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论文 阅读教学要揣摩比喻的奥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8:4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新文章 阅读教学要揣摩比喻的奥妙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当下的阅读教学无不指向文本的表达,聚焦文本的言语形式,强化语言实践。阅读教学要聚焦言语形式,理当关注新颖别致、精彩传神的比喻。“比喻是天才的标识。”(亚里斯多德语)“比喻是生活知识精巧的联想。”(老舍语)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是作品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是语言艺术的奇葩。阅读教学聚焦比喻,引领学生用心揣摩比喻的深层含义与表达秘妙,让学生“得意又得言”,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聚焦精彩纷呈的比喻

好的比喻,新颖别致,形象传神,恰如其分,褒贬分明,耐人寻味,让人眼前一亮,心情为之一振。阅读教学时理当用心品味那些精彩纷呈的比喻,让学生学有所获,不能让它溜之大吉。

1.比喻,使事物描摹形象化。在描摹事物时,通常会用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让陌生事物的形状、形态、颜色、声音等特点能够鲜明地呈现出来。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作者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的山的千姿百态,展现了山的静态美,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又如,“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七月的天山》)作者把野花比作“锦缎”“霞光”“彩虹”,足见野花五颜六色,数量众多,姿态万千,美不胜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教学时抓住比喻,读一读、想一想,让事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 比喻,使事物本质鲜明化。甲乙两个事物既可以在形体、状态、颜色等方面相似,也可以在本质、精神、特征等方面相似。寻找两个事物在本质、特征方面的相似点构成比喻,可以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船长》)屹立在舰桥上,纹丝不动,一声不吭的哈尔威就是一尊黑色的雕像,非常贴切,形象鲜明,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心如止水,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以及誓与轮船共存亡的坚强决心,也表达了乘客和船员对船长的悲痛之心和敬重之情。又如,“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乱哄哄的”人们截然不同,又突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座“山”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教学时抓住比喻,读一读、品一品,让人物的高大形象、精神品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比喻,使抽象情绪可感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物的情绪常常会发生微妙的转变,亢奋、颓废、失落、孤独、无奈、惆怅等。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可使这些抽象的情绪可触可感,具有强化人物感情色彩的作用。如,“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凡卡》)凡卡本指望在这里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睡过道,受伙计欺负,差点被打死,受尽了虐待……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连狗都不如”,流露出极度痛苦的心情。教学时抓住比喻,读一读、说一说,可以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人物的复杂情感。

4. 比喻,使爱憎情感明朗化。客观存在的事物本来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为了表达爱憎之情,褒贬之意,作者往往通过选择不同的喻体来赋予客观事物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如,“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小英雄雨来》)作者把鬼子的手比作“鹰的爪子”,突出敌人的凶残狠毒,冷酷无情,也烘托出雨来的坚强。又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桥》)把老汉比作“豹子”,非常形象、贴切,让人有如见其人之妙,突出老汉对这个小伙子非常凶狠,毫不留情,烘托出老汉铁面无私的光辉形象。教学时抓住比喻,让学生诵读、品味,感受到人物鲜明的爱憎情感。

5. 比喻,使情境描绘生动化。好的比喻往往带有很强的情境性。置身眼前的情境,作者往往会产生奇特的联想,串联到具有相似情状的场景、画面,从而使描摹的事物活灵活现。如,“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山中访友》)把雷阵雨比作“侠客”吼叫、“诗人”吟咏,再现了雷阵雨的动态变化情景──雨由急到缓、由大到小,风由强到弱,加之来的“忽然”,一下子“满世界都是雨”,一会儿“雨停了”的状态,使它富有侠客与诗人的豪情,让人遐想联翩。教学时抓住比喻,加读一读、议一议,可以走进情境,感受情境的变化。

二、揣摩比喻秘妙的策略

恰如其分的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因此,揣摩比喻的秘妙,阅读教学刻不容缓,不可等闲视之。关于比喻句教学,王荣生教授有过精彩的描述:“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讲,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要讲,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十二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碰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没有教──从来没有教。”这里的“学生仍然学不会”,并非指学生不会区分比喻句,而是指学生不会欣赏比喻句,不会使用恰当的比喻句。怎样引领学生欣赏、揣摩、运用呢?

1.在诵读中品味。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积累。诵读,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占鳌头,是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是学习汉语的不二法门。离开了诵读,就学不好汉语,学不好阅读,学不好表达。阅读时教学比喻句,要在诵读中品味,要启迪学生“读”具慧眼,“读”出心裁,“读”树一帜,在诵读中读出意境,读出形象,读出神韵,读出规律,读出感情,读出感悟,领悟比喻的奥妙、魅力与作用所在。如,《观潮》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透过默读、齐读、品读和诵读,读懂句子深刻内涵与表达特点:这是一个连环喻,写出了在近处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形状和听到的声音,真是气势非凡,蔚为壮观,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2.在探究中悟透。探究是破解语言文字秘妙的有效手段,运用咀嚼、推敲、揣摩、比较、想象等方式,可以把握比喻句的深层含义和表达秘妙。探究就是要解剖比喻句,就是要搞清楚喻体有怎样的意象?弄清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在哪里?是否贴切、契合?体悟比喻有怎样的思想内涵?表达之妙在何处?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教学比喻句时,首先引导学生诵读;然后,设问引发思考:“千斤巨石”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的相似之处在哪里?课文中这样的比喻有何作用?“千斤巨石”,巍然不动,一声不吭,不怕火烧……在作者的眼中,烈火烧身的邱少云就是一块“千斤巨石”!烈火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纹丝不动,安如磐石;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不会说话,一声不吭;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不怕火烧,意志坚强。巨石是没有生命的,然而邱少云是活生生的人,这个比喻突出了邱少云纹丝不动的英雄壮举,赞扬了邱少云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这样教学,不仅体悟了蕴含的思想意义,而且破译了言语密码,透彻领悟了言语形式的奥妙。      

3.在习练中增能。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比喻句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解,必须让学生经历动口、动手、动脑的习练过程,让学生把读中体验到的东西外化为语言文字,将认识、情感转化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由内容延伸到形式,由理解迁移到表达,促进读写有机结合,在语言实践中掌握比喻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创新潜能。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以使说写出神入化,熠熠生辉。如,《我的“长生果”》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这个句子的思想内涵和表达特点──连用两个比喻,说明读书生活多姿多彩,启迪智慧。然后以“童年”为话题,仿写比喻句。一番思考之后,造出了这样的比喻句: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代恰似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也似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代恰似一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似一幅风光秀丽、连绵不断的画卷。经常这样品一品,练一练,能加深领悟比喻的秘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赵捷在《比喻──诗歌语言的花朵》中说:“比喻,它犹如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放射出五花八门的瑰丽图案,它好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从锦囊里抽出五颜六色的彩绸。”作家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阅读教学引领学生亲近比喻,品味比喻,探究比喻秘妙,把握言语规律,进而仿写比喻,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8: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