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与教师生命生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想谈一下读书与教师生长,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当今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最有文化的学校这一片土壤,也沾染了这样一种风气。另外,作为一个学校,它应当是文化的沃土,文化的沃土离不开读书,但是就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读书也是渐行渐远。因此,我想从这个角度和我们在座的老师进行交流。下面,我将从十个方面谈一下。
一、生存必需
我之所以说读书是我们的生存的必需,正像我们人需要吃饭、休息等等一样,这是必需的事情。
1、授业解惑-----文不在兹
唐朝的大散文家韩愈曾经说过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人们对“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仅仅说是传授道理,解除疑惑,传授道业。这还不在它的真正的内涵方面,为什么这样说呢?他的“传道”更应该在完善人格方面;“授业解惑”也不但但是一般的授业和解除疑惑,它是带有一种文化升值的文化生长。因此,我们应当授业解惑;而授业解惑,就应当拥有文化。
大家知道,孔子在14年周游列国时“畏于匡”,就是在匡这个地方被围困了。但是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难道不在我孔子这里吗?他又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假如老天要想把这个文化毁掉了,那么到我这里也就完了。“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假如上天不想毁灭这个文化的话,匡人对我是没有方法的。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说他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达者。实际上作为老师来说,他在同学心目中,是一个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达者。既然是文化的传达者,就应当拥有文化。那么,我们怎样才干拥有文化呢?最关键的途径之一,我认为还是读书。从书中我们才干真正地汲取文化营养,才真正地像孔子所说的:“文不在兹乎?”难道不在我这里吗?同时,同学认为老师更是文化的代言人。所以,从同学的角度来说,他看老师,是一个文化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拥有文化、博学多才,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需之一。
2、完善人格-----君子求诸己
我们老师不只仅应该是拥有文化者和智慧者,同时还应当是拥有道德人格者,是道德完善者。完善价格经由什么途径呢?我想有很多途径,读书便是其一。就说我刚才说的孔子吧。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所以能够治天下,就像后来包括江总书记说的“以德治国”这些有关治理国家的道理在。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论语》当中,他把学习定位定在哪个方面呢?他不单单是学习文化知识,假如从学习文化知识这个层面来说,当然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孔子所说的学习更多的是在道德思想方面。他在谈“学”的时候,是怎么对学习来诠释的呢。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也就是说,君子吃饭未必太好,太饱,居住也未必太好,但是你要认认真真做事,同时你要像比较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看齐。这样呢,孔子说才算是好学。当时鲁哀公曾经问过孔子一句话:“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是这样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倒霉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为好学者也。”他说有个徒弟叫颜回的非常好学,他的规范是什么,只有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不把自身的怒气迁怒到他人的身上,不犯同样的第二次错误,这就是好学。这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完全在两个层面上。就是孔子所说的“学”很多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因此,假如我们学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也会提升自身的的道德修养。
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感觉。比方读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我们从中充沛感受到了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远远比受上十天,八天的空洞的思想教育要起作用的多。因此说,从读书中来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既是文化拥有者,又是道德完善者,读书就显得尤为至关重要。
3、生也有涯----- 逝者如斯夫
宇宙浩渺无际,作为地球在整个宇宙当中又是小之又小;作为人来说在整个的宇宙当中,那真是沧海之一粟;而人的生命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简直是短暂的一瞬。在这样情况下,我们怎样能再不学习?因为“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时间就如此地流逝了。所以,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高层次的书,来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品位。有了思想文化品位,我们才干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才干被我们的同学所认可。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存必需。
但是读书的时候我们读什么样的书呢?我想必需取法乎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信息载体,可以说比我们十年,二十年前有个很大变化,大家想一下,我们现在不只有报刊,有图书,而且还有了电影、电视,网络,还有了更多的传媒这方面的一种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那么我们有可能摄取的是最差最不好的信息,或者知识,为什么说“取法乎上”,因为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就假如取法乎上,才干得中,取法乎中,就能得下。但是呢,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有可能说取法在下,大家想一下当今的那种三流的小报,包括没有价值的武打和色情的那种小说,我们读了以后究竟能提高多少文化品位呢?我想不只不能提高,而且会对你的文化发生一种负面效应,所以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中,我觉得应该有舍有得,我们舍弃的是那种低层次的文化,我们所摄取的是那种高层次的文化,这种高层次的文化,我想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因此呢,我一直主张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一定要读最高层次的书,因为度最高层次的书可以以一当十,就你读一本,二十本甚至更多的,它不一定达到这种层次,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最多一百来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的生命无法拉长,但是一旦拥有知识拥有文化后,我们自身拉长了生命。
大家知道,当今是WTO时代,我们说与狼共舞,但是与狼共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在这种与狼共舞当中稳操胜券,这样呢,就得拥有文化,拥有知识,所以,我们一定在我们为师阶段,当老师这个阶段,就认真的读圣贤之书,经典之作,因为我们假如读一般的知识作品,我们获取的知识太有限,孔子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假如现在仅仅是看到目前我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实际上晚上十年,八年,乃至于更短的时间内,就很难能够真正的胜任这个工作。
二、取法乎上
