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9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枫叶中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⑵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⑶ 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同学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⑵ 指导同学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同学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同学探究意识。
   ⑶ 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掌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同学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同学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同学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同学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同学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掌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同学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同学探究考虑,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一、导语设计
  设计1: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2: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示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同学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掌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⑵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   ) 号:háo(   ) 好:hǎo(   )
     zhuàn(   )   hào(    )   hào(   )
乐:lè(   )  期:qī(    )   少:shǎo(   )
    yuè(   ) jī (   ) shào(   )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⑵ 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喜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同学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同学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竞赛,激发同学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掌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⑴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⑵ 一词多义。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  黔娄之妻有言
     言:闲静少言  黔娄之妻有言
     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甚:生吞活剥   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贫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志:以乐其志   颇示已志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 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同学回答,明确:
   ⑴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⑵ 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推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⑶ 赞曰(传记后和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誉、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⑷ 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身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身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同学理清思路,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
   ⑴ 课文哪些语句表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⑵ 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⑶ 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同学考虑、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明确:
   ⑴ 文章表示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生吞活剥”,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抚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⑵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同学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身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⑶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同学回答,形成板书。


3、同学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同学自身介绍或投影显示。同学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虑、讨论交流,形成自身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协助同学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学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同学能自圆其说即可。
  2、同学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生吞活剥”呢?
   ⑵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同学明确:
   ⑴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掌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生吞活剥”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⑵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泰然自若,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同学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⑴ 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同学明确。
     生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示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括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若无其事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括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⑵ 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同学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明确: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生吞活剥”“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身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只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⑶ 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身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身的老师。
     同学构思,发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出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洁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由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安排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3、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倒霉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缺乏也。”子曰:“力缺乏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答案:略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练习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3、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教学设想】
  1、重点:能熟练地背诵全文,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
  2、难点:体会作者“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感情。
  3、课型和基本教学思路: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同学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让同学先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领会其写人的方法和思想内涵。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陶渊明画像,一幅东晋末图片)实物投影仪
 
【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陶渊明生平和时代背景,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2、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掌握内容梗概。
一、激情导入新课
  1、导语: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人很多杰出的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世外桃源”。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诗文? (生答《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其三)
  2、齐背《归园田居》其三(后投影在黑板上)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3、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一个心愿?
    生:隐居躬耕,种豆采菊,吟诗作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二、师生互动交流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和社会背景
  1、班上交流: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于东晋。
    生2: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溢了虚伪与欺诈,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师:评价、补充。
 
三、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自读课文,考虑本文内容主要有哪些。同学交流后,教师概述。
  师: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喜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四、练习朗读,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⑴ 范读课文,同学听读,注意节奏、读音、标志生词。
   ⑵ 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抽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和词义。
     [投影]嗜(shì)箪(dān) 晏如:平安自若的样子。
         辄(zhé)汲(jí) 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
         吝(lìn)俦(chóu)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褐(hè)觞(shāng) 戚戚:忧愁的样子。
   ⑶ 同学朗读课文,展示朗读应注意的问题。
     [投影]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置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师:第一段:舒缓陈说;第二段:赞叹抒情。
   ⑷ 跟读课文,体会文中语速语调和感情。
  2、设计表格,教师根据课文描写内容,追问下列问题,同学齐答,教师板书,引导背诵。
   ⑴ 文中哪几句话最能表示五柳先生的性格?
   ⑵ 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如何?
   ⑶ 五柳先生有几大喜好,哪些训句显示了她的志趣?
