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8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做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很庆幸能不走出家门就听到这样一堂优秀的课,能不舟车劳顿就参与一次这样的教学研究,我想这就是网络化教研给我们带来的便当。
下面我就针对谢善英老师刚刚执教的《最大的书》谈谈自身一些不幼稚的看法。
俗话说,“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当谢老师那委婉动听的声音在我们耳际响起的那一刻,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谢老师那富有“美”的语言。她的语言不只美在那动听的声音,更是美在那动听声音中所体现的教学艺术,如在课堂上,当她听到一个小朋友在回答“叔叔”讲了哪些话时,她抓住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条理性,随即褒扬小朋友回答问题有条理;又如在教学写字时,谢老师想让小朋友们能拥有一个正确的姿势去书写,就抓住一个坐得特别端正的小朋友,说:“你坐的样子真好,看上去人真帅。”谢老师正是通过这样富有教学艺术的言语对同学循循善诱,通过这样富有教学艺术的言语将教学环节逐步深入,每一个过渡语,每一次生成后的引领,每一句回答后的评价,无痕自然,浑然天成。整节课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她那富有美的语言的引领下,小朋友们包括我们都很好地实现了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进行了一次语言的提高,我想,持久以来,小朋友们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美的语言的引领下得到将不只仅是一节课,一个40分钟所带来的东西那么简单。
同时,我们每个教学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最大的书》这是一篇普通的,没有什么美丽词藻,优美句式的文章,谢老师能从普通中抓重点,从平凡中挖主要,抓住文中川川与叔叔的对话,朴实而扎实地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身读,同桌读,师生对话读,集体合作读,读好对话中的每一句,每次读都有每次读的训练目的,每次读都有每次读的目标,在读好对话的同时又感悟好文本中所承载的点滴知识,以读为本,读悟结合,书声琅琅之间,体现了语文最基本的“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这样的朗读又不只仅是泛泛之读,地道地为读这种形式而读,读而有味,读而有价值,所以说,整堂课无论是老师的声音,还是小朋友们的声音,在让我们在感受一种听觉享受的同时更是看到了一个完美的课堂,一组完美的师生。
其次,谢老师的课堂充溢了对同学一种质疑品质的培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出要培养同学质疑的能力,包括在听到很多课的同时,我们都会看到一个个质疑环节的营造,然后我们更多的是看到老师对质疑这个形式的注重却忽视了质疑能力的真正培养。而谢老师的整堂课,首先从一张“岩石”的图片入手,并将其称之为“书”甚至为最大的“书”,从而造成同学对在生活中,在头脑中已拥有的“书”的概念的矛盾,从而引起小朋友们对“书”这个认知的抵触,进而让同学在一片质疑中去展开对文本的阅读,在阅读中解答这个疑惑,并在阅读中进一步地发生新的质疑,再一次地围绕着新疑问进行新的探究,新的解答。
整堂课,小朋友们的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实现了一种发自内需的需求,是因为需要才读,是因为读而获得考虑,是因为考虑而再读,自始自终,都体现了一种质疑解疑良好品质的塑造和培养,然而当我们再此回过头看看文本《最大的书》时,我们又会发现,这其实是与文本中的川川那“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品质是相互呼应的,这也实现了一种语文来自生活,用之生活,语文的一个人文的培养。
谢老师的课堂与其说是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带给了我怎么样去上好一节低段语文课的考虑,在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往往也会发生这样的疑惑,低年级的语文课,到底怎么样处置好识字和阅读的关系,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最需要拥有的是什么,而面对象《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掌握。
今天通过谢老师的课,我觉得这都给我们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启发,正如谢老师自身所说的,我们课堂,我们的公开课教学,都有没有想过什么教学主题,有没有考虑过什么教学原则,我们的朗读有没有实现在情景中朗读,这都给了我们深深的考虑。
谢老师扎实和语文实质的掌握,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语文实质的培养,通过课堂我们应引领小朋友去获得的也应该是最实质的东西,应该是姓语名文的东西,而面对本文我们应该去挖掘的,靠着一双眼睛去启发的都应该是实在的。我们的教研活动,也应脱离那地道地为了精彩的寻求和为了美丽的展现,更应寻思地是热闹非凡之下留下的是什么,精彩之下有什么。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无论他是一个刚刚踏入教同学涯的新教师也好,还是一个身经百战,拥有无数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罢,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一次活动,或多或少都会拥有属于他自身的收获和见解,所以说,今天我只是在各位老师和专家面前鲁门弄斧,谈了谈自身一点不幼稚的看法和见解,如有不当之处,尽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