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率》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和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局部内容的处置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在设计本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同学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一起的学习任务、参与一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结合自身所教学设计例,对本节课教学战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同学思维实际,提供充沛的信息,为各层次同学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发明条件,没有同学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同学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同学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局部同学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珍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同学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同学比较容易接受。
二、让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自身喜欢的书,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同学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气氛热烈。由同学计算总价列式,到通过计算发现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这都是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同学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
三、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笼统——具体。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笼统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褒扬,目的是让同学从自身的数学实际动身,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同学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胜利体验。
四、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同学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同学能自由地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一起点的活动中,同学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同学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同学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身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同学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同学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发明性得到充沛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同学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局部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乘法分配律是在同学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同学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因此在本节课公开课教案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同学的实际动身,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同学在不时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同学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一个“六一”儿童节,学校为参与“阳光体育”健身操竞赛的同学订购体操服的情境,使同学置身于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欲望。同学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接着要求同学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同学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同学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身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同学观察、考虑、猜测,然后交流、分析、研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同学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同学验证猜测的能力。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测、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沛的发挥。
规律的获得是一个严谨的过程,而不能靠自身的猜想就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始终向同学灌输这种思维方法。特别是在同学已获得乘法分配律后,我不让同学直接解答(20-5)×4,虽然同学已能按乘法分配律解答,但这只是猜想,不够科学严谨。因此让同学通过猜想、验证,再自身举例验证,从而获得结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依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既让同学有了充沛的感知,也培养了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议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规范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同学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同学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一起经历猜测、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起体验胜利的快乐。既培养了同学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同学思维,同学也学得积极主动。
学以致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我力求题型新颖、灵活,既能充沛调动同学应用乘法分配率的兴趣,又能较全面的巩固新知,有抢答(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使同学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同学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和拓展练习。不只要求同学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同学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课堂反馈来看,同学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和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都很理想。只有这样才干真正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
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也有可能今天的题材同学不太感兴趣。但同学不感兴趣的资料,教师应该想方法使出现的这个资料变得能让同学感兴趣。另外,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同学的语言不够流利、准确。对乘法分配律的叙述稍显啰嗦,不够坚定、自信。其次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强,同学在举有乘法分配律式子时,反馈了两个类似这样式子:5×(10+10)=5×10+5×10 ,这是两个加数相同的特殊例子,这样的式子在乘法分配律逆用时不宜同学观察。在巩固练习时,由于时间关系,又不想拖堂影响下节课的教学,没有对同学的练习和时反馈。在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训练和提高。在以后课堂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同学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同学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身的猜测并举例进行验证……
1、关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同学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同学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购买饮料”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同学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同学积极主动探究。先让同学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35+25)×24=35×24+25×24这个等式,让同学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根据“老师还有其他选择吗”?这一问题,再次引出(35+25)×24=35×24+25×24,最后,要求同学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同学再观察,让同学说明自身发现的规律。这样同学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只让同学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同学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3、教完之后,感觉在练习的设计上,还太拘泥于课本,虽然引导同学发现了定律,但没有相配套的练习使同学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应用。对同学掌握知识的情况不能和时反馈,对如何用活、用好教材还需进行进一步的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 0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