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7 12:59:39
|
只看该作者
善疑
我们常说某人有“学问”,既是“学问”,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问从疑而来。多疑、质疑、探疑、善疑,才能获得渊博学识。
古今中外,许多“大家”都倡导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教学中动态资源得以生成的前提,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是增长学识、探索未来、寻求真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质疑、多疑、探疑应在善疑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有些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味道。时下,一些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质疑就是这样。据报道,近日,国学网一篇《柳下惠坐怀不乱?—个上千年的谎言》的文章认为,柳下惠这个故事纯属杜撰。春秋时期的鲁国士师柳下惠,以坐怀不乱、严明审案等典故为大众熟知。因为已有两千多年的一套柳氏家谱被发现,有关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引发了学者的质疑。
有人考证,“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成型于元代胡炳文的《纯正蒙求》:“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一书中说:“……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
《纯正蒙求》并非史书,提供的当然不是历史形象。《四库总目提要》称:这部书“杂采经传事实,隶以韵语……多以对偶求工……所载皆有裨幼学之事,以视饾饤割裂,仅供口耳者……”也就是说“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介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之间的形象。
文学形象属于文学作品,允许虚构。民间形象大抵形成于道听途说,口耳相传。把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作为历史形象来质疑,未免有胡疑、乱疑之嫌。细品报章,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西安市委党校一位教授考证:“诸葛亮《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河南大学一位教授考证:“司马相如骗财骗色、包二奶”;首都师大一位博士考证:“李白大唐第一古惑仔”;北京语言大学一位教授考证:“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其中半数非好汉”;北京大学一位教授考证:“孔子身高如姚明”……
一些“知识分子”如此执著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类的质疑,是替古人操心过了头,还是想借古人制造“轰动效应”?《论语》里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如此质疑,必然引起“考”古探源的混乱。
先哲说:“一个沉湎于过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读书人,应当善疑,把显微镜般过度“考”古的目光收回来,多关注关注现实,多凝望凝望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