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6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潇潇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十例.rar (100.36 KB)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⑶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⑴ 引导同学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同学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 揣测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⑶ 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实际,考虑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同学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测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上课初始全班交流,图示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或投影,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同学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
    角色虚拟,“假如你是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西北地区地图、相关图片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探求文章的写作轨迹,整体掌握课文内容;品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延伸想象,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教师出示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同学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请看这里的颜色,这是沙漠的标志,而地名却叫“罗布泊”。
  “泊”就是湖泊,罗布泊原本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荒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请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
  设计二: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二、资料展播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可由投影显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西北地区地图”“茫茫大戈壁”“青海湖”“月牙泉”“探险乐园罗布泊”“沙漠风光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整体感知: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hé 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同学熟读课文:
  3、教师提问:
    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明确: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提问:
    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4、同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溢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罗布泊的消逝是因为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5、教师总结:
    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同学齐读12、13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
  2、提问:
    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同学讨论:
    明确: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久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五、品读课文
  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师提示: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试用替换法揣测文句。
  自主学习效果展示: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沛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作者引用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2、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示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
   ⑴ 对比手法:
     集中表示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
     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发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⑵ 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假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假如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⑶ 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⑷ 注重想象描绘:
     如:“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注重想象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罗布泊当年的美丽。如替换成“据史书记载,罗布泊水域辽阔,周围万顷绿地,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比较一下,效果如何?
  3、体会抒情性:
    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多媒体显示)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⑴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繁重。
   ⑵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⑶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同学细细体会,并相互交流。
    明确:
    ⑴ 直抒内心痛苦而繁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同学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六、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假如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手,是发明,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眼,是热切地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理性的双翅,让睿智赶走狂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悲剧将不会再重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铁肩担道义,妙手绘蓝图。
七、延伸想象,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憧憬表达:
    假如你是世纪老人,你该如何向人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教师提示:
   ⑴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⑵ “我”的生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⑶ 从出生到20岁,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要有情调,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⑷ 从20岁~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⑸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⑹ 我要回报罗布泊。
  3、同学考虑,并自由发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09:00 | 只看该作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喽(shì)
     
 裸索(luǒ)戈壁滩(gē)无垠(yín)边缘(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局部。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同学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同学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从文中找出自身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在文中划出论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⑴ 找一位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⑵ 组织学习考虑、回答问题:
    ① 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② 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同学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要求同学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同学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溢了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同学讨论:
  
   ⑴ 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⑵ 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和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身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1、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同学讨论交流。
    明确:
   ⑴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⑵ 我的生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⑶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接近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溢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示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同学仔细体会。
八、安排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09:00 | 只看该作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示力的作用。
  3、培养同学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
二、整体感知
  同学快速阅读课文,考虑: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溢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找同学读课本相关段落)
    变化的原因: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久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需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三、局部探究
  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同学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示力的重要作用。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和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发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繁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维护环境才干维护人类自身。
四、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接近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
    (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
    可出示两段资料:
    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外表,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和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假如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穷山恶水(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2、作为中同学,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
    (同学自由发言)
五、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09:00 | 只看该作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写了罗布泊,一个原本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从而来反映这是生态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吁声,警醒世人,从而让每个人都能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都能来维护生态环境。
【重点难点】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示主旨的写作方法。
  3、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培养同学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教法,学法】
  1、同学预习,教师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幻灯片演示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1、发挥信息技术承载信息量大的特点。
 
  2、发挥信息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让同学在兴致高、兴趣浓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理解、掌握新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理念掌握】
  1、丰富同学的人文内涵,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2、吸取教训,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知识链接】
  同学对生态问题的关注程度,已有的环保意识。
【教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来到中国,在他的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中曾这样写道:“它使我惊讶,它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有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和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这一段景色描写的并不是我们江南,有谁能说出这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同学倾听,发言,发生兴趣。
    师:
    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如今罗布泊的“风光”。
 