为什么说“取法乎上”,因为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就假如取法乎上,才干得中,取法乎中,就能得下。
1、鱼龙混杂------有舍有得
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我想必需取法乎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今我们面对的信息载体,可以说比我们十年,二十年前有个很大变化。大家想一下,现在不只有报刊,有图书,而且还有了电影、电视,网络,还有了更多的传媒等方面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那么,我们有可能摄取的是最差最不好的信息或者知识。
2、一以当十-----拉长生命
高层次的文化阅读,能达到一以当十的效应,所以读书的原则是取法乎上,才得乎其中。假如我们一味地好奇,读没有太大文化含量的图书,或者一般的小报的话,你即便是读上终生,因为它自身就在下层次上,你也就是在下下层次上徘徊。假如我们直奔上层的话,就能够以一当十,用一天的所得,抵得上十天甚至更多天的阅读。这种高效率的阅读,其作用就是拉长了你的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关注自身的生命实体有多长的问题,但是你真的生命价值、文化价值的大小是大不一样的,我们要拉长的是一种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从生命的意义这个角度看,“取法乎上”的阅读,就能够一以当十。读书不只要精而深,而且要广而博,教育以外的文学书、美学书、经济书方面的等都要读。假如说教育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分支的话,我们不从整个文化来窥观教育,就有可能误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一种彷徨状态,所以要读各种高层次的书。
3、与狼共舞------远虑无忧
中国的入世,有人称之为“狼来了”,这形象的比喻揭示出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处于与狼共舞的时代。当今是WTO时代,我们说与狼共舞,而与狼共舞就应当在与狼共舞当中稳操胜券。这样呢,就得拥有文化,拥有知识。所以,我们一定在为师阶段,就认真的读圣贤之书,经典之作。因为我们假如读一般的知识作品,我们获取的知识太有限。孔子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假如现在仅仅是看到目前我能够胜任教师工作,晚上十年,八年,乃至于更短的时间内,就很难能够真正的胜任这个工作。
三、诵读有方
我强调取法乎上地读书,但是读书怎么读,我是这样考虑的,既有诵,又有读,就是既有背诵,又有阅读。
1、中国经典诵读结合
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读”也好,“诵”也好,其中都大有学问可讲。
我认为中国的经典应该“诵”“读”结合。有人说,我们已经成了教师,背诵对于我们,还有多大的价值?其实不然,为什么呢?这种古代的,甚至被大家认为没有价值的学习方法,乃是当今我们学习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之一。大家想一下,我们的古人,从开始上学的时候就在摇头晃脑地进行背诵,我们对此进行了抨击甚至批判,但是孰不知,他们在最幼小的时候进行背诵,却是给他提供了整个文化生长的奠基工程。这太重要了。另外一点呢,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感觉,我们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在看了一遍,两遍,三遍乃至更多遍之后,未必能够知道他的要义,但是背诵之后,则是两个天地,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1980年到1983年,我在曲阜师范教文学与写作,我当时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我所在的曲阜师范和孔庙只有一墙之隔,在半分钟之内,就可以踏进孔庙。孔子和他弟子在孔庙之中,特别是在杏坛之上讲学的情况,但如在耳畔回荡一般。于是我当时有一个考虑,如何来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如何来学习体现其思想的《论语》呢?于是便学习《论语》。但是看了一遍之后只是略有了解;再看了一遍之后,还是了解不深;乃至到了山东教育社工作之后,还是感觉对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没有了解其真义。2000年,我就采取了一种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把《论语》当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起码百分之八十的内容进行背诵。结果背诵之后,感觉孔子太广博精深了。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办教师,第一个把学在官府转到学在私学的开创人,也是中国第一个民办学校的校长。他和弟子和其他人的对话,形成了一部《论语》。这部《论语》不只仅涵盖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而且开启了影响至今的中国儒家文化。而背诵完《论语》之后,我感觉孔子的哲学思想,已经开始驶入我心灵之中。
对孔子的感知,完全从多元的角度来感知他,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当代的大教育家的思想进行对比,就会有一个特殊的发现。那就是当代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许多所谓的创新思想都可以在孔子那里追溯到源头。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自身不就是一个很守旧的老头吗?其实不然,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经历了2500年之后,依然辉光不减。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上很多大思想家的思想都不会因为时间的流失而淡失它的思想光辉。大家想一下,古代有很多的皇帝、宰相,他在当时可能是名噪一时,但是一旦时代一过,他们进入坟墓,他们的精神生命已经结束了。但是,像孔子、苏格拉底、伯拉图等大思想家,休说两千多年,就是再过两千多年、五千多年,在整个宇宙当中,他们的思想依然异常璀璨。因为他的思想是永恒的,他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但是古代官僚的权势不可能穿越时空,他只能在那个时代。所以,一旦了解这个以后,感觉孔子广博精深,可以说每一次学习,到现在再一次学习,也感到另有一番感受。当然不只是孔子,中国的经典作品,太多,太多。
假如说儒家的开创人是孔子的话,那么老子则是道家的开创人。一部《道德经》只有五千言,就五千个字啊!它和儒家的思想相辉映,成为中国经典文化的特殊美丽。大家都很崇尚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但是孰不知张瑞敏把《论语》从头背到尾,《道德经》研究得也非常好。他在哈佛大学讲学,大家称他是儒商,他整个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它整个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你想一下,老子所说的那些道理多么深奥,但是又是多么有价值,他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真是太棒了!也可以说你把它了解透了之后,然后你再窥观整个世界万象,视角就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绝对是两个境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仍有实际意义,“道法自然”出在还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主张在座的老师学学佛学,特别是《心经》、《金刚经》等经典作品,因为大家不要认为这是迷信。它是哲学,广博精深。佛教自从转入中国以后,大家有没有感到它的作用。佛道的融合,儒道的融合,佛儒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一种文化奇观。我认为苏东坡之所以能够在最得意的时候和最失意的时候都能够有一种乐而忘怀的精神,这么一种情怀,实际上就是儒、释、道三家兼行。所以我想对于中国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作品,我们老师要拿出几年的时间进行背诵,不但背诵,背诵之后还要研究。比方说《论语》,对它的研究有好多版本,我想最主要的版本要看,但看了以后呢,有不同的诠释,这是正常的,因为它经历了两千多年之后,它的断句都不一样,但是通过研究之后,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孔子在你的心里形成了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孔子。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以后,我们解决其他问题,我们进行学习,那就是别有洞天,另有一番天地。
2、外国经典阅读为主
