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如今的科技社会,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呢?仅仅是知识的传输吗?肯定不是,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我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咋知道这么多呀!学生的信息存储量随时随地会超越我们,我们做搬运工是怎么忙也忙不过来的。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即使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的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工作中,时刻铭记“教”的目的,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1.通过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当预习出现疑难问题时,学生可以先查阅资料或请教于人,以形成自己的初步判断。今年我带一年级语文,上册内容少,没有让孩子预习,下册的内容增多了不少,要让孩子提前预习,课堂上学习效果会更好。当然,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预习,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手把手教孩子怎么预习。第一步: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标出自然段。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第二部:圈出生字读一读。学生知道预习方法之后,布置预习任务,然后检查,发现问题再强调说明。反复几次后,学生自然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来,我鼓励孩子自觉往后预习,在期中时,已经有一部分孩子把整本书都预习玩了,对于这样的乐学孩子,我当然要大张旗鼓地表扬,以带动哪些缺乏主动的孩子。
2.通过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今天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强调。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加思考的学习是肤浅的、缺失方向感的。教师在有意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时,必须留给他们一些思考的空间。
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活动,以探索、发现真知。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大概内容是国王用用一种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子到了,手捧空花盆的熊日成为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国王发给孩子的种子是煮熟了的。这个故事在成年人看来,含义一目了然。但是,让一年级的孩子来读这个故事,他们未必轻而易举就能读明白,因为如果学生不了解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以及煮熟过的种子不会发芽这些自然常识,便无法体会故事的内涵,就不能真正懂得国王为什么选熊日做继承人。因此,在开学初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班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播种种子,一部分生的,有一部分煮熟,分别种在两个花盆里,贴上标签,观察两种种子的生长情况,拍照做记录。孩子们的动手探索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等到回头我们学到《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时,想必孩子们也能轻松理解。
不做知识的搬运工,为了“不教”的目的而形成的方法是值得我们重点追求和探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