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1
【摘要】
  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课堂,有同学自主学习,有同学合作学习,更有同学的创新学习。在课堂中,同学是自主的,主动的,活跃的,思路是广泛的。新的教学方式,点然了同学思维的火花,同学在课堂中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每个小朋友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小朋友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保守教学,多一些形式,让每个小朋友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形式 民主 自主 创新 活跃 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开始,我们的课堂形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同学在课堂上的反应也与以往不同了。以下举几个例子。
 
【案例】
  很久没在课堂上问这个问题了,在同学初读完《平平搭积木》后,我问他们:“你们读懂了什么?”其实我也不希望他们说出什么正确的答案,只要他们能说就行。可结果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我读懂了平平会搭积木。”
  “我读懂了平平搭了四间房。”
  ……
  不敢再请了,我是犯了一个大错了,书还没读通,同学如何能悟呢!记得上次听课,就有提到对于初读的要求不要过高。认识到错误,忙引导同学反复读。读了多遍,最后请大家考虑“平平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你再读读书,要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
  在一遍遍读的基础上,这一次可以说的小手如林了。
  “我觉得平平是一个乖小朋友,因为……”
  “我认为平平是一个能干的小朋友,因为……”
  “我认为平平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小朋友,因为……”
  “平平是一个很会关心他人的小朋友,因为……”
  “平平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小朋友,因为……”
  接着还有懂事、天真、可爱、活泼、爱学习等,每一条他们都在书中找出依据了。连我认为最不沾边的“爱学习”他们也解释为:不爱学习就搭不好积木!读确实能读出东西来啊!“那你们认为哪一个特点最主要?”这下好,都说自身说的特点最重要,真是一个乱字了得!“下面老师读,你们接着读好吗?”我引导他们读书上主要的几句话,读了两遍后,大家都纷纷举起手来:“是平平很关心他人!”“平平心里为他人着想!”
  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得到升华。
  
