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6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六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6套.rar (55.3 KB)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双音节词和成语的读音与用法。了解臧克家、闻一多。整体掌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和作用。关键词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教师指导同学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交流。
  
  2、听读、朗读读法。教师引导同学反复朗读,借声请并茂来表情达意,领悟文意,感受美。
  
  4、分组讨论探究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朗诵磁带、七子之歌磁带)图片。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提示
  
  1、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分,语言精警。无妨引导同学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师可以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同学的感情,调动同学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2、本文围绕中心选择资料和剪裁资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同学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同学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资料,无妨引导同学从图书馆或从网上自主查阅,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协助同学更好地掌握课文。
  
  4、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不必越俎代庖。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同学可跟唱,发明情境。(同学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烁赶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身的写照》。抗战迸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和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与同学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示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珍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引导: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示了他的高尚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和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沛表示出来了。文章的后半局部,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1、教师播放磁带,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分组议论,解决字词。
  
  2、同学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同学齐读课文,而后归纳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同学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4、教师归纳:《唐诗杂论》
  
  学者《楚辞校补》三本书
  
  闻一多《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革命家群众大会演说三件事
  
  参与游行示威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局部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示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问题研论(同学分组讨论教师岁设计的问题)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⑴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局部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示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局部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示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⑵选材精当。作者所选资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示;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与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资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示出来了。
  
  2、课文的两个局部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局部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局部。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局部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交叉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品读句子,揣测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
  
  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同学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1、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局部的意思。
  
  ⑴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⑵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兴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⑶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⑷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原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示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示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⑸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同学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
  
  ⑴精于剪裁。对资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示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示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示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缺乏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偏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和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资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⑵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①生动形象。不只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原本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括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誉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②精练含蓄。比方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身要干什么或告白自身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呵斥,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示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③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原本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④富于音乐美。
  
  Ⅰ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Ⅱ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⑶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局部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局部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局部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局部,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练习
  
  1、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一起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同学掌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掌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嫉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品德。
  
  2、学习围绕中心选择资料和组织资料的方法,体会巧妙的结构。
  
  3、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
  
  【课时布置】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2、搜集、查阅闻一多、藏克家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物介绍法”导入新课。请同学发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闻一多、臧克家的资料。
  
  教师幻灯片示: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歌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国的火花。1928年了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示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珍贵的生命。
  
  臧克家简介:藏克家,诗人。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抗战迸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常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解放后回到北平。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同学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语气、读出感情;然后要求同学将自身感触最深的地方读一读。
  
  2、浏览全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然后以“闻一多先生是一个()的()”句式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三、自主探究
  
  各自跳读课文,圈点旁注,探究: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为什么选这几件事情写?
  
  2、本文结构妙在哪里?
  
  四、安排作业
  
  1、朗读课文2遍,巩固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1遍,写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质疑问难,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各自投入朗读课文(可选片段朗读),边读边品味语言,然后举例说说本文语言妙在哪里。
  
  如:⑴妙在生动形象。
  
  不只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原本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括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誉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⑵妙在精练含蓄。比方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身要干什么或告白自身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呵斥,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示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⑶妙在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原本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⑷妙在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以上主要由同学来完成)
  
  (这一环节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教师要注意引导,激发群体研讨的积极性,并和时评价鼓励。)
  
  二、质疑问难
  
  鼓励同学提出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同学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
  
  可备案:
  
  1、闻一多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示是否显得过于矛盾?
  
  2、做学问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足不出户与生活绝缘?干革命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大张旗鼓?
  
