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7 10:59:43
|
只看该作者
种子的萌发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我安排两个课时来进行教学,课前提前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第一课时我主要提出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课堂上我让朱灵慧同学演示她的实验,并且效果非常好。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归纳种子萌发的条件的知识,并进一步探究购买种子时要注意的相关的事情。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得到如下三点反思: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我在课堂上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意见,凡是学生正确的解答我都会给予鼓励和赞赏,从不讽刺挖苦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后进生。在课堂上我从不吝啬我的笑容和幽默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不会产生厌倦情绪,释放出了巨大的学习潜能,每节课的任务都能较好的完成。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其基本思想就是“对照”.新教材及时贯彻了“重视能力培养”的教改精神.针对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编写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多数先从实验入手,由此引出问题(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再探索更好,更多的思维方法.作为老师,应从科学的认识方法论的角度,设计并安排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使学生思维得以深化.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方向及质量,则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上.亦即设计实验的科学性,组合性,巧妙性。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就是要教会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3、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我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作练习时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给予直接否定,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同学商讨,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
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学习中稍有进步的表现,我都给予表扬。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周宇航和郭韵泽同学,他们是老师同学公认的“差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在生物课上布置复习任务的时候我让他们俩比赛看谁最先背下来,结果让人意外,在规定的时间内他们都完成了任务,我在全班表扬了他们。之后我就经常提问他们,鼓励他们,结果我发现他们不“差”,表现同其他学生一样出色。激励性的评价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很有帮助,这两位同学在激励中不断进步,感受到学习也是一种幸福,真正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励是一种力量,是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走向成功的力量。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总结、反思才会有所创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以适应“特色”学校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