  尊重同学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同学对课文,对事物有自身的感受,有自身的体验,有自身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
  民主、自由、宽松、愉悦的环境也应该造就一群聪明可人的、欢快活泼的小朋友的,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只有让小朋友民主、自由地生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环境才干活而不乱,张扬个性,有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身的奇思妙想。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同学学习方式的革新。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这里所说的学习已不是保守意义是的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同学学习是为了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同学学习是为了尊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同学学习是为了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每个小朋友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小朋友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努力去丰富课堂形式,珍惜小朋友独特的感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12:30:00 | 只看该作者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2
 《平平搭积木》是新课程人教版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从儿童生活实际动身,采用诗歌的形式讲述了平平用积木搭了四间房子,分别想送给爷爷和他的书、奶奶和自身、爸爸和妈妈以和没有房子的人住,他还要搭许许多多房子给大家住。
  当学完课文后,我就组织同学讨论:“你喜欢平平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1:喜欢。因为平平关心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他要自身搭房子给他们住,他真是一个孝顺的小朋友。
  生2:我也喜欢平平。因为他很善良,把搭好的其中一间房子送给没有房子的人住。
  生3:平平不但关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关心穷人。我以后也要像他那样造许多房子送给买不起房子的人住。
  ……
  一连叫了五个同学,他们都说自身喜欢平平,而且说的理由也都紧扣课文的中心“关心他人”。我看看时间离下课只剩五分钟了,便准备小结,因为下面还有一个教学环节──写字。
  可我刚想“鸣鼓收兵”时,发现还有许多小手仍固执地举着,特别是陈意的手举得更高。于是,我心一软,就用商量的口气说:“还有那么多同学想说,那好,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我有意识地选择了陈意,因为她平时回答问题总是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不会耽搁多少时间。
  “老师,我不喜欢平平。”一听到这出其不意的回答,我一下子怔住了。可是,为了了解原因,我仍挂着僵硬的笑容,温柔地问:“那你为什么不喜欢平平?”
  “因为平平乱搭房子。现在已经有那么多房子了,他还要搭许多。看,连种草种树的地方都快没有了,我们玩玩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陈意小心翼翼地看了看我的眼睛,可能是没有找到任何的指责,就咽了咽口水继续说,“还有,我妈妈对我说,阿姨家在农村,她们的田都造房子了,连粮食也没有种了。”
  真没想到,现在的小朋友已经能清楚地看到当前的社会问题。占地占田乱造房子的现象的确存在,我该怎么向似懂非懂的一年级同学解释呢?我拼命地搜索着大脑中每一个脑细胞,以寻找应对的最佳战略。有了,我可以把问题抛给同学!
  “平平!”我故作找人的姿势,呼唤着平平的名字。第一声,只有个别同学轻声地应着。当我第二次呼唤平平的名字时,大局部同学都大声而亲热地应着:“哎!”
  “平平,你是不是打算在田里地里乱搭房子呀?”我话音一落,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了小手。
  生1:不是的。我要把那些旧房子拆掉,再搭许多新房子。
  师:那搭怎样的新房子才合理呢?
  生2:我把房子造成高楼大厦,一幢房子就可以住许许多多人。
  师:这是一个好方法,可以节约许多土地资源。
  生3:我奶奶家在农村,房子很大很大,有好多房间空着没人住。假如农村也像城市里一样,每户人家一间,那每个人都有房子住了。
  师:是呀,假如农村也像城市一样造商品房,那不只人人都可以住上新房子,还有许多田地可以种粮食、庄稼,或者绿色植物。哇,那农村将会变得和城市一样美丽!看来,我们身边的平平不但有爱心,还懂得合理搭房子,真了不起。
  短暂的五分钟在心灵与心灵的平等交流中走过,它带走了五分钟的写字练习,却给我带来了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只有小朋友才敢有的直白。我为自身当时的一时心软感到庆幸,心软让我听到了别样的悦耳动听,让我领略到了童心的天然纯洁。我更感谢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精彩和活力的新课标,因为是它给我们发明了宽阔的课堂处置空间──每堂课不再像原来那样要求“堂堂清”“人人清”,是它使我们拥有了更多倾听同学心声,走进同学世界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6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 3
  为了让同学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开始写字那天起,我就宣布了这样一个规则:我将为写得好的同学加“星星”,到期末还要总评,看谁得到的星星最多。自从宣布之日起,每一节写字课上,同学们都听格外认真,写得格外仔细。似乎许多同学写得比老师还要好,我也适时的鼓励了他们小星星由几个到十几个,二十几个……最后几乎全班的同学都得到了小星星。只有董成阳,一颗星星也没得到,大家庭都在笑话他,怎么办?我在努力寻找机会,因为我知道他一直都努力。
  在学习第13课《平平搭积木》这一课生字时,同学们认真地观察了生字,我范字之后,大家都在认真地书写。只有董成阳,坐在那里,欲写又止反复了好几次,我以为他在偷懒,就走过去刚想批评他,他突然站起来,“老师,‘本’、‘平’、‘书’这三个字的竖不一样,写‘本’字的时候竖的落笔重,‘平’、‘书’的竖落笔轻,你写错了。”我抬头一看,果然写成了一样的竖。听了同学的批评,我的心里不但不气,反倒很高兴。我抬高声音对同学们说:“大家听见董成阳说的话了吗?”“听见了。”“什么感觉?”“老师,董成阳说的不对,我看是一样的。”“老师,我也看见了,但是我没敢说”……,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但我清楚地听出来,同学们都站在我的立场上,我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随后说了一句:“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董成阳说得到底对不对?”这一次,没有声音,我问前边的同学:“对吗?”“对”我告诉大家:“实事求是才是我们追求知识的真理,像董成阳这样的同学,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老师虚心接受他的批评。”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是给多的,更是给董成阳的。我在他的书上画了一颗最漂亮的星星,并告诉大家,他的这颗星星份量最重,我相信,凭他的这种学习精神,今后会得到许多星星的,我看到了董成阳脸上自信的笑容。
 
【教师反思】
  善于抓住机会是胜利的根源。我在课堂上给了董成阳机会,使他树立起了写好字的信念,给了他一片希望的天空。同时,也为我自身制造了机会,我抓住了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今后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08: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