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昌江县第六小学 郭青花
(教学设计理念):
整节课的设计,我试图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自行构建三角形概念、高以及稳定性,以获得必要的“四基”。 教学三角形概念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先画出你认识的三角形,找出三角形的特征,通过判断得出什么是三角形的定义,再通过辨析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我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定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我利用三角形先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通过尝试、交流、明理、再次操作、辨析、拓展中逐步构建高与底概念;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找准“学校数学”和“生活数学”的衔接点,摒弃三角形稳定性只停留在教材表面以“物”代“形”的嫌疑,我让学生从三个层次逐步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绎三角形稳定性“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之本质。
(教学反思):
1、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对于三角形的特征我没花过多时间。重点是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在下三角形定义时,对于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的情况下,我利用反例的图形让学生判断,逐步推导并理解三条线段和围成,从而直接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对于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是对围成的理解,为使得学生有个清晰的概念,我通过图示表述了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这句话,而没板书出。
2、由实例入手,我利用三角形先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通过“找小明家最近的距离”的情景设计启发学生回忆画“垂线”的方法,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再利用板演画“高”的过程来引出高的概念,接着放手让学生画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画“高”的技能。最后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应的底。对于三角形内画高本课没进行过多练习,因为在三角形分类教学后要对锐角、直角三角形的高的讲解,本课只要学生知道怎样画高,能画出三角形内的一条高就可以。
3、让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然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最后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稳定性。
4、本节课我语速过快,特别是在教学找对边相对应的顶点时出现了些许混乱。在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中怎样使容易变形的画框固定住这一环节中可以准备两根边框(一根长、一根短)让学生自主选择该怎样固定画框,通过学生操作验证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