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 21:04:00
|
只看该作者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四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局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所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个局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所在内容上各有偏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运用文中重点词语。
2、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
3、从整体上掌握文章框架,使同学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局面的内容与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和民族风情,培养同学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示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局面描写。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同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同学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同学关注生活,考虑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极篇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局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局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对表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依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同学阅读,组织同学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同学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中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所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掌握不同场所的歌唱有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示的。第二课时要求同学画出文章中自身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和比较阅读来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同学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憨厚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和沈从文表示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沈从文想通往一座乡土古寨的桥梁,来展现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督促同学积累词语。
应掌握的字词: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憨厚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2、同学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正确,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同学考虑问题: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身的话概括。
要点提示:
⑴ 第一局部:山野对歌。
第二局部:山路漫歌。
第三局部:村寨传歌。
⑵ 云南的歌会憨厚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局面宏伟。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局面,分别掌握三个局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和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内 容特 点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
2、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憨厚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是那里的灵山异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的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安排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
第二课时
一、赏析品味、揣测语言
1、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所欣赏的文章中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同学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同学一起研讨品味。
要点提示:
⑴ 课文第三小节的语言品析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和其原因。
文中的第三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第三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偏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⑵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山坡 ”、“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和“赶马女小朋友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赶马女小朋友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溢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小朋友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情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 “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2、同学齐读课文第三、四段,背诵,增加语言积累。
3、通过第五段学习局面描写:
文章中的局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局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示。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交叉有对个他人或事的特写。
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和人物活动,区分哪些是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他人或事的特写。
二、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所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所在内容上各有偏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三、延伸拓展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同学明确活动要求,课余时间或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或查阅地方志,或上网浏览,或图书馆查阅,搜集资料并对其分析整理,上交一份研究性报告。
2、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作方法,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和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安排作业
1、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2~3)→ 唱歌人
云南的歌会 山寨传歌 (5) → 局面 歌唱人生
山路漫歌(4) → 环境 歌唱生活
内 容
特 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局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