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中国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5-10-14 11:49
标题: 《中国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中国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在这次凤凰杯公开课中,我收获很多。下面是我这堂课的反思与收获:
第一,开展地理调查实践活动。
设计这节课之前,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对于城里生活的学生,平时接触了就是高楼大厦,对于土地资源没有什么概念,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利用产生的问题,似乎不够直观认识,如何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重点呢,我仔细阅读新课程标准,关于这一节的活动建议是:“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收集资料,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何不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设计的雏形,于是我布置学生参与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的调查,完成“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查报告。
这是我第一次开展地理课外调查活动,而且又是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效果如何,这是很难预料的。第一次上交作品的时候,出乎意料,上交作品数量较齐,但是学生作品第一缺乏数据,只是泛泛而谈,第二虽有走访家乡的长辈,但是缺乏自己直观的感受,所以分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不够深入。于是我对他们做了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查找可靠的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如何处理数据,比如画统计图等;第二实地考察,拍摄相关图片,直观感受。第二次上交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在课堂上关于土地利用过程产生的问题,学生的报告分析就很详细,很到位,不需要我的讲解。调查这个过程是辛苦的,所以我特别感谢学生们的投入,积极参与调查,不断修改,有些学生作品修改不下5次,正是这样才能很好完成这部分的内容。
这次尝试之后,我发现以前我很注重课堂的教学,但是学生的认识总是有限,地理的学习,就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因为课堂不应只限于教室里的课堂,大自然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知识,更乐意去探索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我想这样更能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
第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这堂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第二是土地利用的问题。第二个重点通过学生的调查来掌握。对于第一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呢,组长张老师给我的建议是“放手让学生去讲”。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把结果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同组另一个学生点评,老师评价学生的分析,捕捉其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课后一位评委老师对我说:“学生的讲解,错才是最美的。”有个学生在分析耕地的分布时,把分布的干湿地区说成是降水在400mm和800mm左右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明显是错误的表达,应该是降水在400mm-800mm之间的半湿润地区和在800mm以上的湿润地区。在学生点评,教师纠正的过程,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想教师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把课堂留给学生,不应怕学生不会讲,更不用怕学生讲错。
第三,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地理学习离不开图,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从景观图,统计图,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节课导入部分,展示土地资源景观图,学生观察景观照片,直观认识土地利用类型,之后又利用土地资源比例构成图,让学生读图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特点。学习土地资源分布特点时,让学生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干湿地区图”“中国地形图” 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学生利用图分析点评该组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这个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除外,我也利用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统计图和我国与部分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人与耕地矛盾十分突出,从而理解我国颁发关于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不足之处:第一,时间分配不大合理。在第二环节,关于土地资源的特点,预留给学生看图思考的时间太短了,还有第三环节学生讨论土地资源分布规律的时间也不是很充裕。导致前边的时间过紧。
第二,细节处理不是很到位,比如对做报告的学生指图不明确不能及时纠正。
整堂课的设计,离不开全组同事的帮助,他们给予我很多很好的意见,比如图片的选取,课件制作的每个细节,包括颜色的搭配,资料的增减,还有思路的整理,谢谢你们的支持。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