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教学中的真实语文味—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5 14: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教学中的真实语文味—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这是一篇描写异国风光的课文,本节课的教学中吴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深深地被感染了。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的启示。整堂课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真实语文味。
      一、注重“读”的训练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吴淑微老师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恰恰体现了这一点,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如:在学习“花美丽”这部分时,在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不想把这种美读出来?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紧接着教师又提出要求: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亲 自看看?在优美的录音朗读中,同学们闭上了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最后让学生想象你沐浴在花海中有什么感受,心情怎样?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中后,再让学生把这种美读出来,学生的朗读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达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这一部分在朗读训练设计上层次清晰,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不仅进行了朗读训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精读文本积累词句,真实品读激活语感
      抓景色奇丽,感受花的美,景的美,心的美,是执教这篇文章的亮点之一。吴老师很好地利用文章中的金钥匙“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了一个铺垫,为学生潜心会文创设了情境。学生们在读到描写景色美的那一段话时,情不自禁地利用学过的方法来感受、领悟词语的美。
       而老师分两个层次帮助学生走近词语,走进文本,先是感受花的美,再来体会爱花之心的美。学习“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在朗读中会意,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在读中感受到了花的多、花的繁、花的美,加上多媒体课件中德国街景的展播,轻松而富有画面感地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植入学生心里,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让这种美景生根发芽了。由花的美过渡到景的美,教师又别出心栽地抓住“奇丽”不放,抓住“爱花情结”不放,不露痕迹地由“德国人爱花”悄然联系到“中国人爱花”,引入到“我们怎样爱花”,又回扣到“德国人怎样爱花”上,为理解“奇特”的民族悄悄垫上漂亮的一笔。顺便在解决这个大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了词语的理解,真实的品读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了“奇丽与奇特”的魅力,更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诵读好了文章;读出了作者对“奇丽”和“奇特”的赞美。
        三、升华美丽,放飞想象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此时的作者定是百感交集、浮想联翩,文章却戛然而止了,这是文章的一个留白处,如何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感情,补充作者的未尽之言呢?此处的思乡应该怎样解读呢?此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想,去体验,去感悟。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赞美街头的美景,有的赞美德国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有的谈到作者想起自己的祖国,盼望祖国的街头也变成花的海洋,家乡的人们也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吧!
听课建议:
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不够充分:
      本节课,有一些课堂的生成可以掀起课堂的小高潮。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有的学生说,作者希望我们中国的人们也能像德国人那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谈到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些事例,学生肯定会说出不少这样的事例。之后,教师要是再机智地转一下话:“你看,不仅仅德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景,在我们中国,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如此美丽的境界。我也自豪,我是中国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境界的环境中,真好!如果老师要有了这样的挽救,整堂课也许会象一首优美的诗,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2: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