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初看教学内容,我甚至没有看懂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有多大联系,不知道这局部知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且这局部知识又有一定的难度。但我是一个喜欢冒险与挑战的人,觉得越是有难度的课,如何能让同学理解并掌握,专研这种课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我毅然决定的选择了这节课。
细细的专研教材,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教学的目标。
本堂课着眼于同学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猜想、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本堂课注重为同学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同学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溢“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所倡议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同学通过活动,发生兴趣,让同学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考虑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的数学思维。
课后,通过方丽娜老师的指点,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情境导入“理性化”
情境导入,目的是让同学很快的排除外界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协助同学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探索,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同学在思想上发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发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习的心理。我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激发同学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通过教学发现,这样课堂比较“杂与乱”,缺少一种理性。因此,将此游戏设计为:猜一猜,班上有几位同学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的。这样的设计更加的符合教学。
二、教学过程“简单化”
理解“抽屉原理”对于同学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例题:把5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中,证明,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3个苹果。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可以这么放?),通过简单的教学,不只为同学学习例题铺垫,同时又可以渗透解决复杂的问题可以将问题简单化或者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这一种思想。
三、数学语言“精简化”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同学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论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同学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考虑,我将这句话变成“不论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同学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和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练习设计“多样化”
练习,是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让全体同学计算达到熟练,思维得到发展,就必需加强针对性的练习。但是,假如在教学中,单一的进行练习,不只同学的解题能力不容易提高,使同学发生乏味、枯燥的感觉,而且会使同学的思维呆板。由此影响同学的听课效率和练习效果。相反,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坚持同学的练习兴趣。因此,在不改变练习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改变一下形式: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在练习中,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请3位同学上来分别抽5张牌,然后请同学们猜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同学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