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学校一直在推进“三精课堂教学”,即精学--精讲--精练。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如何实践这一教学模式呢?我们几个物理老师也一直在讨论,尝试。我就针对、《平面镜成像》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设计思路
1、《平面镜成像》这节课,本人意在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去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我先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几个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证实猜想。学生拿着手中镜子去观察,。由于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刚才那两个猜想。在设计实验时,我利用铁架台支起一块大玻璃板,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从点燃的蜡烛这边看过去,会看到玻璃板后面有个像。由于所成的是虚像,而像在哪,像的大小如何确定,这是一个难点。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把手中的玻璃板固定好了,然后把其中一个塑料蜡烛放到玻璃板前面。我引导学生,我们桌面上有没跟那个像类似的器材,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这个像呢?(等效替代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塑料蜡烛去代替前面那个塑料蜡烛的像。去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时,用多媒体配合讲解,让学生知道实验过程如何做。然后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再去进行分析。
2、在本节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中很多同学会得出像比物小及当物体与平面镜距离发生变化时像的大小也发生变化的错误结论。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配合平面镜进行观察;另外如果本节没有时间讲点光源成像光路图,学生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平面镜成虚像,所以如果时间允许老师可以事先做好点光源成像光路图的课件在实验总结时在电脑屏幕上演示成像过程,再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纸接不着像的事实学生就能理解虚象的概念。
不足之处:
1、是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的点评不够深刻
3、各个环节之间的语言衔接不够流畅
4、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总之,精讲是老师主导,精学精练是以学生为主体,三者相辅相成。物理课堂以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就是学就是练,让学生参与其中,做课堂的主人,使物理课堂真正具有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