只读中国的圣贤之书行吗?我认为不行。因为,现在是一个宇宙世界。日本文部省早就提出了要培养什么样的同学呢?有国际情结的小朋友,适应未来挑战的国际人。所以我们也要瞭望世界。老子有一句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世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我想了解外国的经典作品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就是我们老师要生存的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老师要具有世界文化的眼光。不只仅是中国文化的眼光,还是世界文化的眼光,因为不可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游历行走,你要在世界上面对着多元的文化行走。那在这种情况下,我非常主张我们的老师在课余时间要尽可能多的,甚至有的名著不止一遍地进行阅读。你想一下这些世界的名著我们读起来以后是一种何等的感觉呢?有人问我,为什么整天练了好多新闻采写的方法,可到现在还是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章呢?我说实际很简单,你不要学习那些方法,你把莎士比亚全集读上两遍,就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我经常谈一个例子,我说: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的小朋友在一个非常知名的小学上学,小学学了6年毕业之后,马上要上初中。假期他爸爸找到我说:“陶老师,我这个小朋友写文章让他写上一百字,到现在还是不会写,用了两个小时还写得文字不通,怎么办?”我说很简单,叫他读书啊!他说:“这个小朋友不读书,光看电视。”我说,可以先把他的读书情趣激发出来。我说你花600多元钱,给他买一套金庸全集。他说,金庸全集这不是武打小说吗?我说:金庸非常人也。他把四书五经已经倒背如流,他尽管是不经意间写的武打小说,但是他的整个文化含量比你小学课本起码高上十倍,大家知道金庸的作品现在已经作为高中语文课本选修教材。结果他爸爸就给他花了600多元钱买了一套金庸全集,他看了一个多月,就有很大的提高,于是写了一篇文章,他爸爸下班一看,惊讶地问是谁写的?还是从哪里抄来的?小朋友说是自身写的,他爸爸根本就不相信,你不可能写出来,你不要说谎了,后来又让他再写,还是那么好。
去年山东搞了一个作文大赛,最后选出一批最佳的作品送到省作家协会,由作家们选出3个特等奖,结果他是特等奖的第一名。实际现在让他读金庸他不读了,他迷上了外国文学,他经常和我研讨卡夫卡,研讨列夫托尔斯泰,探询他如何是一个大思想家,他很欣赏列夫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当中一段甚至几段数页的长篇议论,而且他喜欢大思想家的作品,人整个变了。假如说这个小朋友仅仅是在小学课本上、中学课本上学习那一点东西,他到高中毕业也写不上多少好的文章来,因为我想仅仅学习课内这些东西,是解决不了关键问题的。所以我们应当博学多才,而且直奔高层地去读。我们不只要背诵中国的经典作品,同时还博览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大家想想你读尼采那样的作品你会是什么感受呢?我们知道马克思,实际上和马克思同一时代还有一个大哲学家尼采,尼采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两个哲学家。因此我们把这些作品读一读,那真是内涵异常丰富,它不只仅使你知道了一些知识,更使获取了一个窥观世界的全新视角,你的思想,你的情趣,你的品位都发生变化了。因此,我想背诵和阅读将随同我们一生。而且从现在给自身作一个计划,你才干从仅仅作一个教育教师而走向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老师不是一个文化人吗?我不这样认为,实际我们老师仅仅看着教参书上教学的话,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我们的校长也是这样,我经常谈到一个问题,我说:应当有文化,作为局长是个“文化”局长。我经常跟校长讲,要做一个有思想内涵有文化品位的校长。我非常强调,假如一个校长,没有思想,没有文化,这个校长仅仅是处置一些行政事务,这个校长不是长生的,不时长存的。在未来的竞争当中,肯定会被淘汰。老师也是,老师假如仅仅是备课,看教科书,在这个方面“徘徊复徘徊”的话,你未来肯定会被淘汰。因此必需要有文化,有文化就要背诵和阅读。因此,还是取法乎上的背和取法乎上的读。
四、疏离浮躁
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是非常有理的。我为什么提出疏离浮 躁呢?因为我们老师一旦浮躁之后,就很难有定心。而读书可以使你驶入一个很宁静的心灵港湾,使自身的教学登上了“会当凌绝顶”的境地。
1、淡泊名利的李秀伟
我采访了全国很多老师,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的老师,他们所有成名者,无一不是有“定心”者,无一不是疏离浮躁者。
2001年10月份,我在《山东教育》上发表了一篇长篇通讯《教育生态为改革注入生命活力——临沂市罗庄区罗庄办事处中心小学教育创新透视》,其中写了一位非终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李秀伟。他是2004年省教育厅64位齐鲁名师当中的一员,她对教育生态的研究远远逾越了一般的老师,他可以和一些教育大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他的心境达到了视名利如浮云的境界。第一次调李秀伟到区办公室当秘书,她不干。经人劝说,勉强去了几天,还是回去了。后来被县委办公室调去当秘书,结果她说什么也不去。这次比较困难,因为面对的县委办公室调你,你在农村小学你不来,你到底要干什么呢?他的校长魏永真,说:“不要紧,你回来吧。出了问题我全程负责,即便把我开除了,我也支持你。”魏永真外在是农民的打扮,内在的是一种高尚的风格,所折射出的是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崭新的,我在《中国教育报》给他做了一个校长速写。
2、生于忧患的孔范今教授
小学老师如此,大学老师亦然。2004年4月12日,我在《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了一篇长篇报道《“生于忧患”的杰出人文学者--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孔范今教授散记》。孔范今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堪称是独树一帜,20世纪结束的一天,人民日报要发表一篇回顾20世纪现当代文学的文章,执笔者就是孔范今。他在文化大革命时,从山东大学毕业,分到曲阜,面壁十年读书,从先秦一直读到明清。一个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专家、学者,研读中国的古代文化用了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孔教授把保守文化读透了。后来,他就由曲阜市教师进修学校调到山东大学,由一般老师当了副主任,当了主任,当了文学院院长。从此山东大学文学院在孔范今院长的主持下,蒸蒸日上,在全国很有位置。就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可以说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时候,孔范今给校长提了一纸辞呈,辞去文学院院长的职务。大家普遍认为山东大学是一方圣地净土,是一方学者云集之地,实际上浮躁之风也在熏染着这座象牙塔,文学院院长的位置着实诱惑了许多人的眼球。但是孔范今经过两年的“奋斗”,还是辞去了这个职务。究其原由,孔范今说:“我原来带有一种使命感,要把山东文学院经营好。现在经营好了,我的历史使命完结了,那么我要投入到我的学术研究,我要静下心来继续读书。”不为名利所动,这需要怎样的境界!凡是大家无不如此。
3、恬淡自然的朱永新市长
我在《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发表一篇文章《让师生拥有智慧--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的文章。后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先后都刊发了局部内容。回想采访的过程,最深切地感受就是朱教授的恬淡自然。那天朱永新从青岛机场出来已是晚上8点多钟,他饭都没有吃,那边的领导也等着吃饭,但是我们见面后他就提议去宾馆接受采访。来到宾馆,布置好行李,朱永新第一句话就是:“陶老师,采访开始。”我紧接着把笔记本电脑打开,就在宾馆里,采访一直进行到深夜。朱永新教授没有任何的饥饿感,没有因为冷落他人那种自责感。谈起他的新教育试验,谈起他的读书,快乐得就像一个天真的小朋友一样,绚烂无比。有感于朱永新的“恬淡自然”,有感于他的浓浓的人情,有感于他亦官亦师的从容自若,所以我在文章的第一局部写了一个“人性化的市长”。朱永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长,身兼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还有更多的光环。虽然他两栖于为官与治学之间,但他把这些看得都很淡,他借助的是副市长之职,推行的是教育改革之实。他与你交流的是一种教育哲学和他研究的新教育试验,没有任何的浮躁感。采访完朱永新教授,当晚,我专门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我的万千思绪。我说采访朱永新市长和采访其他人士大相径庭,他这样一个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却那么平静,没有任何的浮躁感。这,才是大家风范,这,才成绩了朱永新。
