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阵子正巧店面活动买了两双鞋子,等到拿出来穿时,才发现两双鞋子都有些大,走一步,掉一下,根本不能穿。女生买东西,总是不管合不合适,觉得价格可以了,总会用得着,然后买了许多原本并不太需要或者合适的东西。教学语言就像选鞋子,过于严厉会隔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过于亲近会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解决问题却又不伤害孩子才像合脚的鞋子一样刚刚好。
五一到朋友那边,遇到那里的教师,闲暇之际讨论起来幼儿园的事情。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委屈,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经常给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欺负其他小朋友,但是有人打你,你就打回来”,小班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打”,家长没有告诉他,老师没有交给他,所以,一旦有人碰到他,或者拍他的胳膊,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打了”,回到家里告诉家长有人欺负,家长问了是谁气势汹汹的来幼儿园了。虽然问题最终解决,但长期下去,给教师带来了诸多不便,“解铃还许系铃人”问题还是要从孩子身上着手。一次,老师正好看到一个小朋友拉了另一个小朋友,后者来找老师我说“被打了”,老师耐心的向小朋友解释“这叫摸,不叫打,摸一下不会疼,打会疼”,并向其他小朋友演示,老师摸了摸她的头,老师笑了笑,那个孩子也笑了,其他小朋友都笑了。几次之后,偶然间再遇到这样的事,不等找老师,旁边的小朋友已经帮忙解决问题了“这不叫打,这叫摸!”
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小事,听了之后再次感慨语言的准确性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教师教学中运用的语言,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希望我们做一个谨慎的言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