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归来吧,语言文字训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归来吧,语言文字训练

──兼谈语言文字训练的无痕境界

浙江衢州龙游县实验小学 徐国良



  “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把语文上成艺术性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培训中耳熟能详的两句话。现如今,在谈及“语言文字的训练”时,或闪烁其词,或理不直气不壮,甚至大加伐挞。笔者也曾对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及2003年颁布实施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作过一个统计,“训练”一词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7次、1次、1次。“训练”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尴尬的境地?窃以为,目前之所以不谈或少谈“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消解以往语文教学中机械训练太过头的现象,是为了消解以往形式主义训练过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因过度训练所造成的语文语文教学中人的个性、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缺失,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训练。驯兽师训练的猴子硬是骑不了单车,他不会因此放弃训练吧?──除非老虎本身有问题抑或驯兽师的责任心不够强,否则他定会摸索出一套更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指出“……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由此可见,训练本身没有错,我们大可不必谈“训”而色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改进“训练”的方式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上下功夫,在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上下功夫,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以避免造成“泛语文”、“泛人文”现象的出现,因此语言文字训练的无痕境界才是我们孜孜已求的目标。


  一、水乳交融──让语言文字训练焕发人文性的情愫



  语言文字天生就承载着人文性,不管是一个个孤立的汉字,还是一个个情感色彩鲜明的语词,更不必说渗透着作者明显情感倾向性的文章了,所以既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人文性,也没有脱离人文性的语言文字。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两者关系,不能为了张扬人文性,而使语言文字的训练黯然失色,销声匿迹。要努力实现言语和情感的同步发展,水乳交融。



  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在引领儿童解读课文过程中生成的训练,就较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她充分利用课件来展示卢沟桥狮子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同时,随着学情的发展,对同样的课件又作了模糊处理,多层面、多角度地开掘了课件的资源价值,并设计了训练活动。如:



  在深读课文、体会卢沟桥的雄伟壮观时,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看着不同狮子的形象说:“有的狮子(  )好像(  )。”要求能说出狮子们都在尽情地享受这份祥和美丽的生活。在读到日寇践踏卢沟桥时,让学生看“七·七”事变的录像,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再现狮子的不同形象,让学生想象在枪林弹雨中的狮子的感受,再说“有的狮子(  ),好像(  )”。然后让学生改写、补写课文:



  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像(  )。



  有的狮子昂首怒吼,好像(  )。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  )。



  有的小狮子被大狮子按在地上好像(  )。



  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感受课文语言内容的人文承载(即对卢沟桥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细致生动的描述)为基础,想象感悟在和平岁月中石狮子的情状和在日寇侵略炮火下石狮子完全不同的情状。显然,学生填写的石狮子前后截然相反的情状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出所填写话语的人文内涵。于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人文性的熏陶和谐统一、难分彼此,又何来语言文字训练会陷入枯燥、乏味之说?



  二、天衣无缝──让语言文字训练充满文化味的芳香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一文中指出,语文课要充满浓浓地文化气息,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孙世梅老师上《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对“瘫痪”和“憔悴”二个词的理解可谓是对语言文字训练要充满文化味的最好的注解。请看:



  (师板书“瘫痪”“憔悴”)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是怎么写成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两个词,每个词中的两个字部首都是一样的。“瘫痪”都是病字旁,“憔悴”都是竖心旁。



  师:还有补充吗?



  生:“瘫痪”会给身体带来不便,所以里面是个“难”字。因为焦急就会憔悴,所以“焦”加个竖心旁就是憔悴的“憔”。



  师: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联想的孩子。你注意到“瘫”字是病字旁加了一个“难”字,是哪个“难”?



  生:困难的“难”。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艰难



  师:很好,这个字还是个多音字。除了“nán”,还读什么?



  生:nàn,灾难的“难”。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场──



  生:灾难啊!



  师:同学们,你们看,“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憔悴”是说文中的母亲,看在眼里,她急在心上,疼在心上啊!



  在这个片断里,我们说老师仅仅在教生字吗?分明是在传递着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呀!那些字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字,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神世界,一张张可独立审视的生命面孔。相信这样的字词教学,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一定会走进学生灵魂的深处。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文化的传承结全得天衣无缝,又何来语言文字训练为陷入僵化、单调之说?



  三、羚羊挂角──让语言文字训练提升逻辑性的理趣



  语文课堂的增量始终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的,更体现在思维上的,如果能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学原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来看一看贾志敏老师作文课上的语言训练。



  教师板书:青蛙是__________。



  师:能用这句话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蛙吗?



  生: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



  生: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师:说得真好。我把“青蛙是__________。”中的句号改成逗号,变成“青蛙是__________,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请你们说一句比较复杂的话。



  生: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捕捉害虫的能手,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句子是通的,意思也明确,可是读起来叫人觉得不太顺畅。



  (教师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站在自己两侧)



  师:这样排队好不好看?



  生:不好看!排队要从矮到高,矮个儿排在第一个。



  师:对呀!人排队要有序,句子的排列同样也要有次序,你们明白吗?(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



  生: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保护神,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在这里,贾老师把抽象的逻辑学原理讲得生动形象。这样的教学深入浅出,把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隐藏起来,如羚羊挂角,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扎实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是名至实归。这样的训练又何来机械、繁琐之说?



  于是,我想,我们并非不需要训练,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是一种将语言、人文情怀、文化熏陶、思维训练等糅合在一起的立体式、多层次的训练,即无痕训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0 2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