4、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
假如说朱永新是全国的知名教授,我采访的杜维明便是世界上的大家。杜维明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对于儒学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人物。2004年11月11日《中国教育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载的这篇采访《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观照——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访谈》。在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一个“采访和记”,我称这次采访是一次“特殊的幸福之旅”,我特别感受世界大家那种淡然的心态,那种梳理浮躁的心境。采访到中午1点还没有结束,已经有人在几次催促我们吃饭了,但杜教授依然侃侃而谈,似乎是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他对于儒家文化的深入研讨,那种入乎其内的心态,绝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一点点没有浮躁,心如止水。不论多少人在等他吃饭,他都没有考虑,在那一个时间所考虑的,就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阐释,是真正意义上的答记者问。杜维明完全沉溺于他的儒家文化的精神领域,以至欣然忘食。我感慨于他的执着,他的平静。我经常想,这样的大家为什么能梳理浮躁?我们为什么有的时候浮躁之心盛行?实际上是文化在起作用,是深层次的阅读在起作用。杜维明谈起儒家,谈起来原典儒学,可谓大气澎湃,纵横其间。杜维明是世界级的大儒,世界上很多大型的儒学研讨会,重要发言人之一就是杜维明,所以他一谈起来这种真正的,带有学理色彩文化的时候,就彻底深入进去了,天真的像个婴孩。老子有言:“复归于婴孩”。的确如此,真高层次的人和真高层次的文化人,无一不像小朋友。
大家尚且如此,我们的老师理应抛弃浮躁,梳理浮躁,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下书,对自身的人生来做一个计划,就是做一个文化计划。我在一年、十年乃至终生,要陆续地读什么书。其间,把那种浮躁之心平静下来,把认为不可干的事情搁置下,腾出一片心灵的空间安放文化,考虑问题,这样,才真正做到老师应该做的事。
五、读教相长
都说“教学相长”,我说是“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却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论有多好的现成的教学设计,不论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假如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老师更多的是读课本、看教学设计、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假如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1、游刃有余的刘振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刘振东是曲阜师范大学的教授,如今已退休了。80年代我们一起在曲阜师范学校任教,都教“文选与写作”。我第一次听刘振东的课,恰是他执教《变色龙》一文。第一节课,他范读课文的时候,竟有两个字不认识。当时有20来个听课的专家。听了以后,认为这个知名的老师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第二节,刘振东一分析起这篇文学作品来就滔滔不绝了,从变色龙的人物形象,到情节结构,到艺术手法,行云流水般讲开去,那真是众捧百贺,左右逢源,令你进入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的辉煌殿堂之中。我们所有听课的人都大为惊讶,这种课也可以如此来解说。课毕,后面的专家站起来给他鼓掌足足有5分钟,跟第一节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振东讲课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源自他的文化功底的深厚。他曾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文学评论》上发表过文章,是一个很有理论水平的教师。那天下了课,我就问刘振东老师:“刘老师,你那两个字是真不会,还是假不会?我认为你绝对是故弄玄虚。”结果刘振东的解释:“陶老师我是真不认得。”我说:“你不备课吗?”他说:“陶老师,我从来没备过课。”我惊愕之后,便恍然大悟了,他具备了不用备课的水平,文化积淀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备课。
2、锐意课改的韩兴娥
3月10日,我在潍城区青年路小学听了韩兴娥老师的一节课。一学期的教材,她只有两周就教完了。他说,两周就足可以解决问题,时间再多,就浪费了。剩下的这么长的时间,讲李希贵局长给他提供的“教材”《中华上下五千年》。每篇课文开始是一段古文,后面是一段有趣的故事。那天听课,临上课前1分钟,韩兴娥给我一本书:“陶老师你给选篇课文吧!”不是她选,是我选。我翻了翻,就说《鸿门宴》吧。我想这是高中课文,对五年级的同学难度够大的,结果10多分钟讲完了,不光讲完了,同学对古文会背了,解释得非常好,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韩兴娥又让我选一篇,我说《楚汉之争》吧!其后又选了《古诗三首》。就这样,40来分钟,讲了三篇课文。她讲得很少,但是同学都懂了,而且学得情趣横溢。韩兴娥在潍坊市潍城区没能评上优秀教师,但潍坊市教育局长李希贵就给她特批了一个潍坊市的优秀教师。这是一个多大的革命。听完了课以后,我们随后座谈,也找了同学谈话。采访时这些小朋友异常兴奋,他们说:“陶老师,我们最高兴的是,我们没有任何的作业!”同学在那里笑嘻嘻的,我看小朋友们在我跟前无拘无束的样子,便问:“韩老师,这些小朋友可能会欺负你?”她说:“这个倒不会。”小朋友展现出的是他们孩童的天性,完全自然的状态,这让我想到了韩老师人性化的教学。我想,韩兴娥这个现象太值得研究了。采访完,我刚到家还不到一周,那些同学就给我邮箱发了一大批文章,那文笔连初三的同学达不到这样水平,行如流水,非常自然,就像韩兴娥那种生态课堂那样,没有任何的雕琢。文词很美,但是美的感觉又是那么自然从容,真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为什么经过韩兴娥这样一个年轻的老师一教,就出了这么高的水平?有些人感觉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们学习的高层次文化,是“取法乎上”。韩兴娥和同学一块读了很多经典的文化,背了很多经典的篇章,所以她比一般的语文老师上课从容得多。韩兴娥大胆的语文教学改革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听潍坊市教科院曹院长、潘院长说,济南市有的学校已经请韩兴娥给他们做了报告了。有的课程改革的教材修订还是修修补补,而韩兴娥能大刀阔斧往前走,这需要改革的勇气和教育的睿智。用两周的时间讲完全册的内容,我说这种教改是正确的。所以,我于2005年7、8月合刊的《山东教育》上刊发了采访韩兴娥老师的报道《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也有人对韩兴娥老师的这种语文教学改革持怀疑态度。韩兴娥班的家长开始也很有意见,认为不安排作业,课本两周就学完了,小朋友能学好吗?但是一学期下来以后,同学装成果而且越来越好,我想她的同学在初中高中的后劲会更大。这种语文教学与其说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投放了一颗原子弹。
3、教育大家于漪
于漪是中国教育大家,我是1984年采访她的。她接受我的两次采访长了8个小时,那语言都是诗一样的语言,让你感到是在吟诵一部文词华美的教育史诗。他对教育意义的阐释和思想的深度让人终生难忘。于漪教学跟他人不一样,他人也学不去的。执教《孔乙己》这课,于漪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抑扬顿挫地开始了提问:“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的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到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可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觉内心一阵痛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我想这些问题只有大师于漪才干提出来,也只有于漪的同学能回答出来的。说不定有的老师听了以后感到异常精彩,也想尝试一下,拿这些问题问自身的同学,同学肯定都傻了,但这种现象的原因老师未必会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于漪能问,而我们不能问呢?因为于漪是教育大家,他读了多少书,又背了多少书,这些,我们老师无人能比。我大概听了他四场演讲,四个小时没有任何的稿子,讲得都那么华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语文教学流行这法那法,于漪说:“都是教无定法。教师个性不同,同学个性不同,教材个性不同,环境又不同,哪能有什么固定的法子可学。”于漪丰富的文化内涵,成绩了于漪的语文教学。这就是教读相长。
