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品德活动:行之有效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9:2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活动性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面对品德活动性教学改革的诉求,教师的“活动”意识不断增强,各种活动五彩纷呈,可是由于部分老师不善“筛选”,搞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怎一个“累”字了得,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成了所谓的“昙花一现”,在平时的德育实践中便会被“打回原形”,活动明显成为课堂的“摆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

一、顾此失彼“瞎活动”

镜头一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马虎旅行记》

某教师在教这一课时,请小朋友们找找自己身上的“小马虎”并把它写在自己折的纸飞机上,然后带领小朋友去操场上放飞,纸飞机飞上天又落下,小朋友们捡起来再掷,玩得不亦乐乎。下课铃响了,还有几个小朋友怎么也不肯把心爱的小飞机“放飞”,像呵护宠物一般把纸飞机带回教室。望着满操场飞来飞去的纸飞机,老师是一脸的尴尬。

问题诊断

巧妙处理“目标”与“活动”的关系是有效活动的关键。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紧密的活动都是无价值的活动。

镜头一中,“放飞纸飞机,远离小马虎”活动,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创设“放飞”这样一个充满童趣,富有诗意的情境,让学生形象地与“小马虎”告别,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形成不马虎的良好习惯。但是,喜欢玩具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对纸飞机爱不释手,这就弱化了纸飞机所承载的道德信息,远离了品德活动的宗旨,使活动没有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对策探究:巧妙处理“目标”和“活动”的关系

有效的活动才是品德课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让儿童在活动中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才是有价值的活动,而不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游戏而游戏。如果目的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哪怕自以为再好的活动,也要忍痛割爱。

二、喧兵夺主“假活动”

镜头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共同的家》

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整堂课以知识问答的活动形式展开。第一个活动环节是教师播放动画歌曲,学生猜一猜是这首歌是歌唱哪个民族的,共有十几个少数民族,从课件可以看出,教师为找到这些歌曲着实费了一番工夫。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基本类似,如看图片猜民族服饰等都围绕课件展开。这一节课学生兴致高昂,充分享受了多媒体课件带来的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但始终被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所参与的仅仅是回答问题而已。

问题诊断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了活动,可活动始终围绕多媒体课件展开,媒体课件的播放占有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几乎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味运用媒体课件来使课堂多姿多彩,会让学生失去参与活动的激情。这种活动是喧兵夺主的“假活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策探究:合理安排 “主角”和“配角”的“戏份”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主角是学生,媒体或教师只能是配角,是为主角作陪衬的配角。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避免“假活动”的现象,必须合理安排“主角”与“配角”的戏份。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选择上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创设学生合作、交流、对话、体验的生活场景。如《我们共同的家》一课,教师完全不必大费周折去搜集过多的资料、动画,还要花许多精力制作课件,把这些工作交给学生,他们会完成得更出色。人多力量大,学生一定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如果学生都可以在小组里、或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节日的由来、歌曲、习俗等,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得到的能力培养可想而知。

三、以点代面“零活动”

镜头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在公共汽车上》

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曾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实践一下遵守公德的礼仪,设计开展了一个“乘坐公共汽车”模拟体验活动。但只请了两位学生来参与体验活动。当这位学生文明乘车时,其他的学生则在一边观看。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则是安排全体学生分组表演,扮演“司机”和“乘客”。而教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扮演乘客去感受不同小组的公交车风采。

问题诊断

第一位教师设计的活动只有个别学生参加,因此,模拟体验活动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活动,更多的学生置身于活动外。而第二位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和全体学生一起进行这一模拟体验活动,使得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再有人成为观众,因此每位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了活动中,都获得了自己的体验。

对策探究:恰当调整“个体”与“全体”的地位

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恰当调整“个体”与“全体”的地位,创设条件,力求让全体学生参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

四、按部就班“空活动”

镜头四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生活开始啦》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一个叫宁宁举手:“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小便了!”

孩子一听哄堂大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

教师大怒:“看什么看,都给我回座位。”继而转向尿裤子的阳阳:“你下课怎么不上厕所?”接着联系了阳阳的家长,然后按部就班继续上课:先是走进故事屋,讨论怎样做个好学生,接着演一演,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一节课下来,教师筋疲力尽。

问题诊断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从而打乱了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这个案例原来的预设目标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小学生活的美好,班级是新的家,没想到中途出现了这段意外的插曲。案例中的教师虽然预设了活动,但不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出现意外,所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活动,而是按部就班的“空活动”。

对策探究: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课堂需要预设,但同时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活跃的思维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和充满变数的,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使学生得以张扬个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如《小学生活开始啦》一课教学中,当学生出现意外时,教师不能立即斥责,应该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这一教学资源的属性仍与本课的预设目标有关,及时把它转换城一个具有更深层次价值意义的“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初步体验班级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深厚感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围绕“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建构“班级是新家,家人要互相关爱”的道德内化机制,使生成的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五、前功尽弃“白活动”

镜头五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

在品德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聆听到教师满怀关切地对孩子们说上这样的话语:

孩子们,爸爸妈妈永远都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他们的爱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你们今天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也让父母感受到来自我们对他们的爱,好吗?

问题诊断: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需有延续性的问题的重视。在这里,想问的是:对于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教师了解到位了吗?指导到位了吗?训练到位了吗?相信不少教师都会摇头,不置可否。试想,如果学生仅仅只限于在“黑板上学道德”、“书本上学道德”,而与广阔社会生活脱节,学生缺乏课后的践履躬行,那么,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如何体现呢?

对策探究:密切关注“课堂”与“课后”的延续

鲁洁教授曾说:“我们要在儿童身上形成任何德行都不可能用一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培养任务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在时间上需要有持续性和延续性;在空间上需要有多重生活空间的拓展性。”为此,课内外的连接就成为必要。只有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不断提升,过一种道德的社会生活。

如《父母的疼爱》一课,老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了解父母一天要做的事,同时也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回忆他们之间的动人故事。然后在课上让学生汇报。这样,从日常生活着手,通过课前调查,课内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了对父母的了解,使他们体会到父母为自己付出许多心血,非常辛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如果没有课前的铺垫,这一环节只能说是空洞的说教。课后再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如父母累了,帮他捶背、送茶,父母闷时,为他们唱歌、跳舞,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试着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把教育活动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教育他们做家长的小帮手,初步养成对父母的家庭生活的责任感。

理想中的教学很美,但布满荆棘,需要每一个前行者智慧和汗水的付出,今天的你我,已经在路上,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我相信有效活动这汪活水定会让品德课堂呈现生机盎然、春色满园的景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9:29:1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  牛山街道中心小学  王树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05: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