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08:1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万善集》中有云:“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将心比心》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人人都希望能获得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然而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要自己先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样,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而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同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将心比心》时,我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从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另外,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模仿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学会了表达方法,还受到了“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如果积累的语言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语言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要不断地将积累的语言成为动态,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学习生字新词时,我采用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动态的运用,一举多得。

       最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行模仿,再次领悟“物我一体,将心比心”。在进行人物语言的仿写,这看起来不难,但有的学生对语言中“人称”的指代不明白,叙述不够清楚。于是,我提供了一些情景,让学生上台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爷爷、老奶奶、阿姨、小同学等,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真实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了语言描写。

    语文教学要以课文里的语言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这样使课文的教学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强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6 04: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