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4-9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没有固定的步骤,应根据预习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初始阶段老师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预习单”上的各项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划出新词,读通课文。二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同时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三读课文,边读边思,勇于质疑。有些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强,那么前两个步骤就可以合二为一,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质疑问难上。
教会具体的预习方法是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关键。我指导学生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掌握方法。
(一)学会理解。
要使学生懂得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可先采用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旧知的方法来理解,如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对那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恰当解释。
(二)学会摘录。
学生初学摘录,老师应教给学生摘录的一些基本方法。在完成“好句摘录及理由”这块预习内容时,首先教给学生该摘录怎样的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摘录一些描写生动、含义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感动的句子。陈述理由,应教给学生可以针对句子中某一个词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读了句子后说说、写写自己的想法。
(三)学会提问。
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解要求,如制定“我的疑问”这一预习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问,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会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四处着手提问:
(1)从课题着手提出学习要求。如《金色的脚印》一课,课题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从课题着手,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2)从重点句、段着手质疑、如预习《詹天佑》一课,我先让学生找出重点句、段(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困难的?又是怎样解决火车爬上陡坡的困难的?),在学生读了相关的句子、段落以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前,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詹天佑采取了什么办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又是怎样设计“人”字形线路的?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究。
(3)从想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提出学习需求。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对“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的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个句子,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顾课文内容,归纳总结。课堂上围绕这一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鲁迅的为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加深了对鲁迅的理解。
(4)从令人深思、给人启迪的(中心)句子着手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中心句是:“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抓住次中心句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爱?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样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同时学生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从文章所表达的矛盾处着手质疑。如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的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还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出示句子让学生质疑。学生纷纷提出:“这里前后矛盾,照理说冻死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可这里小女孩还带着微笑。让人感觉这是很快乐的事。”再问:“真的矛盾吗?”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课文,获取答案,明白这是一种似喜实悲的写法,有更佳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便能逐步掌握方法。
当然,这些基本方法的指导,并不是要给学生预设束缚、故意刁难,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在课前如何去感受、体验作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采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检测预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教师应认真细致地批阅、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鼓励预习态度认真的同学,使其成为大家的榜样;另一方面,通过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情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从预习情况看,大部分同学在“我的疑问”中提及了两个较为集中的问题,即“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任务作了调整,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这个人物的分析;二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领会其含义。
课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对预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展示学生获得的过程。如理解词语时,我要求学生不但能说出词义,还要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何在上下文中体会的。凡是通过训练能揭示规律的,教师应及时总结归纳,当堂练习。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交流:通过预习你觉得课文时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板书了“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接着就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有关句子。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对预习单上的主要人物、事件及人物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反馈。
课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要求学生及时补充、修正预习单上的内容,从而不断提高预习水平。如《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故事文字浅近,学生通过预习对故事内容能读懂,但故事含义比较深刻,不易体会。教学中,我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适时点拨引导,再悟出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同学们都被这种情感所打动,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预习单上进行补充、修正。
教育家叶圣陶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因此教师本身应持之以恒,绝不能一段时间严格要求,一段时间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不然学生会养成懒散的作风。
四、培养预习兴趣,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初始阶段,应加强预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对预习感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在策略上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一开始教师应在课堂上花一定时间加以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学生初步学会预习后,将预习工作逐步放在课外进行,但不能因此放松要求,每天应认真检查,及时反馈,以评估预习效果。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其次,对于预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耐心帮助、热情鼓励。通过课前个别辅导,同伴互助,课中及时点拨、多给展示的机会等办法,让他们也能迎头赶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预习做得出色(包括有进步)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如:批阅预习单时多加“☆”,定期展示“预习单”,开展“预习能手”评比活动……尽可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再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对预习中发现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应及时加以表扬,通过激励树立榜样,使之发挥更佳效能。
最后,要化被动预习为主动求知。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变换单一的预习模式,根据文本特点创造性地布置预习任务。以人教版第六册两首古诗《乞巧》和《嫦娥》的预习指导为例,我结合本组教材的导语来引导:在夏夜的星空下,在冬日的炉火旁,我们也许听过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的故事。这些古诗常常会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古诗《乞巧》和《嫦娥》包含着两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大家可以通过预习试着读读古诗了解内容,也不妨找点相关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来读一读,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下节课老师将分别在四个小组内各推选一名同学上台为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神话故事或传说,评出这篇课文的“预习能手”。这样的预习作业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学生便争先恐后地上台讲故事,为开展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教师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前进行认真预习的训练,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他们对预习时遇到的问题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不少问题能自行解决或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自行解决的,或似是而非的,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讲,学生就会品尝到由课前预习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化。实践证明:凡是学生预习得好的课文,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探究深入,课堂效果也很好。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