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00字600字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16:3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00字600字作文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一的时候,当时,在师范学校,老师把他当作一部教育片给我们看,当时第一次看完,说实话,完全没看懂,剧情,勉强的有一点点印象。
    地二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四的时候,大四即将实习,即将找工作,即将踏上讲台,步入社会,面对学生,当时,特意的去看这部电影,是想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学到一些管理班级,处理不听话学生的技巧。
    最近,空闲之余,第三次看这部电影。如今已经工作第6个年头了,边看电影,边界和自身的经历,自己处理学生问题,自己对教育的看法等,思考了好多好多。
    佩服马修老师,用自己的包容与智慧,拯救了,挽救了这个放牛班的学生。马修与学生的故事有很多,他对于所有人都是宽容与鼓励,同时不失时机的随进应变与幽默风趣,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彻底的拉近。其实很喜欢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于马修令人倍感舒适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于教师岗位上的我们来说,启发很大,对于经历了各种教育方式的我来说,也深有体会。
    印象中,大四实习的时候,实习学校的老师教会我: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读大学,继续再深造,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一些基本的生存技巧,以至于以后出了社会,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同时,马修老师也是一样,他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这让我想起了: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的会更动人。”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铁树开花是人间奇观,一株幼苗,从栽培到开花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而且花期长达一个月以上。这就是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炫丽无比。如果你家的花到了冬天还没有开放,你就要想一想,他也许真是一棵铁树呢!他会开出更加炫丽的花朵,只要你有耐心等待。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开放的时间都不相同!
    用包容的心,对到学生,用耐心,对待教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16:39:14 | 只看该作者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
台师  刘曼梨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辅教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但他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秃顶老头儿,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在事业低谷期选择来到“池塘之底”学校做了代课教师。他从不打骂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他让不会唱歌的小派皮诺当副指挥,让老走音的郭邦当架子。他让每个孩子享受到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春天”。
问题学生在每一所学校,在每一个班级都有存在,我们提及他们总是充满了厌恶,反思我自己,我有过他的伟大吗?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应该看到想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作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心寻找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或许我们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们更加茁壮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
  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感同身受的苍凉。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的感受。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作为老师,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收获这种幸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19: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