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6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小兔运南瓜》教学反思2
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六个口语交际与义教版第一册的第八个口语交际是同一话题,都是《小兔运南瓜》。所不同的是义教版教材在这个话题的第二幅插图中明确告诉同学小兔是用“滚”的方法把南瓜运回家的,而实验教材却把原来的第二幅插图换成了一个空白图。看了实验教材我们不由为这个小小的“空白”拍手叫好,因为这个小小的“空白”中蕴藏了丰富的内涵。
一、体现了崭新的课程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生成课程观,教学不是给定的要素,而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义教教材所提供的那幅插图实际上就是给定的教学要素,同学所看到的就是用“滚”这个惟一的方法来运南瓜,而实验版教材的编写却体现了生成的课程观,在教材中留下了一空空白,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想出更多的方法,引发更多的交际话题,交际活动也就由同学发明出的话题来展开,让同学的思维在动态中发展,交际活动在动态中进行。
二、反映了同学的主体意识
教材的“空白”既给同学留下了思维空间,又给同学发明了展示的平台。按义教教材所给定的要素来开展交际活动,同学只能根据课本中的插图说说小兔是怎样把南瓜“滚”回家的,在同学心中所能引发的话题最多只能是“小兔真聪明”“小兔真会动脑筋”“小兔真有方法”之类的赞美之词。同学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发出几声赞叹,而不能转换角色参与到“运” 的过程中去。实验版教材把“运” 的过程留给了同学,让同学参与到“运”的行为中去,他们就会从自身实际动身,想出许多方法来。比方,体力强的同学说:我把南瓜扛回去;会骑车的同学说:我把南瓜绑在坐架上带回去;有的同学说:我用小板车把南瓜拉回去;还有同学说:我请我的好朋友帮我抬回去;也有的同学想到把南瓜“滚”回去……尽管同学想出的方法不都是最好的方法,但每个方法都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体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且由于这些方法是同学自身想出来的,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假如同学之间或教师再给予适当的鼓励与欣赏,他们更会感到“我行!”“我很聪明!”既能增强同学的自信心,又能从中品尝到胜利的欢乐,同学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沛发挥。
三、渗透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给同学留下的“空白”发明的是一个自我想像的空间和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它能激人考虑、促人发展,使同学逐步学会面对每个问题都能进行冷静的分析,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同学在“方法与过程”中更多地获得知识以外的东西。另外,在同学想出各种方法之后,大家通过评议,选出哪种方法最好,这种分析和评议的过程,既是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提高同学分析、判断能力的过程,同时,它又是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譬如,在大家想方法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智慧,积极地想出了好方法,这就要给予鼓励;而有的同学就是想不出方法,只得回去找爸爸妈妈帮他们运。针对这些比较依赖家长的小朋友,就要教育和指导他们,让他们学会自身想方法,学会独立自主。假如教材不留下这个“空白”,就很难引发出这样丰富的人文内涵。
四、营造了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
有了“空白”,就有了多向思维,有了争议,有了多维评价,也就有了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的特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就在这种多向思维、多维评价、多向互动中形成。没有“空白”,一切都是教材说了算,就会形成思维定势,课堂教学也就会变成固定的模式,一潭死水。
在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中,随处可以感受到编者的独具匠心和崭新的教育理念,只要你用心去品味,就会随时感到有一颗童心在跳动,有一种责任感在召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