4、腹有诗书的苏静
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在山东做了很多报告都引起轰动。我采访苏静的时候,她只有23岁。她在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便参与了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而且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这在人们看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那样说呢?因为青岛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苏静,很难跟这些已经在教育教学这个场地上进行磨炼的青年新秀相抗衡。但是苏静为什么能获得这样一个奖,我在采访她时也一直考虑着这个问题。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她背了多少文章,背了多少诗,这是个未知数。所以我给她写的文章,正标题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副标题就是《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苏静把同学分成“青云斋”和“兰若轩”两个男女诗社,进行背诗、赏诗、作诗方面强化训练,在只有8个月的时间里,同学两分钟以内就能做诗一首。那节“比武”课上,苏静让同学进行诗词对垒演讲竞赛。讲到中间的时候,苏静让在场的专家、评委给同学出了两个题目,限定他们两分钟做诗一首。结果两分钟收上来以后,屏幕上一打,全场的人都惊讶了,想也想不到同学会做出这么好的诗。原来还不知道做诗为何物的同学,8个月后居然能命题赋诗,所以苏静就胜利了。后来《中国教育报》也很关注,就以《她的同学富有诗才》进行将近一个版面的报导。那天正是9月11日,现在好多人称苏静是“教育上的911”。我们的朱永新副市长,也是慧眼识才女,就拿着这张报纸找到教育部,没考试就把苏静特招了研究生。现在苏静成了他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苏静的胜利不是速成的,她读的书多,背的经典文章多,经典诗词多,她的成才之路是一本本书铺成的。
现在,我来介绍苏静参与“比武”的一个小插曲。参与竞赛的前几天,苏静老师找到校长郭青伟说:“我不能再备原来的课了,我得自身另备课。”校长郭庆伟尴尬极了。是啊,我们这些专家费了好大劲给她背的课,她却放弃了。大家知道我们出一堂公开课多少不容易。郭青伟校长还是答应她的要求。让她自身备了一课“诗词长廊”。我想这正是苏静她的独特之处,也正是这一节课使她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匹黑马。她要按预先的路子走,她肯定要失败,别说一等奖,二等奖也拿不到。但是她就胜利了,因为她背的那课,在整个教学当中,不只非常惊人,而且有异军突起之处。苏静到了苏州大学以后,进步更快了,她去年到香港四天的时间,四万多字就出来了。我估计一般人认为文章写得那么漂亮,又那么迅速,真是个奇迹。实际上是她读得多,背得多,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她写起文章来才那么轻松自如,感觉那么幸福愉快。苏静把写当成幸福之旅,把教学也作为愉快之行。中央电视台的张嘉艺、江波给她拍电视专题片的时候说:“我们看了《中国教育报》陶老师写得苏静太玄乎了。”结果整整七天拍完以后,他们对我说:“比你写还要好。”
以上,我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问题,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那有的老师说了,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读,我想是你没有寻找读的时间,你没有充沛认识到读对你的教学起的重大作用。我们写教学设计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假如这样日复一日地写下去,你还是写的他人的东西,你还是花了很长时间,但仍然不是你自身的东西,形成不了你的个性,你的风格。你开始无妨每天拿出半个小时读经典,一年之后,一个小时,两年后拿两个小时,这样你的读与教就会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六、读写结合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读和写是一个充沛必要条件,即“有之者必定,无之者必不然”。没有大量的阅读,所谓的写,特别是所谓的写好,都不会成为实际。但同时,但只读不写出不行,大量之写,对读又是一个促进,而且多写会使写作熟能生巧。
1、积学储宝的王立华
5月13日天津教育报刊社针对青年教师生长培训组织一次大型的报告会,会上,我与苏静和临沂八中的王立华同去开讲。上午我讲,下午他们两个讲。讲课非常胜利,引起了强烈反响。
王立华的工资才一千几百块钱,但是他已经购了1万6千元钱的书,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他读了就写,教学中有感悟了也写,读与写成为他生活的必需。在山东教育厅组织的“山东省师德报告团”的报告中,王立华的演讲赢得了一阵一阵的掌声。他不用太多的准备,积学储宝,出口成章,精彩纷呈。所以我在2004年1月8日在《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了一篇长篇报道《让同学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温情里——王立华班主任工作的新视角》。《中国教育报》又以《让同学感受爱的温暖与可贵》给予发表。我想王立华的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都与他读书有关。
2、崇尚华丽的沈红旗
去年,我去上海参与中国教育报华东片的记者会,抽空对沈红旗老师进行了采访。他是上海第八中学的语文教师。他读的书多,写得文章也深奥,2004年第6期《上海教育》刊了了我的这篇《展示教育的无限魅力——上海八中沈红旗老师教育教学散记》长篇通讯。沈红旗很有个性,很有思想。比方,他说:“人生的秘诀首先要学会高傲。”并以此启动同学的自信系统。在同学毕业的时候,他与同学都有临别赠言,赠言都要有这么一句话:“人生胜利最为要紧的是:首先要学会高傲,然后用自身一生的努力与之相称。”他就是这样,“激情喷涌,用一生的储藏激活每一次教学。”他认为“崇尚华丽是抵御浮躁的一贴良药”。他说:“我崇尚华丽,真正的华丽源于从容的儒雅性格、辩证的思维方式、厚重的文化底蕴、严谨的科学气质。我的语言都是华美的,这不是华而不实,这是真正的我的文化功底的外化。同学为什么写不出华彩典章呢?就是因为同学他没有真正的文化。”在古文教学中,他要“眺望经典诗文出现的精神气象”,教学出现的是一种经典式,真正实现了生命的唤醒与诗意的回归。所以沈红旗的教学就在上海形成一种独特景观,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他的校长很了不起,给他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沈红旗工作室。沈红旗文化功底厚重,我到他家中找到了答案,整个房间都是书,所以他写的文章有深度,是用厚重的文化作底色的。
3、大语文圈中的张晓梅
张晓梅老师是济南十九中的语文教师,在座的老师中,有的可能听过张晓梅老师的课,因为她在山东省几次拿课都是一等奖。就是这样一位教学评比屡屡夺冠的教师,大家对她的争议性却是很大的。我之所以写张晓梅,其原因就是在于她的争议性。听了她的课以后,有的说她简直把教育教学引向歧途;有的说张晓梅是大胆的教育创新者,是对教育教学有独到见地者。实际上,我认为后者是对的。张晓梅博学多才,把经典名著引向课堂。我给她写的文章正标题就是《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张小梅老师和大语文教学圈》发表在于2004年3月8日《现代教育导报》上后,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张晓梅大语文教学圈的“大”,就是同学不能光读课本的东西,光读这些成不了大才,更多的是读课外书。张晓梅也读也写作,她的优秀论文很有色彩。
