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7-1 20:31:00
|
只看该作者
二、以“话”悦生,它包括笑话、脑筋急转弯、和兴趣话题。
一般,在下午教学或学科普类课文时,这种开头是比较合适的。记得去年上《一夜的工作》时,一进教室我就讲了两个关于周总理的故事。其一:“一次,总理接见一位外国来宾时,握手后,来宾拿出一个手帕擦了擦手后放进衣袋里,总理对于这种侮辱,不慌不忙,也拿出一个手帕擦了擦手后顺手丢进了垃圾桶。”其二:“一次美国的一位来宾在周总理的办公室看到一只美国生产的‘派克’牌钢笔后说:‘中国地大物博,但还是要从美国进口钢笔呀!’总理听后淡然一笑说‘它可大有来历呀,它是我国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呀!’来宾顿时变的羞愧。”这两个充满智慧的幽默故事不仅让同学们一扫下午的疲惫,也激起了学生了解总理的兴趣。
前两天我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候,我的第一句话是:“大家知道姚明吗?”同学们顿时睁着好奇的眼神劲头十足地大声说:“休斯敦火箭队,NBA!”“对,前天修斯敦火箭队还和西雅图超音速队打了一场季前赛。”我接着说,“修斯敦是个航天工业城,所以叫火箭队,但是大家知道西雅图这个城市的来历吗?”同学们顿时根据自己的预习,畅所欲言。
其实这类开头也不一定要和内容联系在一起,也可以纯粹是一个与内容无关的笑话。学生一旦活跃起来,那这节课必然是一堂快乐的课堂。
三、以乐吸生,动听的音乐可以创造轻松、活跃的氛围。
优美的《天堂》把学生带到了空旷的《草原》;一首激昂的《奥运会会歌》让学生从那一刻也在《向往奥运》;浩气长抒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沉浸在《草船借箭》的英雄气概中;一首凄凉的《故乡的云》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了《梅花魂》中的外祖父那颗漂泊的华人的心;一首温情的《妈妈的吻》让学生走进了《荔枝》作者的心中;荡气回肠的《我是中国人》更是在激励学生做好新一代的《中华少年》……歌曲虽只有几分钟,却让学生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心情上得到了愉悦。这些歌曲有近一半是我自己唱,这样,虽然不很好听,但是别有一番乐趣。并且播放这些歌曲之前只说一句话:“用心欣赏。”
四、以影引生,播放图画、影视片段。优美的视觉必定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学习《索溪峪的“野”》、《山雨》、《卜算子·咏梅》、《桂林山水》等课文时,我都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画面来吸引同学。在学习《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时,我则是剪辑了一些电影片段。这样同学们就可以更立体地去认识文章的主人公,更具体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场面。在展示之前,我也是只说“请细心欣赏”。
五、以“文”感生。就是找一篇有助于感受和深化课文的文章读给大家听。
我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一上课就拿着一本05年第10期的《读者》,读了一篇叫做《上甘岭,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的文章,里面讲述了在上甘岭那些像黄继光、龙世昌等可爱的战士英勇献身的故事。同学们当时就惊呆了,非常激动。这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极好的铺垫。
记得在上五年级旧版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一开始就给同学们深情地读了一篇《我算一个》的文章(青年文摘05年第8期)。主要讲了一个市长在当地的一个煤矿淹水后,亲自带头进入矿井,当离开时,他最后一个从井里爬出,但是由于矿井坍塌,他牺牲了……
里面的故事情节和本课教材的内容十分雷同。只是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外国人。但他们的精神却都与日月同辉。《我算一个》不仅让学生融入到了课文的氛围之中,也极好地帮助同学们理解了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