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5-7-22 09:51:0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心得 基于本课的内容,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学案与多媒体完美结合,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和谐发展意识。课堂上采取多样式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在直观地感觉历史基础上,了解历史。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经过精心准备,这节课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谈谈对本节课的体会。
成功之处: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们的教学方法也是要多样并且有效,以达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驱动为主线,综合采用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立体的历史知识网络,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引导法中的问题有三类,一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封闭性问题,如工业革命的条件、蒸汽机的意义等;第二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半开放性问题,如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三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全开放性问题,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和对我们的启示。做到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二、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是不断求索的过程,也应该是在求索中不断转变和改进的过程。
主线引领,贯穿本课
本节课主要围绕“工业先声”,“厚积薄发”,“改变世界”,“且行且思”这一思维主线来设计教学活动。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线索寓于过程之中,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内的脉搏。精心设计的工业革命发展的四大篇章,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自我归纳出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这样既能突出学生主体性,也能将知识巩固和能力练习相结合,也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融入历史
本课多次采用情境创设,注重主人公“我”的角色深入,如“我为奥运添风采”“一起去旅行”等,都是以“我”为主语进行展开活动。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由发挥,先是小组内交流,再与全班交流。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自然的投入。这样可以使原本久远的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历史“重现”,这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进行切身的体验与判断,感悟历史的价值与内涵。
史料丰富,投入思考
结合课前搜集的工业革命的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等,尽量选取学生能看得懂的史料,让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并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整理分析,从而加强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如探究工业革命的成果、条件和影响,让学生引用材料或是视频中的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象易懂,既体现了历史的严谨性,一切以史实、史料为依据,做到论从史出,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独有的特色,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有看,有读,有想,有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经验的吸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成功求索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不断的吸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补充养分,才能保证我们课堂的新鲜和活力。
本课存在的不足:
1、课前对时间的预设和实际实施稍微有些偏差,主要是由于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的能力定位过低,如“我为奥运添风采”这个环节预留的时间过长。
2、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不足,学生展示交流的人数较少,如“一起去旅行”环节,学生讨论的气氛不错,但是展示时间少了,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展示空间。
3、新授过程中过多注重课外拓展,有些忽略课本原有的资源和内容,不利于学生将课外资源与本课有机的结合。
3、检测题目过多注重基础层面的考查,没有层次性,没有设计留有思考空间的问题;
4、评价性语言单一,多为很好,非常好,值得鼓励等等,没有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在以后的课堂上应不断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