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班化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2:3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班化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究
、一、问题提出:随着农村小学学生人数的减少,一些还未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的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必然。通过这次乡村边远教师的培训后,如何认识小班化教学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实施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在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此制定了专题的研究。
二、实施计划:
1、坚定信心,提高认识:
     小班化教学的优点有如下几点:
(1)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小班化教学,在人数少和空间相对大等有利条件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和谐地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了每个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小班化教学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表现出更为主动和积极,参与面更广,个性更为鲜明。能使学生愉快、自由地学习,成长。
(3)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空间大为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利用扩大了的空间与充满人性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加强指导与交往,强化了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格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资源的程度。
2、制定时间:
第一阶段:9月1日—11月1日,在课堂中落实小班教学,认真实施、总结、反思。
第二阶段:11月2日—12月2日,总结后改进,再运用实践经验实施教学。
三、成果汇报:
此次专题,收获如下:
1、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
小班中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学生在考试中的语、数成绩为主要依据,并通过家访,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B层学生学习成绩稳定,C层学生学有余力。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实践中采用同质组合、异质组合、自由组合方法,上课前在黑板上贴出标记,学生拿好学习用品就座。课程不同,分组的形式也不同。A类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的知识,B层学生以掌握基础为主,可将知识适当迁移,并能协助C层学生一起督促A层学生学习;而C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做好A层学生的“现场指导老师”。
2、教师科学评价,体现个性差异
小班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分层评价,是在了解学生达成分层目标的情况下一种鼓励性评价。
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不同的学习目的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给学生以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所有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作出答案正确与否的评价,而且还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其中包括“认知”、“情感”、“兴趣”等方面。认知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比如既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作出正确与否的评价,而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的清晰、响亮,说话的连贯性等表达能力作出评价。“情感”包括“态度”和“习惯”等方面,即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和习惯给予评价,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回答问题的习惯,包括学生回答时的站相和表情等。“兴趣”主要看学生是否对上课、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良好的兴趣,比如对学生举手发言的次数作出评价。
实施了小班课堂即时评价可以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委婉而又真诚的鼓励和赞赏,气氛比过去融洽了,师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点拨者、合作者,学生不会因为受批评而害怕老师,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了。
3、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我
小班化教育十分强调分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强调对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因此,伴随教学的小组化与个别化,教学评价必须体现个案化、个性化特点。
在“小班化教育”中,大多数教学任务都在小组内完成,编组形式往往异质编组多一些,教师一般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正确评价自我和别人。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同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应是一种综合的评价,一种无级评价。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交往能力等方面,请学生给自己一个评价。评价做到诚实,公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1: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