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小说,读得我荡气回肠、一咏三叹。这部小说,名叫《穆斯林的葬礼》,作者是霍达。
看其名,知其意,从小说的名字,我们就能略知小说的着眼对象——回族的人们。因为作者霍达是回族人,对回族人的信仰和生活习惯能了如指掌,叙述起来信手拈来。我读书有个习惯,喜欢在读书之余,通过百度来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深谙作者的生平,对理解书籍的主题内容和思想等,不至于出现偏颇的感悟。经过查找资料,才知道作者霍达祖籍北京,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生于珠玉世家。原来如此,难怪在小说中,作者能将别人鲜为人知的玉器的相关知识,写得如此翔实生动,能将北京的大街小巷、将燕园的湖光塔影校内景致,写得如此准确细致。
这部小说,写了梁、韩两家六十年的兴衰成败史,写了三代人的命运沉浮、爱恨情仇。作者匠心独运,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用分章叙述的方法,将两代人的生活,采用并列推进的方式,一边叙述韩子奇的学徒时代,一边描写中年以后韩子奇的生活。作者采用这样的写作方法,使读者远离枯燥乏味,在不断的悬念预设中,不断地追寻作品后面的内容。如此的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罕见,给人以深深的启发和借鉴。
在作品的文字中感受阅读带来的震撼,直到读到小说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悠悠五十多万字,我只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仍然没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只留下意犹未尽。原因很简单,故事情节曲折感人,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在作者的引导下,与文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仿佛见证了一个回族家庭的兴衰繁盛的过程。
小说中,起初的韩子奇,居无定所,是跟随长者吐罗耶定去朝觐的易卜拉欣。在梁亦清的家中,被梁亦清的琢玉技术,被“玉的长河”所震惊和折服,从此入住梁家,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天有不测风云,当梁亦清猝死,他和梁家长女梁君璧结婚,从此演绎了他自己和别人的别样人生。怎么说呢?韩子奇,他有多重的性格特征。梁亦清的离世,韩子奇立即“变脸”,抛弃了师母一家,即刻投奔到蒲绶昌的门下,拜其为师做学徒,表面是完成师傅未竟的心愿,雕琢“郑和航海图”,其实是偷偷学习经商的学问。三年后,韩子奇学成,立刻脱离了蒲绶昌的管束,回到了梁家。以及后来他重振奇珍斋、搜罗天下美玉等等的事情,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头脑灵活、智慧超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忍辱负重的男子汉。后来,韩子奇为逃避战乱,带着自己的奇石美玉到英国,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与妻子的妹妹——梁冰玉相爱并生下韩新月,听到国内赶走了侵略者,又毅然返回北京的家里。从这些情节中透漏出,韩子奇是敢于直面自己的感情的强者,是敢爱敢恨的人。面对家庭的温暖,面对妻子梁君璧的威严,他又不敢和梁冰玉双宿双飞了,变得犹若寡断,无奈地留在家中。此处,他的懦弱跃然纸上。
说说梁君璧,也就是韩子奇的妻子韩太太。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才使她的性格特征、人格形象,渐渐地丰满了,生动了,形象了,让人过目不忘了。梁君璧从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治家的天赋,能帮母亲料理好多的事情。特别是父亲猝死后,梁君璧擦干眼泪,料理父亲入土为安,面对无能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毅然做了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后来,韩子奇从蒲绶昌那里归来,两人喜结连理,共同撑起了整个家庭。如果单单是这样的人物形象,也不会让读者花太多的语言来品评,精彩的在后面。当韩太太得知丈夫与自己的亲妹妹相爱并生下了孩子,她雷霆万钧了,这也是人的正常表现。擦干眼泪后,韩太太封锁消息,赶走妹妹,保持了自己的家庭圆满。遗恨在腹中,她这个目不识丁的人,一口一个“真主啊”,一口一个“穆斯林啊”,语言和行动好像极度不统一,她极力阻止儿子和女儿的真爱,不惜一切手段拆散她认为不配的恋人。文中有一个细节特别让我难忘,在韩新月,也就是她妹妹的亲女儿病重的时候,医生嘱咐家属一定要对病人隐瞒病情,她竟然偷偷地告诉了新月的真实病情。单从这一件事情上而言,韩太太的狠,就是令人发指的。在韩太太的精明的“施政”下,表面上看,家里是欣欣向荣了,但事实上,韩太太得到的丈夫,只是一具驱壳,一具十几年分居的驱壳。韩子奇的心里,是不是适时在记挂梁冰玉,这就不得而知了。
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还有很多。可怜的天星,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暗算了,略施小计就赶走了自己不心仪的儿媳妇;命运比黄连还苦的梁冰玉,受新思潮的影响,敢爱敢恨,她脱离了道德的约束,竟然与自己的姐夫私定终身,她的下场,可想而知,一个人天涯孤旅了却人生;韩新月,和自己的母亲梁冰玉一样优秀,都是曾经就读燕大的人,只是,命运弄人,严重的心脏病夺走了她的健康以及生命。比她母亲幸运的是,自己得到了真爱,被自己的老师楚雁潮深深的爱恋着,直到她去世十六年后,楚雁潮还在她的墓碑旁演奏她爱听的《梁祝》,想必九泉之下的新月,也是含笑的吧!
读罢小说,我一直在思索,《穆斯林的葬礼》,难道仅仅是指小说中回回主人公的悲剧的结局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只都了一遍,我不敢对作者的匠心妄自菲薄,留待日后再读这部书时,慢慢琢磨吧!
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真金!《穆斯林的葬礼》,在她呱呱坠地二十多年后,仍然有这么多的人爱不释手,津津有味地传阅,她的文学价值,她的深远的影响力,就不用过多地介绍了。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穆斯林的葬礼》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