4、与国学共生长的李兰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济南市大明湖小学李兰铎老师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个体。2001我到那里去采访,写了一篇长篇通信《国学--一本内容深厚的校本课程》,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上,他们的校本课程就是“国学”,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经典。国学课开设初,学校请了一批专家来论证,有山大的几位教授,还有我们省教所的陈培瑞研究员等,共六七个人。我第一次听李兰铎的国学课,听完课后,我的评价可能对她的心灵的打击是很重的,因为我在充沛肯定她的教育教学非常胜利的同时,对整个学校教材构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一些否定性的意见,认为李兰铎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就无法驾驭课堂,言外之意就其无法来胜任国学的教师。但同时我说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国学课的老师,就下大工夫把国学经典背熟。结果去年再听李兰铎讲国学课课,听她谈话,那真是叫人大为惊讶,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课上得那样从容,同学对古典诗文的解读,绝不是小同学能够办到的事情,可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李兰铎老师最近刚给我们《现代教育导报》读书版写了一篇读书笔记,题目是《品读〈论语〉,陶冶心性》。关于《论语》当中“仁”的解释是很难的。大家知道说“仁者爱人”也好,“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所有的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皆不一样,“仁”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好多专家也没有写清楚,我看李兰铎老师写到位了。在这一年里,她看了很多书,背《论语》《老子》等国学典籍,她在课后作简短的汇报时,儒释道的经典信手招来,便可以看出她逐渐丰厚了的文化底蕴。最近,我给她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告诉她一定不要浮躁,沉下心来,阅读更多的高层次的文化,背诵文化经典,这样才干称之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国学教师。我想,她的发展很大很快,就得益于对经典文化的阅读。李兰铎原先不写东西,到现在写得这么好,就是把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的老师往往就是把读写给割舍了,我想这一点不行。
5、写作快乐的自我体验
叶圣陶老先生主张教师要写“下水文”,是很有见地的。假如老师能够写出好文章,那就能在同学当中有威望。这一点,当年我从曲师刘振东老师那里受了很大的启发,于是读了很多书,就整天地写。发表文章以后,那些同学看到我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章,都比我兴奋,自豪地说:“我们的老师,发了这这么多的文章!”无形当中,你在同学当中就有了权威性的地位。不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我们往往把写看的很困难,实际上你跟他人讲一个故事就是一篇叙事文;甚至跟他人吵架,有可能是一篇议优秀论文,它有论点,有论据,形成文字就是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写下来?我们不但要写,而且要坚持写,笔耕不缀。假如你一旦不写,放下再写就很难了。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我在山东教育社当了总编,始终不敢放下写作,无论如何都要写。《现代教育导报》有一个“视点”栏目,我一个月写一期,一期将近1万字,我采访的人物可能是全国乃至世界大家,也可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我认为是我心目中的“大家”我就写。我是作者,我也是一个幸福者,为什么?我采访每一个人,都是对我思想文化的一个提升,使自身今后的写作更加从容、自如。原先写作可能用四五天,现在写1万多字最多两天时间。我经常说,人的笨和聪明没有太大的差别,更多的是在非智力的差异。就比方说学打电脑,可能在座的比我学电脑都早。我2001年5月1日才开始学的,学了一上午,因为我不懂,就没有再学,就开始自学。我背了一下午的五笔字型字根表,5月2日又练了一上午,下午就开始写东营市张洪升局长的一篇读谈文章,2600字,我就用电脑打下来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用过笔,现在所有的采访基本上都用电脑打,90%的采访内容可以打下来。用电脑打字,这缩短了多少的采访时间,缩短了多少写作时间。我以前写一篇稿子,要让他人打印,打印完了我再校对,这个时间比我现在写任何一篇文章要多上几倍。我说写作就是练,没有任何的诀窍。我们每天打文章,就包括外面出差、考察、旅游,当天晚上必需要写,一天至少一千至两千字,不然心里就空落落的。写作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越写越想写。在写的过程当中,收获一种快乐,快乐点燃激情,激情激励写作,这样你越写越快,越写越好。经验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搁置写作,我们要同学写作文,我们必需作出表率来。
七、边读边思
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者殆。”我认为学习和考虑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写这个反思的过程,对读书、对教学、对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就很难进入一种高层境界。所有采访这些对象当中,我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在考虑一种属于自身文化的教育体系,在构建自身的文化教育框架,这个太重要了。
1、于春祥的“脚印”文化
 我在《中国现代教育》2005年第2期写了篇文章,题目是《寻求生命生长的的支撑——于春祥校长的文化脚印》,为什么谈他的文化“脚印”?我感觉这个校长从一个民办教师,到一般的教师,到教研员再到校长,可以说一路行来,应当说撒满了艰辛,但也收获了幸福和效果,他的发展与考虑息息相关。他读书之后就每天写,写就是考虑的过程。他说假如读书是扫描他人的文化脚印的过程,那么写作是收藏自身文化脚印的过程。他从深圳华为集团的狼文化图腾受到启发,华为集团崇敬的是狼文化,因为狼能“嗜血”,也能够伺机出动,事业需要这样一种冒险精神;狼成群结队而行,企业需要这种团队精神,所以企业就把狼作为一种保守文化图腾来崇敬。于春祥校长他也在考虑,我这个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中心学校应不应当有一个文化图腾,有了这种图腾文化情结之后,它就大不一样了。他在长期考虑,经历了一种高峰体验后,灵感顿来——“脚印文化”,“脚印文化”就是齐陵中心校的一种文化图腾。问他为什么称为“脚印文化”?他说人首要的是脚印不能走歪,人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道德长跑的过程,每一步走过去,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种道德脚印。所有“脚印文化”给每一个人一种提醒,一生不能把脚印走歪,这是一种思想道德的熏染教育。于校长给分校校长都配了一个电子图书馆,叫大家阅读。2004年他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发表了六万多字,《用脚做梦》的专著也出来了。这里面他五种诠释我不一一解释了,非常重要的是哲学破码,破译。他认为上帝造人就是追求十全十美,你十个手指,十个脚趾,就是说人的一生在每一个时刻都要追求十全十美,但是在我们实际状态当中往往不能以十全十美的状态作结果,所以用脚印文化来提醒齐陵中心校的老师都要注意,我要追求十全十美。于春祥考虑了,就形成了于春祥的脚印文化,就形成了这种文化图腾。
为什么于春祥从一个民办教师一路走来,曾经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三十岁成为淄博市的优秀教师,四十岁成为山东省的优秀教师,五十岁在全国大树名气。现在他还不到五十岁,才四十六七,在“教育在线”网上,有“春祥夜话”,已经大有名气了。我想等他“知天命”之年的时候,于春祥名气还要大。他不只读,还在考虑,成为一个从老师走向校长的一个典型。我们也要考虑,不考虑就不会前行。
2、刘建宇的哲思数学
临沂市罗庄区册山镇中学数学老师刘建宇就是个考虑者,他教初中数学,教得太有特色了,他打乱教材编写体系,重新构建数学知识框架。他在课堂上讲哲学,甚至讲外国的哲学家,更有甚者在毕业班的前夕看世界足球赛,放电视,没有任何作业。结果他的同学怎么样呢?他的初二同学参与整个临沂市考试,比初三的成果还好,奥林匹克竞赛,他一个班获奖的同学占临沂市获奖人数的半壁江山。刘建宇不只仅是教数学,还研究哲学,研究数学理论,他在考虑教育教学的高层境界。在2002年10月《山东教育科研》我给他写了一篇长篇报道:《数学智慧:智慧生成之旅——刘建宇老师的数学教学与哲学考虑》。这篇报道与以往都不一样,通篇都是一种带有哲学考虑的文字,因为刘建宇自身就是一个哲学考虑者。他的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同于他人,他不光有自身的构建,包括课堂教学方法,你比方说家庭炉边谈话式和微型小说式教学。微型小说通过幽默活泼、言简意赅的文字,论述丰富的文学哲理,从而给读者留下回味和考虑的空间。刘建宇认为,在一定时间与空间里数学教学也应该是微型小说式,应该有丰富且很深的哲学内涵和性格智慧内涵。哲学内涵,包括事物间的辩证性、联系性与规律性。数学课堂教学则可以讲这种哲学内涵具体化,比方说知识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处置问题的发散与集中的观点。性格智慧内涵也包括解决问题的意识、探究意识、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意识、反思问题后归纳意思、解决面临问题时的主要矛盾意识,能够体现到任何事物的研究所遵循的认知、理解、归纳、升华的规律意识,让同学懂得学习不是单一的获取知识技能,他更应该包括获取技能的方法和拥有没有最好只好更好的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同学更多的掌握精于讨论,善于反思的观点,从而实现同学性格智慧的转变。知识是死的,更是活的,活的知识如源头活水,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增加人的智慧。家庭如编式谈话和微型小说式课堂教学是悄然打通了吸纳源头活水的笔直通道,成为远古传说中能带人驶入神奇天地的那片神舟。
