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反思 哺乳动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3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后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课前设计的三个活动展开教学,其中又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爬行动物、鸟类的生殖特点引出哺乳动物与之生殖的不同——胎生哺乳,再让学生说出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都是为下一个环节——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打下伏笔。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内容中,我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观察、对比,由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探究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环节中还注重到知识的进一步整合,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提问、阅读教材、教师小结让学生理解哺乳动物的这些主要特征对哺乳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哺乳动物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辩证的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教学活动中我一向比较注意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中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渗透这一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提问掌握好提问技巧。在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三个活动就是想激发学生兴趣,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我的教学中,从教学过程来看基本达到教学设想。课堂提问方面,我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物认知知识入手,由浅入深的设计问题,对于比较难点的问题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再引导学生回答,一般情况下等学生回答完毕归纳小结时,我会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阅读理顺知识加深理解。比如“体表被毛对哺乳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让学生联系人穿毛衣保暖,学生就很快回答出体表被毛有利哺乳动物保持体温,适应复杂环境。对于“胎生哺乳为什么有利与哺乳动物提高成活率?”是一个有挑战的问题,在点学生回答后,我在小结时就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来代替。
本课在教学中也有一些自己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语言要进一步精炼达意,避免无谓的重复,避免一些“口头禅”。二是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力求循序渐进。对于过于简单的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问题不如不问。太难的问题要设好台阶一步步来。三是讲的还是有点太多,学生思考作业的时间少了一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33:26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本节课紧紧围绕课前设计的三个活动展开教学,其中又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爬行动物、鸟类的生殖特点引出哺乳动物与之生殖的不同——胎生哺乳,再让学生说出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都是为下一个环节——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打下伏笔。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内容中,我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观察、对比,由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探究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环节中还注重到知识的进一步整合,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提问、阅读教材、教师小结让学生理解哺乳动物的这些主要特征对哺乳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哺乳动物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辩证的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教学活动中我一向比较注意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中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渗透这一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提问掌握好提问技巧。在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三个活动就是想激发学生兴趣,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我的教学中,从教学过程来看基本达到教学设想。课堂提问方面,我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物认知知识入手,由浅入深的设计问题,对于比较难点的问题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再引导学生回答,一般情况下等学生回答完毕归纳小结时,我会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阅读理顺知识加深理解。比如“体表被毛对哺乳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让学生联系人穿毛衣保暖,学生就很快回答出体表被毛有利哺乳动物保持体温,适应复杂环境。对于“胎生哺乳为什么有利与哺乳动物提高成活率?”是一个有挑战的问题,在点学生回答后,我在小结时就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来代替。

本课在教学中也有一些自己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语言要进一步精炼达意,避免无谓的重复,避免一些“口头禅”。二是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力求循序渐进。对于过于简单的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问题不如不问。太难的问题要设好台阶一步步来。三是讲的还是有点太多,学生思考作业的时间少了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7: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