  3、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为什么又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5、课后练习二。
  
  ……
  
  四、安排作业
  
  1、摘抄、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或藏克家的《老马》。
  
  和:创意设计:一主两翼
  
  创意说明:所谓“一主两翼”,可从三个方面来说:
  
  1、教材──一个核心,两个侧面。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一个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一个革命家,他是“入世”的。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示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示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为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一精神核心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教法──一个目的,两种渠道。学习本文要着重引导同学深刻认识闻一多,这是主要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可采用两种渠道——课内的挖掘探究和课外的资料引进。
  
  3、同学──关注一个整体,兼顾两头差别。同学有不同的层次,存在着个体差别,课堂教学应主要面对整体,同时兼顾两头的差别,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协助每个同学尽量吃饱吃好。
  
  【教学步骤】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以下活动:
  
  一、走近闻一多
  
  1、讲述学者闻一多的故事。
  
  2、讲述革命家闻一多的故事。
  
  以上活动属发明性讲述,引导同学以课文内容为主,以课外资料为辅,全面深刻地了解闻一多。
  
  二、理解闻一多
  
  假如说前面一个环节的活动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示,那么这一环节就由表和里,着眼于其内心世界,探究一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
  
  1、“变”: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扮演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2、“不变”: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示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3、结合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考虑闻一多的志趣与追求。
  
  三、纪念闻一多
  
  1、摘录编辑作者的话。
  
  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兼以精当的抒情性议论,极富感染力。请摘录文中优美的、精粹的、重点的、概括性的语句,经过自身的重新编辑与组合,形成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
  
  2、个性创作自身的话。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课外资料为依据,自身创作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要体现出自身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3、以闻一多的口吻自拟墓志铭。
  
  用闻一多的口吻,于生前为自身拟写一则墓志铭,以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与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情感。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以闻一多的口吻来写,语言的风格就必需符合人物的个性。闻一多是一个刚性之人,富有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墓志铭的语言风格也应当是富于阳刚之美的。
  
  以上三种创作活动是三个能力层级的,可由同学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喜好自行选择,也可以全选。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和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同学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高尚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表达方式的运用和其作用,以和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前预习】
  
  1、生字、生词
  
  2、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和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沛表示出来了。文章的后半局部,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2、义和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示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沛表示了这一点。
  
  3、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同学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考虑㈠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可分为几局部?每局部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二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局部:一局部“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局部“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与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局部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考虑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局部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局部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局部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局部,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听读同学考虑上下两局部的一起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论同学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示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示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五、作业
  
  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口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读文考虑、讨论、使同学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身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只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和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局部:
  
  ⑴齐读3、4的分段:
  
  ⑵这局部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和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示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⑶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同学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示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示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示其治学效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局部:
  
  考虑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局部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同学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局部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局部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流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交叉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同学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和: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掌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公开课教案】
  
  一、标题导入
  
  1、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果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与同学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身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
  
  2、标题导入: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置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整体感悟
  
  1、同学朗读课文,师生纠正字音;并考虑: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教师再读课文,同学谈谈听后感受:文章表示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考虑: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各自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回答。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与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2、四人一组讨论:作为学者,为何要先做再说?作为革命家又为何要边说边做?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闻一多是一个______的人,我从______这里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绩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民主战士。)
  
  四、品味语言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教师准备:
  
  ⑴“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原本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誉了。
  
  ⑵“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示治学效果来之不易。)
  
  ⑶“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⑷“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示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⑸“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⑹“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原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示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示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⑺“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同学提问有不懂之处,全班交流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总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局部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示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局部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与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示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局部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拓展延伸:
  
  ⑴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身喜欢的理由。
  
  ⑵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六、安排作业
  
  1、誊写词语并解释。
  
  2、熟读课文,并完成《作业本》。
  
  3、预习《孙权劝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
  
  ⑵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提高同学的阅读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⑶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身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品味研读臧克家诗一般的语言,从中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和洋溢其中的闻一多先生的为国为民奋斗终身的高尚品质。
  
  【课时布置】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七子之歌》引出闻一多先生,并以其爱国主题为切入口进入课文,紧扣目标3,也以为国为民的爱国精神作为此课堂的情感价值观线索)
  
  1、大家知道《七子之歌》吧?在这首歌中你深切感受到的是什么?(是浓浓的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是的,这首歌歌词作者闻一多先生(板书闻一多)清华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在他乡,他日夜思念着家乡,想念着祖国,忍受着民族歧视的屈辱,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于是发生了组诗《七子之歌》这部爱国思乡之作,我们熟悉的《七子之歌》的歌词是其中的一篇。
  
  2、闻一多先生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者,晚年成为青年岁敬爱的昂头作狮吼的民主战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它会带给你一个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灵魂的巨大震撼。(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请同学们来把题目读一遍
  
  2、大家看“闻一多的先生的说和做”,“说”指的是什么,“做”指的是什么?
  
