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如何才能学习有效——教师暑期培训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1:4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暑期培训学习。期间听学,从中收获良多。

这其中有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于漪老师的“用精神成长创造课堂教学精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等等,汇集了教学名家的众多教学理念。印象较深的为李政涛教授谈到的“如何让教师的学习有效?”

谈到这点,或许大家会说,我们通常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如何让教师的学习有效,似乎较少研究。当然,教师的学习,更多为的是教师的备课,学生的考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关于教师专业方面的读书,学生的写作,这一切都表现出功利化学习、割裂式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多方面问题。那么如何让教师的学习有效呢?提高教师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将学习内容从教师的“他者”变成“我者”。

作为教师,我们是一个教别人学习的人,但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教师整天忙于备课、管理班级日常事务,批改作业等等。在教师忙碌的日程安排里,自主时间越来越少,而学习却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阅读、听讲座、观摩公开课、研讨课、在研究中学习等成为流行的教师学习方式。

不过,这样的学习有效吗?对于教师有提高吗?关于教师有效学习的思考却相对较少。对当下的基础教育改革而言,教师的有效学习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下,教师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教材和教参,很少或者基本上不阅读其他书籍,至多阅读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书刊杂志,又或者是与学历升级和在职培训相关的知识,要不就是依据所关心和所要解决的课题或问题,从问题出发搜集资料、观摩课堂,把做课题当作学习,还有就是围绕着要撰写的论文或著作。基于教师自身的写作兴趣,或者科研型教师目标的推动,以及职称评定标准中科研成分增大的考虑,教师把写作当作学习。这些都过于功利化,对于教师的提高太过于局限性。

想要真正的得到提高,那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丰富精神生活,进行有道德意义的学习。教师学习最终的标准不是看其是否通过了考试、是否发表了论文,而是看这样的学习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自我生命的价值。其次,教师具有现场学习力。现场学习力指在各种实践的现场学习的能力。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再次,要进行自我反思与重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改变,提升自我。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解决了教师实际问题、引发了新问题的学习。作为“为己之学”和“成己之学”的学习,必然要涉及到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带着这些问题与学习内容发生关联的过程,学习取得了多大成效就是看教师自身的问题有没有因为学习而得到切实的解决,通过学习有没有生成新的问题,以及新问题与老问题相比有没有质的提升。最后,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能够实现某种转化的学习。任何有效的学习都必然涉及到转化。与学生类似,教师的学习是否有效,也取决于其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完成了对所学新知的转化。

在现实中,教师的无效学习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有些教师尽管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观摩课,也听了许多讲座,但随着书的读完、观摩课和讲座的结束,这些内容也就随风而逝。为什么教师学来的新知扎不下根来?除了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不适合教师之外,最根本的障碍就在于它们只是教师心目中的“他者”,教师觉得不是属于自我的学问,所以很难对自己的生命成长有真正的滋养之效。因此教师学习能否有效,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转变心态,将原来的“他者”变成“我者”,吸收那些原先被视为“他者”的东西,这样的学习就可以说是有效的学习。  

教师要善于将理论学习、现场学习、自我反思重建学习结合起来。抓住反思中呈现出的问题,教师继续研读学习内容,重建自我对这一内容的理解,重建对实践问题的认识,进而重建课程,最后再度反思。从教师的“他者”变为教师的“我者”,双方的关系就不再是“我一他”的关系,也不仅仅是“我一你”的关系,而是“我们”的关系。

这样的学习即是学习有效。最后,让我们在有效的学习中,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5: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