我所写的这篇报道,几乎都是他的哲学史。一个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就考虑得这么深刻,真让人嗟叹。刘建宇老师说数学教师应该是哲学家。因为不少哲学家都研究数学,苏格拉底是数学家,马克思喜好数学,一研究微积分他就感觉轻松了,所以我想刘建宇是真正的数学家,所以他教的数学就跟任何人不一样了。
3、韩军的深入考虑
韩军无疑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教师。韩军倾注20年教学实践心血,构建的“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是我采访的重点。2005年5月16日,我所写的《他,让语文教育返本归根——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6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又以《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
他的六大理念之一是真实个性:守住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他认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里,对人文存在太多人为的歧解,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当今最迫切的是回归到人文的本义——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
理念之二是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韩军精辟概括保守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区别:五四前,千年保守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始的现代语文教育“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讲究唯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回归保守。
理念之三是美读吟诵:回归语文育“诵读”之本。韩军把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作美读吟诵。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他说,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理念之四是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韩军说,数千年历史,积累了浩繁的极富表示力的文言典故、语汇,滋养、丰富了现代文言。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大量古诗文,用文言奠基,用文言表达,则文字极易地道,典雅,凝炼,传神;而以文言奠基,通过文言学用文言,文字极易拖沓,繁琐,欧化,罗嗦。
理念之五是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韩军认为,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理念之六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韩军认为,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而写作本非痛苦,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写作人人可为,非作家专利,文人专利,更非个别尖子生的专利。古时,八岁写诗作文,大有人在,而现代语文教育以降,出口成章,立笔成文的高中生,也罕见。
4、高万祥的六大文化工程
高万祥与韩军一样,也是被中国教育报列入“2004年度中国十大读书人物”者之一,他从老师走向校长的岗位,很值得大家关注。我是去年9月20日在《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为师生打点文化底色——高万祥校长的教育批判与文化建设》。高万祥在80年代对语文教育的批判是尖锐的,深刻的,他在充沛肯定刘国正这些教育大家思想的同时,对语文教学给予了最严厉的批评和批判。他认为走入21世纪,我们必需有一个崭新的语文教育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他现在是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校长,他当了校长之后,他仍然重在文化建设,他出了很多专著,考虑了很多问题。他搞过“六大文化工程”,第一个要有“一个好口才”。他认为从张家港高级中学走出的同学,每一个同学都应当是“口若悬河”。这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不只仅是像美国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进行竞争演说,我们中国未来的社会真想走出去,必需有一付好的口才,我们老师竞争上岗也需要一个好口才,所以他开设演讲课,他经常在那儿参与评比。我采访完,他给我寄来很多同学的演讲录音。我一听太美了,简直是天才的演讲家。第二个工程是“阅读40部文化文学名著”。为什么说是40部?他说他给同学选了古今中外的最伟大的长篇文学名著。他说美国的高中生必读书目中都是世界经典,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都选了。不选世界的文学名著,同学无法真正知道世界的文化。前些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国是一元文化,我们要叫我们的同学知道多元文化,而且是提高他的文化品位,应当是文化文学名著。这40部都要读完,要考试的。第三个要“背诵200首古诗”。高中生还背古诗?背,不背不能毕业,还要通过文化笔试,记入成果。他说,从我这儿走的不只是高升学率,更是高文化素养的人才。第四个就是“要观看50部世界经典电影作品”。他认为目前的电视节目低级趣味,可以让同学从最经典的电影这样一个载体上看到世界文化。电影在正式课堂上播放,十分重视。第五个“要聆听30位名人的报告”。除去假期以外,一个月听一次名人讲座。他说,同学要在我这儿高中三年,要听全国的大家的高谈阔论,甚至与这些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信奉名师出高徒这古已有之的现象,他不只请了文学界、美学界、经济界,连哲学界的都请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请了几个,朱永新教授请了,周伯平他也请去了,这个《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各自的朝圣路》等等著作的作者。包括北大怪才余杰也都请去了。你想想,他的同学是跟中国一流的名人进行交流,他们聆听大师的声音,接受的是真正的文化大师的思想熏陶。第六个就是“一周必需写六篇以上的日记”,一周七天,至少六篇以上,也就是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他对老师写作的要求很严,40以下的老师每周必需有4篇文章,40以上每周要两篇,不然是没有奖金。他说:“老师可能会骂我。但是若干年以后,老师会因为他们的文化升值会感谢我。”现在他们的老师已经在收入幸福了,所以高万祥的这种对教育的考虑对我们有很多的启迪。我们不单单是把同学培养成应试者,考上大学就把任务完成了,我们还要培养一个文化人。我们考虑教育的问题出在那里了?就是单纯的应试,不是培养品格高尚、文化深厚的同学。
八、读书与成才
1、鲁迅上海之语的启示
我们的小朋友和同学真想成才,经典阅读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大家知道30年代的鲁迅先生答左翼作家问,那时青年作家很崇敬鲁迅,就问,鲁迅先生你文章写得这么快,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可谈吗?鲁迅回答得很幽默,他说,假如有秘诀可谈的话,作家的儿子肯定成了作家,他肯定会传给他儿子。鲁迅的儿子海婴也没有成作家。他又说,那些作为技法的话都是骗人的鬼话,唯有多读多写。这是关于写作最精妙的话语。
我曾经在讲课当中给好多老师供认错误,15年以前,我编过几次作文选,现在觉得悔之莫和。或许老师们会说优秀作文选叫同学们看吧,错。同学不能读同学的作文,应该读高层次的文化,假如仅仅是读同学作文,认为是与生活相近,你永远别想提高,所以还是直奔高层阅读。鲁迅说多读多写,再加一个定语,就是多读经典的作品,多写优秀的文章,直奔高层的文化。