  2、展示一组罗布泊现状的图片。
    (要突出戈壁、荒凉)
    师:刚才美景哪去了?
    (听觉的享受与视觉的贫瘠发生巨大的落差,给同学强烈的思想冲击,体会“消逝”一词的含义,一下子能抓住同学)
二、朗读课文
  引导同学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同学自由朗读:
    要求:
   ⑴ 划出读不准的字词。
   ⑵ 同学在文中找出形容今日罗布泊、过去罗布泊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的词语。
   ⑶ 找出论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同学朗读,勾划。找出“绿洲、仙湖”“沙漠、神秘”等词。
  2、引导同学注意“对比”手法,进入原因探究:
    同学回答,相互补充。
    找出原因:“改道”“四盲”,强调“人为因素”。
    (适时板书)
  3、考虑,讨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同学讨论,教师引导,注意“盲目”一词。
    (盲目: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本地区,不顾久远整体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
三、讨论、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问题拓展:文中除了对罗布泊的今昔对比,还对哪些事物进行了对比?这些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讨论归纳:对塔里木河,胡杨,沙漠化,月牙泉,青海湖进行对比。
    (展示表格)
          对比的事物        对比情况
          过去           现在
    塔里木河  1321公里       缺乏1000公里
    胡杨林   780万亩(1958年) 420万亩
    沙漠化   66%          84%
    月牙泉   万平方米年代       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归纳板书: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 教师小结,要求同学齐读最后三段:
    同学齐读。
  3、 展示句子,同学分组讨论: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看看作者用了怎样的表示方式,有何效果?
   ⑴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繁重。”
   ⑵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伸出求救之手!”
   ⑶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
   ⑷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同学讨论,回答,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归纳明确:
     四句话分别用直抒胸臆,拟人化,列数据,排比等手法给人展现了生态被破坏后的严重后果,表达了作者的痛苦与无奈,以和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发出了维护环境,珍爱家园的呼吁,振聋发聩。
     (板书)
     (训练同学理解文章主旨,分析难点的能力)
四、报告文学的特点
  展示:简介报告文学:一种文学体裁,兼有文学性新闻两种特点,既要求真实,又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五、思维拓展训练
  话题展示:假如罗布泊有了灵性,对自身百年桑田颇有感触,此时,它面对祖国西部大开发,非常急切地想对人们说些什么?请你展开联想,大胆诉说。
  (训练同学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六、作业
  引导同学注意联系我们周围的水资源问题,考虑:面对罗布泊的经历,面对我们的母亲河,令我们忧患的是:黄河会变成新的罗布泊吗?你能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维护我们的母亲河,维护我们的家园吗?
  (思维发散训练,引导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考虑)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昔   绿洲 仙湖
                       对比 表达强烈的忧患意识
    今   沙漠 神秘 (维护环境 珍爱家园)
    因   “改道”“四盲”──人为因素 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09:00 | 只看该作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公开课教案】
  1、引导同学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同学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同学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⑴: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同学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⑵:“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⑶:“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二月四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论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入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考虑、回答问题:
   ⑴ 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⑵ 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同学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
    胡杨林
    1958年 780万亩 现在 420万亩
    沙漠化
    过去 66% 现在 84%
    青海湖
    50年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向湖中延伸10多公里。
    月牙泉
    50年代1.1652万平方米 现在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溢了忧患意识。
  4、要求同学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同学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
    罗布泊
    过去:
   ⑴ 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⑵ 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丝绸之路。
   ⑶ 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和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罗布泊
    现去:
   
   ⑴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⑵ 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2、组织同学讨论:
   ⑴ 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⑵ 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
   ⑴ 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和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身的肌肤筋骨。”
   ⑵ 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⑶ 强烈的对比效果。
   ⑷ 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憧憬表达:“假如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⑴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⑵ 我的生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⑶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接近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09:00 | 只看该作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
   ⑴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⑵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
   ⑴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⑵ 学习搜集资料,查阅资料方法。
  3、德育:
    培养同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同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教学难点】
  1、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2、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图,找到罗布泊)
  同学们,罗布泊,位于我国新疆东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均在罗布泊遇难,罗布泊,如今成为了“死亡之地”,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二、同学带着疑问在文中寻找答案
  回答: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导致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总之,由于人为的原因,生态环境被破坏,而致使美丽神秘的仙湖消失。
三、资料演示
  同学出示自身收集的资料、图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西北地区地图”“茫茫大戈壁”“青海湖”“月牙泉”“探险乐园罗布泊”“沙漠风光图”等。
四、同学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问:
    同学们,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明确: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2、师问:
    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同学做一份内容提要:
   ①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沙漠”“神秘”。
   ②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绿洲”“仙湖”。
   ③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改道”“四盲”。
   ④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青海湖”“月牙泉”。
  3、同学自读课文,将关键词语勾画出来。
五、赏析研读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繁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繁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六、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明确:抓住“四盲”,“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的观念,不顾久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
  2、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明确: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感情色彩,直抒胸臆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明确: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需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七、品读课文,研讨难点
  从问题上研讨: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
  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的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的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效果。
  同学自主选择句子评价,试用替换法揣测文句。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如:《汉书两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3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
  2、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示在运用了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
    同学举例
  3、体会抒情性:
    理解作者的忧患意思。
八、安排作业
  1、是一位实际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对人们诉说什么?
  2、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接近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09:00 | 只看该作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⑵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同学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⑵ 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2、难点:
    学习情感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印发余秋雨的《沙原隐泉》与潘岳的《西风胡杨》推荐同学阅读以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这是热爱地球的人对发出的沉痛的呼唤。今天我们要聆听的是一位作家同样痛苦的呐喊。请打开书91页。看题目,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考虑,自由发言: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考虑,自由发言: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二、阅读文本,考虑
  请同学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
  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理出行文思路。
    (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
  4、默读文本,圈点勾画、考虑、发言。
  5、再读文本,深入考虑。
    请同学朗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同学举手朗读指定段落,讨论、发言:造成了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
三、写法探询
  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组织同学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总结出写法特点,举例说明。
  讨论,交流:
  1、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2、对比手法集中表示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
  3、拟人手法。
  4、排比手法。
  5、抒情语句的运用。
四、美点寻踪
  找出文中同学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说说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分组朗诵,同学在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
五、小结
  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手,是发明,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环境,维护我们自身的家园。
  回顾整节课学习要点,消化吸收。
六、作业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信息和其它类似情况的介绍,编辑手抄报。
  认真搜集整理,班内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3: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