  (“说”指的是宣告、告白;“做”是实践)
  
  3、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会做,但题目中“说和做”的修饰语是?(闻一多先生的)我们来看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这样说和做的目的意义何在?请看课文。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两位同学来朗读文章,其他同学考虑: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是怎么来“说”和“做”的?作为革命家又是怎么来“说”和“做”的?(用文中原话回答)
  
  四、研讨作为学者局部
  
  (这局部的主要教学内容: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的描写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苦读,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反复朗读句子和语段得出“做”;交叉描绘闻一多先生苦读形象的练习用以深化,得出为国为民的学者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其实就是做、行动!那他做了什么事?怎么做这些事的?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可以抓关键字词和句子来进行阐释。
  
  具体操作:(根据山区小朋友的理解水平,以逐步引导为主。师1、师2、师3、师4……、为各个操作环节老师的话语设计)
  
  师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做的是什么事?
  
  (看第三段“他那时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古代典籍)
  
  师2:引导:古代典籍,是非常乏味的,是非常枯涩的文学领域的一种,要的就是一种苦读、踏踏实实的“做“的精神。那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先生是不是就具备这个条件呢?他是怎么来实践的呢?
  
  (这一块内容为这局部的精华所在,教学上以抓主要词语、句子,标出重音,在轻重缓急的朗读诗一般的语言中理解“苦读”,得出“做”)
  
  “钻探”:与“研究”作比较,包括了比喻、形象而丰富
  
  句式:“向……、钻探”:叙述又静态变为动态,给人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誉了。
  
  句式落实:用这种句式来是赞扬做科学研究的人:例:他向险恶的科学高峰攀登。
  
  “仰之弥高……有史以前”这个对偶句的理解:用态度来说明。
  
  “吃尽”“消化尽”“远射”准确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
  
  师3:闻一多先生钻研古代典籍从哪里下手?取得什么的硕果?
  
  唐诗下手《唐诗杂论》的硕果
  
  师4:写《唐诗杂论》过程中的闻一多先生是以什么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此处也为重点研讨的对象,抓关键字词,诵读,再让同学自身的话描绘闻一多伏案苦写的形象)
  
  “目不窥园,沥尽心血”:“沥”字是滴的意思,滴尽的是血,闻一多先生是用鲜血来浇灌学术研究的花朵。
  
  描绘闻一多先生法案写作的场景(抓关键字,“忘、借、贪、深宵灯火、伴侣)注意要点出“怡然自得”的神情。
  
  师5:《唐诗杂诗》之后他做了什么?怎么做?(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有没有说?
  
  (没有)有没有做?(十年艰辛、潜心灌注,心会神凝)
  
  师6:他孜孜以求,沥尽心血地“做”,目的何在?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主开一剂文化药方!!(板书)
  
  五、研读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局部(合作探究)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呢?他是怎样来实践“说”和“做”的呢?(“说了就做”)
  
  (这一局部让同学自身考虑、讨论,合作完成,老师加以引导,提示他们闻一多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把“说”和“做”融合,同时以自身对文章的的理解来朗读闻一多先生说的话来深化)
  
  此处要明确“说”的含义:这里的说是宣传、动员的意思,其实也是“做”
  
  (可以顺带让同学说说前面提到的“说”的意义)
  
  “做”的内容有起稿政治传单,演说,游行,也有说的成分,因而“说”中有“做”,“做”中有“说”,说和做是完全融合一致的。
  
  品味朗读闻一多先生说的话:
  
  ⑴“此身别无优点,有一颗心,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⑵“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让同学来演示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的喊话。
  
  ⑶“我们准备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的大门。”
  
  赞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板书: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这一切说和做的原动力,也就是他奋斗的目标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板书: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而闻一多先生也用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过度句)
  