2、古今成才反差
大家有没有考虑一个很严峻的实际,古今成才的一个反差,我一谈起来我就觉得惊心动魄。假如从孔子诞生公元前55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算起,这两千五百年间,中国有多少同学?很少。一直到解放的时候,中国人口才4亿人,解放前几个村庄没有一个同学。但是从1949年到现在五十年间有多少同学?解放后五十年间同学的总人数是解放前两千五百年间总人数的倍数关系,但是一种怪异现象出现了,解放前我们那么少的同学,可每一个时代都出现横亘世界的大家,可是我们现在好象是群星绚烂式同学,却没有大家了,即使有真是寥若晨星。我们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出不了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再看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前苏联,与我们同时代他出了多少大家?中国为什么不出呢?大家考虑没考虑,俄罗斯这个民族,始终进行着高层次的经典之读。我前年到俄罗斯去,我感受很深,那里农村的老太太都大段大段地背普希金的诗集,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哪一个农民假如自身家里没有图书馆,这是受全村人耻笑的事情。在中国,别说我们农民家里没有图书馆,就连我们文化人有多少家里有图书馆?即便是有一个书架,大局部也是装璜门面,对比之后你说多可怕。中国的古代,跟孔子同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孟子、荀子、老子、墨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等这都是世界一级的大思想家,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中国在任何时代再没出现这些大思想家。跟孔子差不多一个时代的古希腊,出现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大思想家,但是任何国家也不能跟中国的大思想家抗衡。何止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哪一个时代没有令世界羡慕的世界大家?就包括魏晋南北朝有《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田园诗人陶渊明,这都是世界大家。宋朝就更不用说了,像苏东坡多伟大,儒释道三家兼济者。我们的一部《红楼梦》,世界有多少能赶上他的,真是没有。在历史每一个时代,我们都有一个、几个,甚至一大批世界无法比拟的大家,但是现在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我就考虑这个问题。当然这个说法可能很多人不高兴,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我们先人是“取法乎上”,我们的今人是取法乎下;我们的先人一开始就是学《四书五经》,我们的今人一开始就学“上中下,左中右”,到研究生不懂《论语》,不懂《老子》的人大有人在,我们的文化浅薄到了这个地步,怎能有高水平的民族文化素质?我们又把同学教到什么程度呢?老师要求同学:你必需做作业,错一个字一百遍,50遍。这种机械誊写,实际上把小朋友的灵性、潜力全部扼杀掉了,我们不只浪费了小朋友的时间,浪费了小朋友的生命,我们把他们的潜力扼杀了同时,也扼杀了我们中国的前程,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教育违背了教育规律,游离了教育之道太遥远,这种离经叛道的教育,太可怕了。苏静老师曾问我,下一步教学怎么办?我说,下一步你就教你的同学《论语》、《老子》,不行就把《金刚经》搬出来。我个人认为,你不学大家,怎么会成大家?我们这些人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失去了这个机会,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小朋友重蹈覆辙,我们要在他们记忆的黄金阶段,给他们最精粹的精神食粮--经典文化,我们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之事。小朋友的潜力太大了,苏静用8个月塑造了一大批诗人;韩兴娥的同学用两个周就学完了所有的教材一学期,他们学得这么好,考试成果也这么好,原因是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了经典。
3、智者老咪横空出世
我采访了全国一批很有才气的少年,从他们身上获得的感悟太深了。老咪大家都不陌生,我在《齐鲁晚报》和全国许多报刊发过他的报道。老咪的的爸爸就坚持认为:小朋友一生下来,对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就有接受能力了,所以从老咪呱呱坠地起,就给他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不只开始了,而且形成习惯了,不读老咪就哭,所以整天给他读柏拉图、黑格尔、康德这些哲学著作,还读莎士比亚。老咪的爸爸王辉湘太伟大了!他说,这些深奥的东西看着小朋友好象一点不懂,实际都已经驶进了他的心里了。这像小朋友学说话一样,你看着他没注意,实际上已经学会说话了。更有一个新的说学,小朋友学习无所谓难易,他读《柏拉图》也好,读《老子》也好,跟1加2等于3一样难。无意识学习比有意识学习更重要,一岁的同学学会说话,就是无意识学习。你看他玩着没进入学习的状态,实际上已经走进去了。经典作品在小朋友无意识的玩当中已经学会了,所以老咪在四岁的时候已经立志要当一个思想家。
老咪叫王晓菲,他原先在济南,现居住在青岛。4岁时他跟他爸爸到金牛公园的时候,一看老虎威风凛凛,就跟爸爸说:“这个老虎像一个大思想家,咱有必要买一只老虎养着。”他爸爸说:“老虎不可以养,我给你买一只老虎的师傅吧。”所以带着老咪就到了宠物市场。王晓菲一看那个猫虽然是小巧玲珑,但是也不失大家风范。买到家里以后,他爸爸已经酣然入睡,老咪睡不着了,他想:我没法办了,我买了一只猫,我是属鼠的,鼠猫相克,我必需给我自身另起名字。但是名字跟猫相近,老猫不好,小猫也不佳,最后想猫咪,我叫老咪,王老咪从那以后名声播扬全国。现在在英国华为大学就读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学,是亚洲第一人。老咪的学习令两个导师都不可思议。考试答辩的时候,他答的都是错的,但老咪都把主考官驳倒了。老师说你错了,但错得太美丽了,我们服气了,中国出天才了,便收了老咪这个同学。去年夏天,老咪上济南来,我让他给我们市中区的校长、老师讲一场。会场大约有800人,老咪讲,讲完以后,紧接着苏静讲。苏静说我真没法讲了,因为差异太大了。连苏静这样的才女都自愧不如,可见老咪有多神。我估计好多人看过他在电视上的扮演,前年在山东卫视上主持节目,这些人都服气了。给北大的研究生主持节目,我问:“能行吗?”老咪说:“我起码比他们有文化吧”。老咪确实比他们有文化,给给臧克家的儿子臧乐源等专家主持。臧乐源是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他在与省实验中学的同学座谈,那些同学思维很活跃,问得臧乐源也给以回答。臧乐源就让老咪回答。老咪一回答,众座皆惊,当时那个画面很真实,我看了电视直播很激动。臧乐源这个博士生导师说,老咪的回答就是比我好。
老咪了不得,9岁出了第一本诗集,从二三岁开始做诗。我举他在五六岁作诗的故事。有一个弹古筝的老师郭宏亮问老咪:“你不是一个诗人吗?我弹琴你能给我做首诗吗?”老咪说:“行呀”。郭老师弹完以后,老咪紧接着一挥而就就写出来了:“是谁在远方哭泣?声音忽高忽低,如雨的泪滴在琴键上走动,如风的忧愁吹散了欢喜的白云。是谁在远方哭泣?声音忽起忽落,那泪行比雨行还多,那凉风让细雨身体分离。凄惨的哀泣如春蚕吐丝一样,把人紧紧缠住,等那从蚕从茧里出来时,已愁得鬓发斑白。”郭宏亮说,他弹奏的曲子很悲伤,老咪把这种忧伤的情感都写进诗里去了。老咪研究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全部用文言文诠释出来了,还画上画。他送送我一幅,太美了,太玄妙了。
少年读书成才,除了老咪,还有黄思路、曦曦、华卉,都是我采访的,都是我写作的对象。都跟老迷有相通之处,他们应当都是大家,都是小孩,都是我学习的典范。
九、书香人生
我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所报道的济南市育贤小学《满校书迷》”、诸城市实验中学的《我们给读书一个“特权”》、《山大诵读班:儒家原典的义教课堂》等,《中国教育报》都给了很大的篇幅报道。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它是一种书香人生,唯有读书高,心灵才干净化,心境才干达到一种高层的境界。
十、终生奠基
我认为读书不是一时一世的事情,也不单单为了教学,是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假如没读书,就没有精神寄托,就没有给自身的精神定位,灵魂定位。假如没有灵魂定位,精神定位,身体马上就跨了。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为自身一生计,为奠基一生的幸福,就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吧,它换给你一生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18: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