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孩子走出内向的世界幼儿园教师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9:2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孩子走出内向的世界幼儿园教师随笔
  我们大5班的唐赵鸿妮小朋友是一个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平时胆子较小、不爱说话、总爱哭、比较羞怯、很少与同伴交流。针对这位幼儿我进行了特别的观察并予以分析。

  案例实录:
  镜头一:
  两年多来,每天早上进入幼儿园,唐赵鸿妮小朋友总爱哭,到了大厅进行晨检后,保健老师都拿她没办法,有时保健老师会请我们大5班的小朋友领着她一起到教室里去;但有时候,她不愿意走,赖在原地不动,任凭你怎么劝说,都拿她没办法,她就是一个劲的哭,有时保健老师会抽空将她送到教室;有时保健老师没空,就只好让小朋友来告诉我们老师,然后我们再到底楼去接她到教室里来。
  镜头二:
  午睡的时候,小朋友都安安静静地进行午睡了,可是唐赵鸿妮小朋友又开始了她的闷声大哭,如果你对她的哭看不惯,对她说了一句响一点的话语,那可不得了,她的闷声大哭马上就会爆发成酣畅淋漓的放声大哭,哭得连其他小朋友都会无法入睡。

  分析与反思:
  唐赵鸿妮小朋友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她平时不爱与小朋友多交流,每天到了幼儿园也都是我们老师主动去接近她。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知道孩子内向、爱哭的这种性格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变成的,要想改掉她的这些毛病,需要我们在她的身上下一些功夫。为此,我便从唐赵鸿妮父母家长那里进行着手,利用离园时间面对面地与其妈妈及奶奶等人进行了深度地访谈和交流,通过交谈,对孩子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也有了答案。
  平时孩子在家里总是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以致于到了幼儿园她还总是一边哭嘴里还一边喊着“妈妈、妈妈”。这些是与家庭的教育方法及教养方式是分不开的。要想改掉孩子的这一坏习惯,我们应该从多方面下手。

  方法与措施:
  措施一:教师给与更多地关爱。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认为:教育应关注人类之爱。一个教师只有理解、信任并尊重孩子,才会被孩子尊重、信任与爱戴。因此面对内向的唐赵鸿妮小朋友,我每天都会关注她,多与她交流,每当她一进班级,我就主动向她问好。平时生活中也会多拉拉她的手、多抱抱她和她说话,虽然起先她有时不回应我,但我依然继续和她交流。现在,慢慢地,孩子已经和我成了好朋友。当她哭着想妈妈的时候,我会告诉她:“我来做你的妈妈,好吗?”然后抱抱她。有好多次,她听了我的话后点点头停止了哭声。慢慢地,她与我的关系更加亲近了,看见我总爱腼腆地笑笑。
  措施二:发动幼儿主动关心她。
  为了让唐赵鸿妮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幼儿园的大集体中,我们发动全班幼儿主动地去关心她、接近她。我鼓励孩子们:“每天早上入园时,进了校门看见唐赵鸿妮,谁能够想办法让她和你一起上楼,就表扬他。”以此鼓励孩子们一起帮助唐赵鸿妮早上能够自己和同伴一起上楼。平时,我们也鼓励孩子们多与唐赵鸿妮一起游戏,一起玩耍。在孩子们的带领下,唐赵鸿妮有时也能够主动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让她为大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大家发物品、帮老师拿东西,尽量创造机会让她与同伴交流,慢慢地,唐赵鸿妮不再象以前那样内向、爱哭了。
  措施三:家园携手共同加以教育。
  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情况,我们都能够及时的反馈给家长,并要求家长多放手让她能够尽量融入到集体中,多带她到人多的地方去,为她请小伙伴到家里玩,平时,把孩子在家的表现与老师交流,使家园教育达到一致。家长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在平时与孩子交往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提供机会让孩子尝试,可以让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家长同时参与让孩子感受到活动的意义,其次可以带孩子多参观,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知识,让幼儿思维有所开拓。家长可以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多给予肯定,这样孩子首先在自信心方面也得到鼓励,她发现我并不比别人差,以此循环幼儿克服自己胆怯的心理状态后,再加上多接触、交流,相信内向的孩子也会变得大胆、活泼的,成为一个性格开朗,遇事积极主动的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关注她,把爱付诸于实际工作中,细心观察,用心交流,耐心教育,让孩子走出内向的世界,使其真正能够愉快、健康地成长!

东湖塘幼儿园 张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4: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