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4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板书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和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化,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小朋友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同学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发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平时看的书不同。”同学学会了提出自身的见解,还能协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同学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同学自身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胜利。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小朋友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小朋友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小朋友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小朋友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小朋友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发明的,接着,我请小朋友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身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小朋友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同学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发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揭题:书写“书”,让同学说自身看了哪些书?用()的书说一说。然后引出课题——最大的书。
    [了解同学的阅读情况,并希望激起局部同学的阅读兴趣,通过听了他们自身同伴的介绍,可能那本“有趣的书”就会有更多感兴趣的小朋友的参与。]
  通过同学的预习感知,在标题中加上“”。
    [双引号的作用在目前为止都只是对话的专用,但这里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教师没有硬加给他们什么,而是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结合课文实际让同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根据是什么?
  岩石怎么会是书呢?
  在教学中先提出一个感知的要求:
  读课文,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抓住最重要的一点理清课文思路,从易处入手,从简处落笔。并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积极地摄取课文中的信息]
  生轻而易举地从课文中找出:岩石就是书啊!抓住这点,让同学读出问题,因为我也觉得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通过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就提出了好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岩石怎么会是书呢?
  岩石这本书上写的是什么东西呢?
  岩石这本书是怎么样的?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设计布置了这个环节,而且这样可以培养同学质疑问难的能力,并且自身的问题更愿意来解决]
  而后教师就根据同学的问题,让他们自身进行解决。从书中找出答案。
  当然设计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上课中,教师还是没有能够放开来让同学自身独立探究地完成。而是扶着同学。进行有步骤地解决:第一个问题是书上应该有什么?同学当然知道是有字有画。
  第二个问题是岩石上写着的是字?画着的画?从书中找出来?
  第三个问题是书上还写有哪些内容?
    [这样把同学的问题给全都解决了。但是却没有发挥好他们的主题能动作用。假如说能够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又自身解决问题,那样的话也同样能够解决好,而且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这里就看出了我这当老师的对同学的不放心,其实同学的能力是好的,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表示的机会。]
  而后理解川川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从哪里看出来?让同学说川川成了什么家?(地质学家)过了三十年,川川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想象他能为中国的地质学做出哪些贡献?
  同学是纵说纷纭,妙想连篇,课堂进入了高潮。
    [这个环节后面的这个局部是临时发挥的结果。没想到却把课堂气氛带入了高潮。虽然说他们所说的一些,现在已经有结果了,有一些是很荒诞的,还有一些的想象可以说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的。但是却让他们能感受到理想实现了的快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总结语:岩石是最大的“书”,大自然是一本很神气的书,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就能从中读懂很多很多的内容。
    [激发同学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也结合了以前学的一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一篇选学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的连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做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很庆幸能不走出家门就听到这样一堂优秀的课,能不舟车劳顿就参与一次这样的教学研究,我想这就是网络化教研给我们带来的便当。
下面我就针对谢善英老师刚刚执教的《最大的书》谈谈自身一些不幼稚的看法。
俗话说,“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当谢老师那委婉动听的声音在我们耳际响起的那一刻,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谢老师那富有“美”的语言。她的语言不只美在那动听的声音,更是美在那动听声音中所体现的教学艺术,如在课堂上,当她听到一个小朋友在回答“叔叔”讲了哪些话时,她抓住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条理性,随即褒扬小朋友回答问题有条理;又如在教学写字时,谢老师想让小朋友们能拥有一个正确的姿势去书写,就抓住一个坐得特别端正的小朋友,说:“你坐的样子真好,看上去人真帅。”谢老师正是通过这样富有教学艺术的言语对同学循循善诱,通过这样富有教学艺术的言语将教学环节逐步深入,每一个过渡语,每一次生成后的引领,每一句回答后的评价,无痕自然,浑然天成。整节课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她那富有美的语言的引领下,小朋友们包括我们都很好地实现了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进行了一次语言的提高,我想,持久以来,小朋友们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美的语言的引领下得到将不只仅是一节课,一个40分钟所带来的东西那么简单。
同时,我们每个教学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最大的书》这是一篇普通的,没有什么美丽词藻,优美句式的文章,谢老师能从普通中抓重点,从平凡中挖主要,抓住文中川川与叔叔的对话,朴实而扎实地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身读,同桌读,师生对话读,集体合作读,读好对话中的每一句,每次读都有每次读的训练目的,每次读都有每次读的目标,在读好对话的同时又感悟好文本中所承载的点滴知识,以读为本,读悟结合,书声琅琅之间,体现了语文最基本的“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这样的朗读又不只仅是泛泛之读,地道地为读这种形式而读,读而有味,读而有价值,所以说,整堂课无论是老师的声音,还是小朋友们的声音,在让我们在感受一种听觉享受的同时更是看到了一个完美的课堂,一组完美的师生。
其次,谢老师的课堂充溢了对同学一种质疑品质的培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出要培养同学质疑的能力,包括在听到很多课的同时,我们都会看到一个个质疑环节的营造,然后我们更多的是看到老师对质疑这个形式的注重却忽视了质疑能力的真正培养。而谢老师的整堂课,首先从一张“岩石”的图片入手,并将其称之为“书”甚至为最大的“书”,从而造成同学对在生活中,在头脑中已拥有的“书”的概念的矛盾,从而引起小朋友们对“书”这个认知的抵触,进而让同学在一片质疑中去展开对文本的阅读,在阅读中解答这个疑惑,并在阅读中进一步地发生新的质疑,再一次地围绕着新疑问进行新的探究,新的解答。
整堂课,小朋友们的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实现了一种发自内需的需求,是因为需要才读,是因为读而获得考虑,是因为考虑而再读,自始自终,都体现了一种质疑解疑良好品质的塑造和培养,然而当我们再此回过头看看文本《最大的书》时,我们又会发现,这其实是与文本中的川川那“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品质是相互呼应的,这也实现了一种语文来自生活,用之生活,语文的一个人文的培养。
谢老师的课堂与其说是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带给了我怎么样去上好一节低段语文课的考虑,在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往往也会发生这样的疑惑,低年级的语文课,到底怎么样处置好识字和阅读的关系,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最需要拥有的是什么,而面对象《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掌握。
今天通过谢老师的课,我觉得这都给我们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启发,正如谢老师自身所说的,我们课堂,我们的公开课教学,都有没有想过什么教学主题,有没有考虑过什么教学原则,我们的朗读有没有实现在情景中朗读,这都给了我们深深的考虑。
谢老师扎实和语文实质的掌握,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语文实质的培养,通过课堂我们应引领小朋友去获得的也应该是最实质的东西,应该是姓语名文的东西,而面对本文我们应该去挖掘的,靠着一双眼睛去启发的都应该是实在的。我们的教研活动,也应脱离那地道地为了精彩的寻求和为了美丽的展现,更应寻思地是热闹非凡之下留下的是什么,精彩之下有什么。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无论他是一个刚刚踏入教同学涯的新教师也好,还是一个身经百战,拥有无数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罢,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一次活动,或多或少都会拥有属于他自身的收获和见解,所以说,今天我只是在各位老师和专家面前鲁门弄斧,谈了谈自身一点不幼稚的看法和见解,如有不当之处,尽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9: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