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六年级下册《比例》课后反思(板书推荐)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02
标题:
六年级下册《比例》课后反思(板书推荐)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学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同学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同学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同学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同学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同学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干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和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同学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同学的情况,和时地给同学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协助同学更好的掌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02
《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同学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知识点教授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变换思维,随机应变调整非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的第一个复习就使我始料未和。题目是这样的:口算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这道题目的用意原本是想出两个能组成比例的题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为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当同学口算出比值,说出不能组成比例时,我一时慌了,真烦恼备课之前没有先算一下,后面内容的顺序要被打散了,怎么办?能否弥补?也许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马上反应过来:假如改动其中一个数,再看能不能组成比例?这个问题一出,同学的脑筋立马转动起来,答案也随之即出:“把27改成36,这样9:36的比值也是1/4,这样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为同学高兴的同时,也在为自身的小机智暗自庆幸!(不过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来在讲到课后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哪些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练习题与我的复习小岔曲虽然形式不同,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锻炼同学判断几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非预设生成。
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 );()/15=2/5”时,要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这题的要求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同学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同学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顺水推舟,应该和时调整教学设计,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不过我今天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学设计的掌握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总结今天这堂课,虽然依照我的思路上了下来,但是课堂中的闪光点没有和时的抓住。这堂课对于我来说太平淡,对于同学来说,首先对于那几位制造非预设生成的同学来说,没有和时鼓励、褒扬,没有使其得到更充沛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缺少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掌握好教材和教学设计,不能死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03
成正比例的量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使同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初步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让同学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同学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同学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同学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同学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同学看了表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同学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同学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同学对比着例1来自身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缺乏之处是在练习方面,同学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同学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同学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03
《成正比例的量》课后反思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同学自主探究,从生活情境动身,真正解放了同学,既关注了同学的学习过程,又使同学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感触较深。
这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同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需让同学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和比值。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只有比值一样的两个比才干组成比例。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他不只要让同学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同学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让同学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同学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同学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同学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同学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同学看了春游路程和时间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500米。让同学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500米,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同学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同学对比例1来自身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同学互动找例子。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和同学一起探索、体验、发现的过程。我们必需从片面的以知识为中心、考试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同学会学、爱学、善学、博学,以同学发展为中心。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要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要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要创设人人操作的场景、要给予人人胜利的机会。当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同学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同学后,我们会感觉到,我们对同学了解的还不够,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见解有些是我们望尘莫和的或始料不和的。我在设计“正比例关系式用字母表示”的环节中,我本意是打破教材,同学可以用任意字母表示,明确所用字母的含义即可,实际课堂中却出现了火花:当同学自身用任意字母写出正比例关系式后,师:谈谈你对y:x =k(一定)的理解?生1:我觉得x、y不能为0,x和y的位置可以换过来吗?;生2:我认为2a :b=k(一定)。这样,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同学,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同学的智慧潜能,我觉得开放型的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教材”是教书匠,“用教材教”才是创新型、科研型教师。开放型的数学教师不只关注同学的智慧生命,还关注同学的情感价值生命。开放型的数学教师还应从“裁判员”的角色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03
《正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是在同学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同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笼统,同学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同学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准确地掌握这一关系的判断方法非常重要。
新的数学课程规范提倡:引导同学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首先给了同学充沛的自学时间,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交流,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给了同学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同学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同学的大脑动起来.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考虑”是同学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实质特点,是数学的实质特征,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自学提示中,围绕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给同学足够的考虑空间,将提纲内容简单化、重点化,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让小组合作真正更有效。新的数学课程规范提倡:引导同学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中,在同学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将自学中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因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比较大,所以我给小组活动空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在小组活动中真正达到思维层次上的交流,而不只仅限于外表上的讨论。事实证明,在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中,小组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努力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达到互助。
三、通过练习来检验同学的学习效果。为了和时巩固新知识,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大容量的练习,以便让同学将所学内容在练习中得到加深理解和巩固。通过练习,同学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也加深了认识。
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方,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方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所以,我觉得自身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应多探索,多下功夫。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03
《成正比例的量》课后反思
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在教学例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同学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同学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同学自身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沛体现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和性质时,让同学根据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在教学例2时,我布置了自学,让同学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同学都希望自身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绩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03
正比例意义课后反思
1.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一大块进步。
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同学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同学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标明,同学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同学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规范中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同学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比例意义一课包括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假如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同学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同学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
3.一点点遗憾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竿高与影长是成正比例的。假如能够让同学到外面实际丈量一下,会更有说服力。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03
《正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
正比例的知识,内容笼统,同学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同学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考虑”是同学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实质特点,是数学的实质特征,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同学自身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同学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规范提倡:引导同学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同学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例2,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3、在生活中运用
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于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4、在练习中提升
为了和时巩固新知识,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同学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同学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同学自身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同学的归纳能力,使同学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让同学自主探究,既关注了同学的学习过程,又使同学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但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课,由于量比较大,虽然设计比较到位,但由于掌握不够,显得有些着急,而且乱,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改进。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方,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方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1 13:03
.《成正比例的量》课后反思
成正比例的量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使同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初步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让同学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同学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同学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同学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同学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同学看了表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同学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同学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同学对比着例1来自身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缺乏之处是在练习方面,同学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同学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同学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
32.《成反比例的量》课后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同学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同学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只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实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同学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和练习中涉和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实质理解。胜利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同学充沛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实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同学由浅入深,由表和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协助同学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资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资料让同学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同学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资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