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老城中心学校 王 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联系。
1、出示第1自然段,齐读。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敬、挚爱)
2、出示第7自然段,齐读,说说与第1自然段的关系。在国内,我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生身母亲),到国外后,我怀念的是(两位母亲)。
3、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关键词体会到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到国外去,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师生合作分节朗读第3-6自然段,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一)提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3-6自然段,边读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反复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划的词句与体会跟你的伙伴一起交流一下,把你划的词句读给你同伴听听。
(二)学生自学。
四、汇报交流,感悟怀念。
(一)学生交流汇报。
个别读所划句子,并说说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二)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哪体会到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2、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 。
(2)感情朗读
3、看了她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表达爱,我们要及时,你觉得该怎么做?
2、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的第1自然段。
3、在作者的心中,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无论身在何处,心中总是念着祖国,我们也要像他那样,把祖国装在心中。(播放歌曲《祖国在我心中》)
六、作业:抄写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并背一背。
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
崇高的敬意
怀念 真挚的爱慕
祖国母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