性 格生 活志 趣
闲情少言
不慕荣利
忘怀得失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家贫不能常得 ①好读书,生吞活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五、五读课文,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同学自读课文。主动回答。
    [投影](同学回答)
   ⑴ 对读书的态度; 生吞活剥
   ⑵ 对作客的态度; 曾不吝情去留
   ⑶ 对家境的态度; 晏如也
   ⑷ 对著文的态度; 自娱,颇示已志
   ⑸ 对得失的态度; 忘怀得失
   ⑹ 对贫富的态度;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师:如此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示人物,而每个层次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为止,速写传神。这是我们今后作文应当学习的方法。
  六、齐声诵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七、安排作业
  1、背诵并疏通文意。
  2、考虑: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查背诵(两个同学背)
    师生一起评价,纠正读音:好hào 慕mù 戚qī
  2、请疏通下列句子的文章
   ⑴ 好读书,生吞活剥;每有会意,便饮然忘食。
     生1:(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生2:简陋的居民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日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二、品味细节,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细品读。
   ⑴ 同学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⑵ 班上交流:每个句子由一个同学评析,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⑶ 师生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重点语句。
投影:
   ⑴ 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
     生1: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⑵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生2: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⑶ 生吞活剥
     生3: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⑷ 不能常得,不蔽风日
     生4:平安自若,不为境况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⑸ 不吝情去留
     生5: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师]小结: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身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同学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致乐学
   ⑵ 造次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⑶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3、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生:不戚戚于贫财,不汲汲于富贵。
    师:这句话正好与前面“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已志”,表达自身的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四、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1、请女生齐背第二段,然后找出文中所引的典故。
    生1:“屡空”“黔娄”
    生2:“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2、探究问题:本文“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指哪类人?作者为何自比?
    生1:指有学问的人。多写诗文自娱,只求精神上得到抚慰。
    生2:指退隐之人。不追逐名利,超尘脱俗。
    生3:指百姓。希望生活安乐,恬淡自足。
  3、师: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不只写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储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迁移
  [投影]
  1、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词汇
   ⑴ 积累名言:
    ① 好读书,生吞活剥。
    ②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⑵ 欣赏陶渊明诗句:
    ①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
    ②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
    ③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
   ⑶ 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
    ① 课内的有:师生回答(略)
    ② 课外迁移联想:从《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口技》中寻找,抄在笔记本上。
  2、课堂说的训练
    你对五柳先生“不慕名利”有何看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同学可用名言诗句来表达。
    生1:不追名逐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问时事,有消极的一面。
    生2: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应该像莲花一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生3: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作训练:《我的自传》
    要求:写出自身的性格志趣,语言要简练、富有个性化。
  【课后反思】
  1、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针对文言文阅读特点和同学实际,教学中采用了“朗读感知──重点品析──讨论交流──写法指导──拓展迁移”的步骤布置,调动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从教学环节上力图体现新教材重感悟、重自主探究的新理念。
  2、加强朗读,文言文保守教学规律是喜欢逐句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主旨,但这堂课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同学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掌握的能力。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同学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同学采用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4、处置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并朗读训练,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对作文技法的指点,对口语训练、拓展迁移、积累写作的适当点拨,都是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师是同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三
【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迅速、准确地掌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同学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从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倾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与劳动,因“耕植缺乏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实际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和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示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实际表示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示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自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和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示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示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同学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干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同学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生吞活剥: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喜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平静,闲适。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无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生吞活剥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安排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区分、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考虑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喜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生吞活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谋而合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青丝,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缺乏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身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同学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身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只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和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喜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肯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身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颐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身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身的称号?
    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学会圈画、质疑、交流的读书方法。
  3、评头论足,说说心理话。
  4。介绍“我”的兴趣喜好和个人志向。
  【教学程序】
一、老师谈话
  举凡名人皆有传记。像我们同学就读过许多名人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特别的名人传记: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
  首先,请听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请同学们认真听辨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节奏:
  1、字音:
    好(hào)读书  性嗜(shì)酒  造饮辄(zhé)尽  曾不吝(lìn)情去留  短褐(hè)穿结  箪(dān)瓢屡空  不汲(jí)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chóu)乎  衔觞(shāng)赋诗 无怀氏之民欤(yǔ)
  2、节奏:
    不详其姓字 因/以为号  曾不吝情/去留 亲旧知其如此
    常蓍文章/自娱 不戚戚于贫贱 兹若人之俦乎  以/乐其志
    弄清读音和节奏后,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二、 自读破译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弄清字词句的含义是学习文言的第一步。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先在书中圈画出无法一次读懂的字词句,做上记号。
  2、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询问破解疑难字词句。
  3、还有极少数不懂的字词请写在下面课后交给老师。(别忘了告诉老师你的名字)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段一,考虑:传文局部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三大志趣喜好?
