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优质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5: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备课参考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马丽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快速梳理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材料和主旨的关系。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原文与“变异版本”的比较)的方法,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以及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材料和主旨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材料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表格法”与“变异法”。

通过表格设计,引导学生快速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文本改造的策略,将文章部分内容“变异”,再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领会文本“材料与主旨”的关系。以之引导学生领会散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5:11:08 | 只看该作者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结合。
要求全体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以下任务:听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问题,填写表格。
思考的问题: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她有怎样的印象和情感?根据以上问题的提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填写表格时注意原文语句的“化用”)
自然段
关于“阿长”的事情
她是怎样一个人
“我”对她的印象和情感
1~2
介绍称呼和来历
3~5
喜欢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
睡觉时摆成“大”字。
不大佩服(讨厌)。
6~12
懂得许多规矩;
教给我很多道理。
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
13~18
常常对我讲“长毛”。
发生空前的敬意;
却不料还有“伟大的神力”;
特别的敬意;
逐渐淡薄完全消失。
19~29
⑦  ⑧
30~3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速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二)主旨领悟
研读课文开头(第1~2自然段)与结尾(第30~31段)。
1.大家对“阿长”的称呼分别是什么,这是她的名字吗?她的这个“阿长”的称呼是怎么得来的?你如何理解这样的姓名来历?
(1)长妈妈:母亲,许多别的人;阿长:祖母;阿妈(阿长):“我”平时(憎恶时)。
(2)称呼的来历:“叫惯了,没有再改口”。
(3)“理解”:
①于“大家”而言:集体地、习惯性地冷漠,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的残酷(更其可、可、可、可)。
②于“阿长”而言:习以为常,以为理所应当(何其可)。
2. 品读课文结尾部分(第30~31段),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他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的情感。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file:///C:/Users/liuqf/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1257580983/QQ/WinTemp/RichOle/Z~%25BX(P$%25QW%7B9ZECG9LML)L.png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领会文章主旨。
(三)深入探究:材料与主旨的关系;语言内涵的品味
1.关于“《山海经》”。
(1)借用鲁迅先生的语体形式,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小鲁迅对《山海经》“发生”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渴慕”。
(2)何为“渴慕“?
【设计意图】品析语言内涵。
【明确】所谓“渴慕”,表示比“羡慕、爱慕、思慕”等程度深,是渴望到极点,一种迫不可待的爱慕、思慕、欲求。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我”的渴慕?
【设计意图】提取信息加以分析。
【明确】段20:“很愿意看看……”;段21:“但一坐下来,我就记得……”;段22:“太过于念念不忘……”;段25:通过“我”拿到《山海经》时候的反应来表现、突出“渴慕”之情。
(4)品味表现小鲁迅拿到《山海经》时的反应的语言:“震悚”“霹雳”。用得到满足时的激动和兴奋来表现“渴慕”“念念不忘”。
(5)让他发生如此“渴慕”之情的《山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明确】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6)运用“变异法”,进行比较阅读: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经》”,文字有什么不同?如果把第三次和第一次调换顺序,可以吗?文字如下:
原文
比较
1.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2.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3.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3.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明确】不能换,第三次的文字表明──经过“自己细细读”,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烂熟于胸。这些描写中,说明了《山海经》于“我”而言的意义是:“打开一个世界”“唤起无穷的好奇心,无羁的想象力”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有“启蒙”的意义。
【设计意图】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悟文章材料与主旨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7)成年鲁迅对《山海经》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呢?他怎么看待《山海经》对他的意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研读第29段。文章第29段,列举了5部“绘图的书”,都是些什么书呢?列举它们,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以删掉这一段吗?
【明确】这些内容的意图在于说明《山海经》对鲁迅的影响
8)阶段性总结:所以,于小鲁迅而言,《山海经》是他“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品味语言内涵:什么是“宝书”、什么是“心爱的”、什么是“最为心爱的”。
2.关于“阿长”。
(1)小鲁迅是怎样得到《山海经》的呢?当然是阿长买来送给他的,但是为什么花了许多笔墨交代一位远房的叔祖的事儿?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因为他惹起小孩子鲁迅对《山海经》渴慕之情。那么,直接就写从叔祖那里“最初看到”或“最初得到”《山海经》,不就行了吗?──当然不能这么写──为什么?──因为“不真实”,此其一也。其二,我们来比较对叔祖太太的“改写”文字,想一想,鲁迅写“叔祖及其太太”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么?
原文
变异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
他的太太也和他一样,也是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也爱种一点花木,常常微笑着修剪珠兰、茉莉的枝条,还要自言自语道:“真好看啊!”这老人也就微笑起来。他很爱和孩子们往来……
【明确】写叔祖太太,是为了说明叔祖“是一个寂寞者”,他是“很疏懒的”,暗示读者,他与“我们”往来,称我们为“小友”,只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并不是真正关心、关爱孩子。
(2)那么,别人呢?──别人,“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3)只有阿长,阿长是怎样的呢?可顺势分析品味:“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什么叫“也来问”?──说明好多人都问过,但只有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别人问过也就问过,没有真正关心过。只有“阿长”,目不识丁的阿长,主动来问,利用“告假时间”去买,最后“高兴的”送给“我”。(对比,反衬)
(4)文中有两次提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但表述却有所不同,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品味两次提到“神力”的不同。
“长毛”时
“《山海经》”时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之前“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神力”指的是她居然脱了裤子就能抵御大炮的进攻,小孩子信以为真,觉得好恐怖,好神秘;当然从大人,从成年的角度看,又会觉得好可笑,有一种幽默的调侃在里面。而“确有伟大的神力”则是指“她能够做成功”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没有文化,目不识丁,把《山海经》误听为“三哼经”,她与小鲁迅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一个保姆,但她关心、注意并重视了一个小孩子的精神需求。相对于她的“关心、重视”,别人则一律是“漠视”,这让成年鲁迅也颇多感慨。
5)阶段性总结:所以,文章才叫《阿长与〈山海经〉》,而不像《藤野先生》那样叫《我的保姆阿长》,也才有了文章结尾那一声深沉的向大地母亲的“祈愿”,愿生前不幸的阿长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得到灵魂的安息。
3.仿照老师的“变异”,如果由你来继续“变异”,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你还有哪些选择?并简要分析和阐释。
预设“变异”的可能性:
①第19自然段:“删”──叔祖与别人不同;
②第22自然段:“删”──对阿长的“不屑”;
③第24自然段,“换”──“三哼经”为“山海经”
④第28自然段,“删”──《山海经》的粗拙;
⑤第29自然段:“删”──木刻本的丢失;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利用“变异”比较的方法,领悟散文中有些“似乎无理,貌似闲笔”的文字,但仔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这是领悟“材料与主旨的关系”。
2.还有,我们品味语言,发现有些字眼“好似无理,又似太俗”,但“合上书一想”,仿佛必须有它方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这就是品味散文的语言,尤其是鲁迅的散文语言。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将你感兴趣的文章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对鲁迅先生的散文语言风格能有较深的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4: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