  六、以闻一多先生轰轰烈烈的死作为课堂结束环节(同学对闻一多的敬重、自身爱国之情得到提升,紧扣目标3,以期情感的升华与巩固)教师悲哀、悲愤、激昂得叙述闻一多先生牺牲的经过
  
  闻一多先生牺牲经过:李公仆同志被害以后,形势紧张,地下党组织要求闻一多先生最好不要抛头露面,更不要在公开场所发扮演说,但是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李公仆的妻子李夫人含泪说着李先生生前的事的时候,人群中混进了一些特务,嘻嘻哈哈进行捣乱,制造混乱气氛。闻一多先生忍无可忍,在李夫人讲完之后就发表了动人心魄的演讲,在座的人(除特务)无不慷慨万分。演讲完之后的示威游行上,他始终在队伍前头,之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还应邀参与记者,同学们也应该猜到,等待闻一多先生的是残无人道的特务的暗杀,是的,在回去的路上,闻一多先生牺牲了,他以生命实证了言和行。他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是英雄!是为国为民的中华英雄!(板书:中华英雄)
  
  七、拓展
  
  推荐诗集:闻一多的《死水》
  
  八、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说话训练: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一多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和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古今中外,凡有卓越成绩的人,无不是珍惜时间的人:巴尔扎克、杰克•伦敦、拿破仑、鲁迅、苏步青等,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会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如家长、邻居、老师、同学……请你以“惜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掌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与举重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包括的激情。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走进闻一多
  
  请同学们看屏幕,他是谁?(臧克家)
  
  1、作者简介
  
  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上又陨落了一颗璀璨的明星,99岁高龄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长达80年之久。效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身最好的挽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闻一多
  
  听录音,考虑问题: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文章从那两个反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绩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著战士。)
  
  3、梳理文章结构:
  
  口的巨人《唐诗杂论》
  
  学者《楚辞校补三本书
  
  《古典新义》
  
  行的高标起草政治传单
  
  革命家群众大会演说三件事
  
  言行一致参与游行示威
  
  4、课文的两个局部之间,使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局部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局部。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局部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相互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局部的过渡十分自然。)
  
  三、研读课文,理解闻一多
  
  1、研读表示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绩卓著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实际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气横溢、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那一局部最能表示他的这一特点?
  
  默读文章的第一局部,把最能表示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绩卓著的语句滑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
  
  2、研读表示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寂静”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恩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又被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汽水堪任之!”可见,文艺多先生是想从谈所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一多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她的祖国,爱她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她的言和行终生时间这着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局部,感受一下闻一多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①指导朗读
  
  ②造句:按以下形式说说对革命家闻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一个词语),后一个空要举例证明。闻一多先生,他____________,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
  
  ①“变”: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前期潜心研究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扮演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②“不变”: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示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他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品味语言,研究闻一多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赋予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2、精炼含蓄:
  
  比方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身要干什么或告白自身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呵斥,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示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原本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5、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局部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局部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局部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局部,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五、拓展延伸,纪念闻一多
  
  1、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誉“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等
  
  2、从古到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一样的文人,用自身的言行实践者自身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句,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①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③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⑤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教师小结: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古人保全了自身的高尚品德,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名著,当然值得我们歌颂。闻一多先生不顾自设难为,投入到革命热潮中去,用自身的言行实践着自身的理想,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更值得我们钦佩。让我们用诗歌般感情真挚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那份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去讴歌那些在平凡工委上用自身的一言一行为祖国默默奉献的人吧!
  
  3、以闻一多的口吻拟写墓志铭。(用闻一多的口吻,与生前为自身拟写一则墓志铭,以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与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情感。要注意的是,既然以闻一多的口吻来写,语言风格就必需符合人物的个性。闻一多是一个刚性之人,富有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墓志铭的语言风格也应当富于阳刚之美。)
  
  六、小结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求──高尚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顾问,以小心为芳邻,以希望为哨兵,认准自身的目标,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补充教材: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与了他极高的评价。请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诗人的深刻缅怀。
  
  冰心:“闻一多的四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视网膜学习的典范。”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身,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