  2、浏览课文段二,考虑:你认为本段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五柳先生的思想境界?
  3、通读全文,写下你的读后感想。
  四、交流质疑
  进入这一环节,你可以两种学习方式中任选其一:
  选择一回答他人提出的课文疑点。
  (提醒你注意:下面的问题你都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测和猜测,然后得出结论。选择这一项的你是一个乐于考虑问题的人,认真考虑:你定能为下列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以下四项你可以任选其一
  1、文题为什么不直接写成"陶渊明自传"
  2、文章开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陶渊明怎么会不知自身姓名呢?对此,你认为如何理解?
  3、古人读书务求精细,字斟句酌。而五柳先生传为什么生吞活剥?
  4、通篇为何这么多“不”字?
    (计有: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生吞活剥、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不汲汲等)
  选择二自身提出疑问并尝试通过独立考虑或向他人请教、查询资料等方式寻求合理的解释。
  (你若选择了这一项,首先要祝贺你!你是一个善于考虑、勇于探索的人。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惊喜!也许你花了许多功夫,一个疑问也未提出,但别灰心,你已经努力了!你做了他人不敢做的!)
  分小组上黑板展示研究效果:选一每顶计5分:选二每项计10分
  四、语文聊吧
  欢迎你进入“欢乐语文聊吧”。让你一次聊个够!
  今日话题:陶渊明
  聊天布置: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每组选一至两个主题,选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到老师处领取聊天记录纸)
  聊天参考话题:
  1、陶渊明的生活习性:
    你是否欣赏陶渊明"好读书,生吞活剥"、"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等生活态度?你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友吗?
  2、陶渊明的个性品格:
    陶渊明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的个性在今天还可取吗?你认为当代中同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个性?
  3、陶渊明的诗文评说:
    我们学过的初中语文课本1~3冊选择了陶渊明的诗文共四篇,选这么多,你同意吗?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诗:《归园田居》 《饮酒》  文:《桃花源记》 《王柳先生传》)
  六、仿作自传
   仿照文章的样式,向同学好友介绍一下自身的兴趣喜好和个人志向。(三言两语即可,不必太长,能用 先“传”后“赞” 的形式更好,文言或文言皆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五
【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同学逾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同学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区分、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同学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同学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同学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同学的思维,就必需启发同学,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同学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同学逾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憨厚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区分、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考虑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生吞活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身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只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谓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解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身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①伴声自读课文,考虑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身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身,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同学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他人还是评价自身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身,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身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生吞活剥,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和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广博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考虑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繁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考虑,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六
【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生吞活剥”等文言词语;
  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诵读课文质疑问难,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感受人物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五柳丰神;
  醉读课文品味文心,再现先生高风。
  【教学过程】
一、说雅号,诵诗词,导入课文
  趣谈古代文人雅号,诵读《饮酒》、《归园田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同学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和停顿,并圈点疑难词句。
  2、同学质疑,师生一起疏通。
  3、同学齐读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由文和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和精神气质
  1、品鉴五柳先生的高趣:
    文中写了五柳先生的哪些兴趣喜好?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这些兴趣喜好?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著文娱志。
  2、品鉴五柳先生的人生态度:
    五柳先生的“高”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3、感受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进一步品评五柳先生的形象
  1、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2、体会五柳先生“闲静”背后的痛苦与不平,诵读有关诗句,感受其“金刚怒目”的一面。
  五、醉读课文:吟读课文,再现五柳先生的形象,感受其高情远趣,高风亮节
六、结束语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嵇康的《广陵散》已成遥远的绝响,五柳先生们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
  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 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大道之行”。 因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
  【链接资料】
  1、“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
  2、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王绩《五斗先生传》)
  3、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3: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