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语文《毛主席在花山》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9:2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年级语文《毛主席在花山》说课稿
临城四小    柯琼玉
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能自己概括主要内容。
3、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着想的美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5、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说重难点
1、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学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⑴板书课题:“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⑵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交流已有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那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三、细读感受
       1、默读思考: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9:27:01 | 只看该作者

      2、全班交流
      ⑴请群众回来碾米
      A、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谈感受
“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
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
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说明毛主席十分注意体察民情,它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
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B、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 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
       ⑵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引导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抓住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来体会: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
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它摆在特殊位置上。(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C、 帮群众推碾子
学生自由谈感受,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
样的话。
       (说明老人还没有完全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3、总结全文: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抓重点词来概括本文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毛主席平易近人和关心群众、一心为群众着想的美好品质的理解。



28毛主席在花山
请碾米;劝喝茶;帮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6-15 11:01:11 | 只看该作者
好贴,一定不要放过,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1: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