就可以了。
真是活学活用。
这些都是这位老师没有想到的答案。
就这样,小朋友们用他们想出来的各种方法,在这位老师的的腰上折腾了好一阵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老师,你该减肥了。”
这堂与原计划完全不同的的课,因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同学的需要,同学学得特别主动,智慧也得到了充沛的展示。同时,也使老师再一次感受到同学身上不可估量的发明力。
再比方,在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一课时,在“质疑问难环节”一个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可是老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同学们也齐刷刷地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怎么办?经过短暂的缄默之后,教师改变了自身预设的教学思路,给同学充沛的时间,让他们通过举例,发现、体验“从高位减起的可行性和局限性”。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同学的意见不一发生矛盾时,教师为同学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资料。下面接下来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1:从高位减起时,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
生2:后面的计算向前一位退1以后,前面写的差还得改一下。
师:你是怎样改的?
生2:差比原来少写1。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方法,在经过退位以后,使差不作改动呢?
生:老师,可以这样做。在从高位算起时,可以一次同时看两位,假如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
这位同学边说边以黑板上题目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认同这位同学的观点。
师:你真了不起!还别说,这个方法真能行得通。
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提问:“老师,既然这种方法可以,那为什么书上说‘从个位减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能谈谈自身的看法吗?
生1:老师,我认为依照书中介绍的计算方法算起来简单。
生2:我也认为从个位减起要比从高位减起简便。
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要尽可能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过,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某某同学所提的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对多位数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提议,让我们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全班同学鼓掌)
教师这样处置,好就好在教师不是把“从高位减起”作为一种知识来教,而是把探究的过程作为一个方法在教。
上公开课时,遇到了思维活跃、特别爱表示的同学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七)
在问答与讨论的过程中,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是至关重要的。同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上公开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同学,他们的思维活跃,反应机敏,老师的问题刚一提出来,他们就把答案喊出来了,几乎不给他人留下考虑的机会。遇到这样的同学老师首先要肯定这位同学优秀的个人素质和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可以在私下里分享他的解题战略,悄悄地地告诉他说,你的解题思路老师非常清楚,然后以商讨的口吻跟他说:“在课堂上面重要时刻老师一定会请你出来发言,至于平常,我希望你们把发表的机会让给其他的小朋友,让全班小朋友都有机会能够发表自身的意见。”同时可以和这位同学协商:“下一个问题老师请你当裁判,你知道答案后不要忙着说出来,要先听一听别的同学是怎样回答的,等最后老师请你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判。你看可以吗?”同学一听说要让自身当裁判,它不但自身积极考虑,而且还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可谓一举两得。既张扬了同学的个性,又给其他同学营造了良好的考虑和回答问题的氛围。
上公开课时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八)
课程改革之前,我们评价一堂课好坏的规范基本上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老师课堂上教学设计执行得怎么样。我参与各级评优课的组迹是“校级评优课——县级评优课——市级评优课——省级评优课——国家级评优课”。从这里老师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从基层一步步拼杀出来的老师,可谓“久经沙场”。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各级教研员还有学校领导给我说完课后,总会一脸严肃地叮嘱说:“就照今天说的思路讲,这句话就这样说,这个手势就这样做,自身在课上不许随便发挥。”于是,我便遵照领导的指示,开始一遍一遍地反复记教学设计。可有时上课时不知什么原因,脑子里瞬间还是一片空白。
现在评价一堂好课的规范发生了变化,主要不是看教师的教,而是看同学的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机械执行教学设计的过程,而主要看教师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平常听课时经常看到一些年轻老师面对同学的回答无言以对,一个环节结束了不能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总给人一种教学环节不紧凑,衔接不自然的感觉。
现在自身教学经验丰富了,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上课时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的现象了。对于那些刚刚参与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讲,假如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这里教给你几个化解方法。
1、一定要清楚自身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应该达到什么目的。牢牢记住一些关键的教学过渡语,必要时可以写在教科书的空白处,万一忘记了,拿起教科书看一眼可能就回忆起来了。
2、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设一个主页,主页和每一张幻灯片都要做一个超级链接,每个环节后,都能回到主页上,这样通过主页上按钮的提示,自身就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了。万一脑子里出现了空白,赶快返回主页,看一下就是了。
3、还有一种解决方法就是,万一脑子了出现了一片空白,先临时给同学提一个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或者给同学安排一个临时性的任务,在同学活动时教师赶快看一下教学设计就行了。
4、瞬间的空白出现时,你无妨把刚才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说不定,可能会很快想起下面要说什么了。
课堂上面对同学的错误和启而不发的学困生怎么办?(课堂教学机智之九)
一堂胜利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然而这精彩不光是因为有感情的交流、发明力的迸发、思维的碰撞等,更因为有“错误”才使它更精彩。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同学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效果的学习时刻。”课堂,是同学可以出错的地方,同学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同学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不只要善待同学的错误,还要敏锐地发现同学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同学错题的价值。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同学,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同学出现的珍贵的错误资源加以有效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第三小组的同学们在和近的动物园里植树。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同学们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同学读题后,先独立考虑,然后汇报。
生1:60÷3 1=21(棵)。
生2:60÷3 1=21(棵),21×2=42(棵)
生3:60÷3=20(棵)
生4:60÷3=20(棵),20×2=40(棵)
生5:60÷3-1=19(棵),19×2=38(棵)
师:这么多种解法,到底谁的是正确的?大家讨论一下。讨论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把题目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这次植树的情况和刚才还一样吗?“小路两旁”是什么意思?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同学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意见。很快明确生1、生2、生3的解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大象馆和猩猩馆之间种树时,两端是不能种的。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肯定不是加1的关系。因为是在小路的两旁栽树,求出一边植树的棵数后还要乘上2。
师:生4和生5的解法究竟谁的有道理呢?同学们自身画画图,看假如在一段直路上植树,假如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自身画图考虑)
很快,同学们便发现:在一段直路上植树,假如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由此确认生5的方法是正确的。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植树问题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对错误解法的辨析,同学对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才会真正建立起来。
平常到全国各地去上课,因为来去匆忙,很多时候提前见不到同学,一般是一上来为了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前有个简短的谈话,谈话过后开始上课。由于对同学不了解,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很多同学的回答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假如这个问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回答问题的恰恰是一个学困生,此时就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