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3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2:5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PT课件下载地址:http://www.lspjy.com/forum-6-1.html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2:59:19 | 只看该作者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 ?
不时探索
独立考虑
锲而不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2:59:32 | 只看该作者
片段: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默读思考。)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2:59:39 | 只看该作者
善疑
我们常说某人有“学问”,既是“学问”,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问从疑而来。多疑、质疑、探疑、善疑,才能获得渊博学识。
古今中外,许多“大家”都倡导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教学中动态资源得以生成的前提,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是增长学识、探索未来、寻求真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质疑、多疑、探疑应在善疑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有些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味道。时下,一些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质疑就是这样。据报道,近日,国学网一篇《柳下惠坐怀不乱?—个上千年的谎言》的文章认为,柳下惠这个故事纯属杜撰。春秋时期的鲁国士师柳下惠,以坐怀不乱、严明审案等典故为大众熟知。因为已有两千多年的一套柳氏家谱被发现,有关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引发了学者的质疑。
有人考证,“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成型于元代胡炳文的《纯正蒙求》:“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一书中说:“……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
《纯正蒙求》并非史书,提供的当然不是历史形象。《四库总目提要》称:这部书“杂采经传事实,隶以韵语……多以对偶求工……所载皆有裨幼学之事,以视饾饤割裂,仅供口耳者……”也就是说“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介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之间的形象。
文学形象属于文学作品,允许虚构。民间形象大抵形成于道听途说,口耳相传。把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作为历史形象来质疑,未免有胡疑、乱疑之嫌。细品报章,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西安市委党校一位教授考证:“诸葛亮《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河南大学一位教授考证:“司马相如骗财骗色、包二奶”;首都师大一位博士考证:“李白大唐第一古惑仔”;北京语言大学一位教授考证:“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其中半数非好汉”;北京大学一位教授考证:“孔子身高如姚明”……
一些“知识分子”如此执著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类的质疑,是替古人操心过了头,还是想借古人制造“轰动效应”?《论语》里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如此质疑,必然引起“考”古探源的混乱。
先哲说:“一个沉湎于过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读书人,应当善疑,把显微镜般过度“考”古的目光收回来,多关注关注现实,多凝望凝望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2:59:48 | 只看该作者
作文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其实,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从你身边擦肩而过。你能不能成为真理的发现者,这要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你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看你有没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看你能不能从偶然中抓住必然。

  一位奥地利医生,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每当儿子睡觉时,他便守在旁边。一旦发现儿子眼珠子转动,就叫醒儿子,儿子总是说做了一个梦。

  医生又细细地观察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邻居,都发现同样的情况。于是,他写出了论文,指出了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在做梦。

  他的论文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注意。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2:59:55 | 只看该作者
1、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几个说理的句子,意义比较抽象,可能比较难读,要多读几遍,读通顺。

    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做出准确的回答,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从字面上或者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提出疑问,比如,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什么是石蕊试纸?什么是盐酸?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来解答,也可以简单地介绍,不要在科学术语上花太多时间。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三个具体事例,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从全文的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课文。

  3、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因此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研读,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从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三个具体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有条件的话,石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

  5、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所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还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3:00:06 | 只看该作者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1: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